<p class="ql-block">四十五年后的今天再次踏上曾经军旅生涯之路,此时,感慨万千。人生的起点,在此地改写一生,同时,也受益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1978年冬季,通辽城外十九岁左右的我们还未意识到,自己即将用双手浇筑出一个时代的印记——我们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序列里的新鲜血液。</p><p class="ql-block"> 新兵连的通辽冬季格外凛冽,零下三十度的寒风卷着沙砾拍打在脸上,如同刀割。但比严寒更难忘的,是班长教我们叠“豆腐块”时的严苛,是在结冰的操场上踢正步到脚掌发麻的坚持。记得第一次实弹射击,握着56式半自动步枪的手不住颤抖,班长沉稳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瞄准星,稳住呼吸。”枪响的瞬间,我突然懂得,这身军装承载的不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基建工程兵的生活像极了我们修筑的钢筋混凝土——既坚硬又充满温度。夏夜在工地空地上,放映员支起幕布放露天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成的呐喊能让每个人热血沸腾。这些细碎的温暖,成了艰苦岁月里最珍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1982年,随着部队改编,我们脱下军装,却把基建工程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烙印进了生命。如今站在通辽街头,看着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道路,总会想起那个年轻的自己,想起那些在军号声中醒来、在星辉下收工的日子。那段用青春浇筑的岁月,早已化作永不褪色的记忆,在时光长河里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通辽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今非昔比</p> <p class="ql-block">通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通辽市区</p> <p class="ql-block">通辽市政府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通辽电厂</p> <p class="ql-block">国家电投</p> <p class="ql-block">电投党校</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公园,现命名为人民公园</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街道,现宽敞明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