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相聚之际

乡情绵绵

<p class="ql-block">文/唐幼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言】那次高中毕业四十周年全班同学大聚会前,昔日的老班长赶来,让我写什么聚会献词,说是放在同学通讯录上。我说,没有见识过这种文体,再说,我这小人物的那点文字,哪能登什么大雅之堂! 终于推辞掉了。老班长又说,有 XXX——一辈子在田里啃泥巴的男同学,始终不肯来;不过,还有 XXX——一位经历坎坷的女同学千方百计从武汉赶过来;还有 XXX 同学在赶着染发……后来我还是情不自禁地写了下面这段文字,算是随感吧!也许是这里面有我们经历人共识的密码,那位经历坎坷的女同学捧着文稿,读得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 我们脚踩布鞋,身着补丁,面带菜色,也捎带着一身稚气,从各个穷乡僻壤走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我们:尽管是花样年华,却没有一件像样的衣衫,更谈不上新潮靓丽;尽管是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却吃不上像样的饭菜,甚至是饥肠辘辘;尽管乘车到校的路费只需几毛,却因囊中羞涩,不得不步行数十里,往返在星期天的上学路上。 </p><p class="ql-block"> 成年后,未曾细思过那段学习经历是苦涩,还是遗憾……当肩上挑起更重的担子,才体会到那段经历是难得的财富,是时代馈赠予我们的另类礼物,心中也就充满了欣幸。 </p><p class="ql-block"> 高中三年的徒步上学,练就了我们一双铁脚板,足以让那些脚力薄弱者望尘莫及,也足以让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上走得更稳、更远。高中三年的艰苦生活,也磨砺了我们的心志,足以承受起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压力;艰苦的磨砺也给我们的精神涂上了一层防锈,惯于淡泊,自然会拒形形色色的诱惑于门外。三年重点中学的学习功底更是取之不尽的源泉,使我们能在竞争激烈的岗位上游刃有余。感谢这三年的学习生涯,让我们终生受用。 </p><p class="ql-block"> 与现代学生相比,三年的学习生活,清苦的不仅是物质的匮乏。校园内外,精神娱乐设施几乎是空白,除了学校开饭时的广播之外,什么也没有,哪有现在的这些高科技——网吧,游戏机啊随身听。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并不完全荒芜。还记得,每天晚自习前的自娱自乐,我们自备了口琴、笛子、还有洞箫、二胡,吹拉弹唱,此起彼落。教室里,走廊上,簇拥着一群群尽管面带菜色却风华正茂的少年我们,释放着一腔纯真,尽管饥肠辘辘,仍不乏浪遏飞舟的青春豪情。我们一起窗下苦读,一起校园劳动, 一起走进只有粗茶淡饭的食堂。我们之间似乎没有城乡差别,没有悬殊的贫富,更没有鄙视与嫌弃。在精神处女地上建立起来的同窗情谊,更是淳厚、绵长,它不会受任何因素的污染,也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退。</p><p class="ql-block"> 岁月似歌,往事如帆。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了,这四十年在茫茫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而对于我们来说,是人生精华的全部。这里有辉煌,也有失落;有欣喜,也有酸楚,俱往矣! 让我们珍惜今天,珍爱自己,珍视这绵长而淳厚的同窗情谊。</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必为自己人老珠黄而自惭形秽,因为大家彼此彼此;也不必为自己境况欠佳而失落自卑,因为同学好比兄弟姐妹;更不必为年迈近黄昏而黯然神伤,只要我们各自珍重,夕阳还是无限好的。 </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结成友谊的互联网,相互慰勉,携手走向彩霞满天的晚年。 </p><p class="ql-block"> 2004 年 5 月</p> <p class="ql-block">【后记】那时候的我,把自己当作是一架飞机,可以载着心累的同学一起飞。其实,我不是飞机,是一只茫茫尘世中的漏船在载酒泛中流!</p><p class="ql-block"> 在即将结束聚会的归途中,我倚着车窗,心海桑田,人生苦短,青春易逝,我们相聚了两天,快乐了两天,也年轻了两天,其实,我们不再年轻……人生要刚刚启航多好!此时的我伤感得轻轻掉泪。 </p><p class="ql-block"> 人——真是个复杂的东西!我怨恨这不争气的眼泪!怕同学们发现……</p><p class="ql-block"> 一车的同学,可能没有人知道我此时的心境,他们只看到文稿中的我——那么的阳光!其实,我的“不必为自己年迈近黄昏而黯然神伤……夕阳还是无限好的”这些话,是对同学的慰勉。又何尝不是对我自己的宽慰呢! </p><p class="ql-block"> 前言后记写于 2013 年 1 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