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邯郸市博物新馆建筑总高35.5米,分为地下1层,地上6层:地下一层为多功能厅和地下车库、设备用房等配套设施。一层为观众综合服务大厅和青少年体验中心,设有母婴室、单独洗手间等设施;二层为临时展厅;三层为《“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基本陈列》,展示了邯郸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全面反映了邯郸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过程,是一个全面了解邯郸、认识邯郸的文化窗口;四层为磁州窑展、古代佛教造像石刻展、古代钱币展等三个独具特色的专题陈列展厅。五层、六层配备有文物保护实验室、办公科研用房等。</p> <p class="ql-block">类似一个莫比乌斯环造型:建筑形态取意于“莫比乌斯环”,这一西方数学模型的运用,使得建筑呈现出连续不断的环状形态。</p> <p class="ql-block">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寓意着无限与循环,也巧妙地诠释了圆融、无限大和拓扑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广场。</p> <p class="ql-block">奇妙符号大厅。</p> <p class="ql-block">熊猫🐼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赵国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地道河面模型。</p> <p class="ql-block">邯郸出土的战国瓦当。</p> <p class="ql-block">迭代的各个朝代更迭地域。</p> <p class="ql-block">上: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p><p class="ql-block">下:红玛瑙带钩。</p> <p class="ql-block">邯郸保卫战:</p><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趁赵国国力空虚、人心不稳之际,于公元前259年9月包围邯郸。邯郸君臣上下一心,奋起抵抗,并争取了楚、魏的援助,最终于公元前257年击退秦军。</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为争夺韩国的上党郡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这场战争持续时间之长,战况之惨烈,影响之大前所未有。长平之战后,赵国由盛而衰。</p> <p class="ql-block">李牧弩机</p><p class="ql-block">弩机望山正面的铭文为晋系文字,铭文为:“三年,大将李牧、邦大夫王平、掾张承所为,受事伐”,据专家考证为赵王迁三年(公元前233年)赵国兵器,兵器上因出现李牧的名字而有重要意义。此弩机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齐村战国墓车马坑。</p> <p class="ql-block">车马坑。</p> <p class="ql-block">荀子,名况,<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313-前238年,</span>赵国邯郸人,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荀子继承创新了儒法道墨等诸子百家之精华,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传世著作有32篇,《天论》《性恶》《劝学》《富国》等较为全面系统地诠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多方面关系和相处之道。荀子弟子众多,李斯、韩非等也都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赵胜,<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251年,</span>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他因贤能而闻名,礼贤下士,门下食客数千人,战国四君子之一,号平原君。长平之战后,赵胜向魏楚求援,由此产生“毛遂自荐”和“窃符救赵”的故事,同时他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最终解得邯郸之围。</p><p class="ql-block">公孙龙,<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320-前250年,</span>赵国邯郸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名家杰出代表人物。他能言善辩,曾做过平原君门客,提出“离坚白”和“白马非马”等论点,成为中国逻辑哲学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廉颇,<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327-前243年。</span>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勇猛果敢,屡立战功,闻名于诸侯。长平之战前期,他采取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军进攻。长平之战后,他成功击退燕国入侵,被拜为相国,封为信平君。</p><p class="ql-block">蔺相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卒年不详。</span>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被传为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乐毅(yuèyì),<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卒年不详。</span>赵国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被赵国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早年乐毅为燕国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陵逶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胡服骑射改革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壮大,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山东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国家。面对强秦锐不可当的战争,赵国进行了殊死顽强的抵抗,然而,公元前260年由于用人失误,导致长平之战的惨败,使赵军遭受重创,从此赵国元气大伤,江河日下。遗留至今的赵国王陵,逶迤在邯郸市西北紫山东麓的丘陵地带,规制严谨,保存完好,巍峨壮观,号称东方的金字塔,是研究赵文化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遂,<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285-前228年。</span>赵国鸡泽人。毛遂为平原君门客,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p><p class="ql-block">李牧,<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229年。</span>赵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被封为武安君。李牧早期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使得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战国末期,李牧成为赵国抵御秦军的主要将领,连却秦军,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打败秦军的连番进攻。公元前229年,因秦国离间,李牧被赵王迁杀害,赵国也随之灭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下名都</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邯郸的繁荣</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邯郸设立邯郸郡邯郸军事地位明显,秦末争战中屡有体现。到了汉代,依托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物产资源,邯郸延续了王国都会的地位,位居五都之前后繁荣达 400 余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治郡邯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灭赵,置邯郸郡。邯郸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邢台、邯郸及河南安阳一带,郡治所邯郸,为秦代四十多个郡之一。到前202年刘邦称帝,秦代邯郸郡存在约25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秦皇故里</p><p class="ql-block">邯郸是秦始皇嬴政的出生地。据史料记载,其父秦异人(后为秦庄襄王)在赵国为人质时,嬴政生于邯郸朱家巷一带。邯郸市为此建有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展示相关文物和史料。</p> <p class="ql-block">温明殿复原模型</p><p class="ql-block">温明殿位于邯郸市丛台区蔚庄村西北,宫殿区西侧为梳妆楼、插箭岭,东南侧为丛台。原系西汉赵王如意的宫殿;东汉刘秀平王郎后亦曾居于此。该殿原有夯土台基残存,东西长21米、南北宽25米。殿西300米有地下墙址,南北长900米,或为邯郸宫西墙。温明殿是邯郸城内一处重要的汉代遗址。</p> <p class="ql-block">“邯亭”位于邯郸。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邯郸、武安、永年等地先后发现了十数件带有“邯亭”戳记的陶器,这些陶器有的出土于战国晚期至汉初的遗址,有的出土于西汉墓葬之中。这些发现表明,“邯亭”戳记陶器属于秦代文字,秦代统一后推行的市亭制度在邯郸得到了延续,并且这种制度在西汉早期仍然存在。</p><p class="ql-block">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背靠太行山,南临漳河,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传统南北大道上,是“四战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这种地理位置使得邯郸成为赵国推进东进战略的理想前沿阵地和后勤保障基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列五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西汉建立后,邯郸为赵王国之都。汉代赵王宫的位置位于大北城内。</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的邯郸,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成为汉代著名的五都之一。西汉末年,王郎在邯郸建都称帝,邯郸再次因战乱而遭到破坏。东汉之后,邯郸日渐衰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柄三枝铜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器物百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两汉之际,邯郸冶铁技术发达,武安为汉代全国49处铁官之一。铁器的大量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百工的振兴,对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与东汉时期赵国疆域图。</p> <p class="ql-block">汉代邯郸新城位置图。</p><p class="ql-block">梳妆楼汉代散水遗址位于邯郸大北城西北角,今赵苑内,包括南台和北台两个夯土台基。梳妆楼夯土台基为战国时修筑,汉代继续沿用并有所增补。1940年,日本人在发掘南台时发现有河卵石铺设的散水面,南北长27米、宽0.88米,散水内侧铺设方形砖。出土遗物有“千秋万岁”瓦当和“大泉五十”钱币等,以汉代文物为主。</p><p class="ql-block">群臣上寿刻石:石刻位于永年朱山顶上,内容为:“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釂此石北”。据专家考证,该石刻为西汉前期遗迹,石刻字体处于篆书向隶书过渡阶段。也有人认为或为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刻石。</p> <p class="ql-block">铜镜从我国青铜时代初期出现,在我国历史中长期流行。我国古代铜镜平均含铜约70%,锡约24%,铅约5%。汉代铜镜是中国铜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出土的数量极多,纹饰、式样丰富,制作精巧,有的还铸有铭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风云际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西汉末年,占据邯郸的王郎乘机称王,在河北大半产生了影响。随着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的浪潮,萧王刘秀来到河北发展,集聚力量,消灭了王郎势力,并在此逐渐形成了云台二十八将的骨干,最终平定河北,建立了东汉政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楼。</p> <p class="ql-block">刻度天禄架铜熨斗。</p> <p class="ql-block">夏承碑为东汉隶书碑刻,传为蔡邕书,建宁三年(170年)立于曲梁、易阳境内。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亦称《夏仲兖碑》。北宋元祐年间出土,文凡14行,满行27字,仅缺30字。碑石于明代碎佚,成化年间以原拓本翻刻重立。嘉靖年间又遭地震而毁,嘉靖二十三年重刻于漳川书院。</p> <p class="ql-block">其他郡国</p><p class="ql-block">汉代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汉武帝之后,王国地位下降,郡县地位上升,直至形成十三州,标志着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邯郸境内的郡、国主要是赵国,也有平干国等,同时先后建立了广平郡、魏郡,汉末逐渐成为冀州治所所在。</p> <p class="ql-block">汉代王陵。</p> <p class="ql-block">金银涂层大爵酒尊与三熊足承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代王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汉代赵国王陵大多建于邯郸西、西南及南部的丘陵边缘地带,平地构筑,无高大陵台,但封土较大,无陪葬坑。墓葬结构有竖穴木椁、石质拱券和砖室结构三种,出现黄肠题凑椁室,随葬品中出现各种模型明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邺城宫阙</p><p class="ql-block">魏晋北朝时期邯郸的动荡</p><p class="ql-block">汉未土地兼并严重,战乱不休,邯郸作为传统的经济中心,遭到严重破坏,,一代名都走向衰落与此同时,南部的邺城开始崛起,曹魏时期更是在邺都大规模营建宫室十六国时期的后的冉魏、前燕以及北朝的东魏,北齐都定都于此,邺城做为六朝都城,成为当时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魏武挥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东汉末年,朝廷宦官与外戚轮流擅权干政,造成人民起义,再至军阀割据。袁绍悬杖出走河北,刺史韩馥将冀州治所移至邺。直到曹操统一北方,天下方稍安定。邺城自曹操实施规划开始,先后得到大力构建,在中国城市史上留下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潜城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1996年,在邺北城南城门地下西侧发现一处曹魏时期建造的潜城门遗址,距三台约一公里,位于南墙凤阳门东400米处,高3.7米,宽3米,长约40余米,砖券顶,与城外的壕沟相连,推测为沟通城内外、用于埋伏和转移军队的秘密通道或通往城外漳河的水门,专家称之为“潜城门”或“伏兵门”,十六国时期仍继续使用。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劵顶式地下城门,在我国都城建造历史上尚属孤例,在汉唐都城考古学上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邺下七子景观 徐干、陈琳、刘桢、曹植、王粲、阮瑀、应玚(与场景人物从左至右对应) </p><p class="ql-block">三台是邺城的象征,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楼台亭榭代表,设计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三台包括金凤台(南)、铜雀台(中)、冰井台(北),分别高十余丈,各相距六十步,之间以阁道相连。建于208年到218年。其中最早建成的铜雀台,于210年举行了规模浩大的庆典。</p><p class="ql-block">三台位于邺城的西北角,城外即是绕城而流的漳河。城内台下,有著名的铜爵园。园内的玄武池,池水即是通过三台下面的暗道,由城外的漳河引来,并顺着城内的沟渠,蜿蜒出东城。</p> <p class="ql-block">曹魏五都指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设立的五个都城,分别为洛阳、长安、谯、许昌、邺,这一设置兼具政治象征与军事战略意义。五都的具体构成及功能</p><p class="ql-block">洛阳:曹魏正式首都,继承东汉正统性的核心象征。曹丕在此接受汉献帝“禅让”,确立政权合法性。作为政治中心,洛阳也是汉魏文化交汇地,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p><p class="ql-block">长安:军事重镇,抵御蜀汉北伐的前线基地。其地理位置扼守关中,曹真、司马懿等名将曾驻守于此,兼具防御与威慑作用。</p><p class="ql-block">许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起家之地,政治意义大于实际功能。虽距离洛阳仅200公里,但作为曹魏政权发迹的象征被保留为都城。1</p><p class="ql-block">邺城:曹魏实际权力中心,曹操称魏王后大兴土木(如铜雀台),宗庙及行政机构多设于此。地处黄河北岸,兼具震慑北方游牧民族的功能。</p><p class="ql-block">谯城:曹氏故里,象征“衣锦还乡”的政治宣示。同时作为南部军事据点,防范东吴进攻。</p> <p class="ql-block">历代都城中轴对称布局图</p><p class="ql-block">两汉都城,主要空间为宫殿所占据,规划主要是以宫室、官署等统治政治功能为主。曹魏邺城从正南城门中阳门经过中央门内大道、宫城正南门到宫城正殿文昌殿,构成了贯穿全城的中轴线,这是古代都城统一规划的结果。这种整座都城统一规划中轴线的布局,是目前考古学发现上最早的实例,为以后历代都城沿用。</p> <p class="ql-block">“文姬归汉"图 金张瑀(吉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蔡琰(178年-?) </span>字文姬,陈留人,三国时期著名女诗人、古琴家,父亲为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蔡琰初嫁卫仲道,夫死归母家,后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人生子。曹操统一北方后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将其嫁给董祀。蔡琰才气非凡,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传世作品《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另一首《悲愤诗》则被称为中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p> <p class="ql-block">曹魏时期的邺城位于今中国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部,漳河北岸,是曹操的政治军事中心,现存邺城遗址主体在临漳县境内。</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核心位置:邺城遗址现属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镇,距县城约20公里,漳河穿境而过,地理坐标为华北平原南部、太行山脉东麓。</p><p class="ql-block">行政归属争议:</p><p class="ql-block">考古研究表明,邺城主体遗址在临漳县,但部分区域延伸至河南省安阳市北郊,历史上安阳曾属邺县管辖。</p><p class="ql-block">曹魏时期,邺城为魏郡治所,安阳归属其下,故文化上两地关联密切。</p> <p class="ql-block">六朝古都</p><p class="ql-block">265年,曹魏元帝“禅让”司马氏,不久西晋统一全国。316年,晋室南迁建康,史称东晋。同时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其中后赵、冉魏、前燕先后定都邺城。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又再次都邺。</p> <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邺城大体延续曹魏规划布局,在建筑、装饰等方面极尽奢华。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后赵和前燕分别为羯族和鲜卑族所建立,因此邺城也成为当时北方各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碰撞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化繁盛</span></p><p class="ql-block">十六国至东魏、北齐时期,由于胡汉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民族融合趋势明显,同时东西方文化沟通也日趋频繁,各种外来文化在邺城交汇,使得这一时期的邺城成为北方地区的文化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佛教艺术更是空前繁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冉闵大战燕兵</p><p class="ql-block">冉闵前燕征战</p><p class="ql-block">公元352年,前燕大将慕容彪攻陷常山,冉闵率冉魏军队与前燕将领慕容恪大战,兵败被俘,同年被杀,谥号武悼天王。</p> <p class="ql-block">素面组玉佩</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316年) </p><p class="ql-block">永年区娄山村墓葬出土</p> <p class="ql-block">关中侯金印</p> <p class="ql-block">兴建南城</p><p class="ql-block">534年,北魏丞相高欢立元善见为帝,第二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帝,北魏王朝分裂为东魏、西魏。高欢以洛阳久经战乱、宫室残破为由奉魏孝静帝迁都于邺。535年,高欢动用7.6万人在旧城之南营建新宫,539年,又动用10万人力,在曹魏邺都的南部修建新城,史称邺南城。550年,高洋废孝静帝,建北齐,仍都于邺。</p><p class="ql-block">邺南城由北城的东西向长方形变为南北向长方形,东西2400-2800米,南北3460米,全城设11座城门,南3门,东西各4门,同时北城南墙另有2门。城中3条主道,坊市分置,全城呈明显的中轴线对称布局,格局上为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垣。这种中轴对称、单一宫城、区域功能划分的规划理念,突出了封建帝都的威严和王朝的正统地位,</p> <p class="ql-block">高圈足双耳铜鳆(fǔ)</p><p class="ql-block">十六国(公元304-439年) </p><p class="ql-block">邯郸市博物馆藏 </p> <p class="ql-block">磁县湾漳墓</p><p class="ql-block">1987年至1989年,前湾漳村抢救发掘一座大型砖砌陵墓,全长52米,规模宏大,推测为北齐帝陵,出土陶俑1800多件,其中有文吏、军卒、鼓乐手、乐舞人、仆人俑等,姿态各异,形象逼真。墓道保存有大量壁画,画面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推测为北齐文宣帝高洋的武宁陵,是研究北朝陵寝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湾漳墓墓道壁画-西壁神兽 湾漳墓墓道壁画-西壁仪仗</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仪仗队。</p> <p class="ql-block">仪仗队武士。</p> <p class="ql-block">陶佣。</p> <p class="ql-block">磁县湾漳墓壁画,画面内容丰富,色彩艳丽。</p> <p class="ql-block">北朝陶俑</p><p class="ql-block">北朝时期陶俑在塑造技术上较汉代更有进步,面部及体态外形上更完整而真实,类型增多,女侍、乐伎、武士、骑兵、侍卫、外族的奴仆、牛车、马及骆驼,一些生活用具、房舍等减少,人物形象能从神情上及姿态上体现出每一类型的特点,陶俑面型、表情和姿态,都与佛教形象,特别是菩萨、力士、供养人像,基本相同。</p> <p class="ql-block">茹茹公主墓出土陶俑。</p> <p class="ql-block">文艺佣。</p> <p class="ql-block">茹茹公主墓</p><p class="ql-block">茹茹公主,东魏丞相高欢第九子高湛之妻,谙罗辰可汗之女,卒于武定八年(550年)。茹茹公主墓墓道两侧,各有长达21米的彩色壁画。从墓中出土了各种陶俑1056件及一些陶马、陶骆驼。另有两枚拜占庭(东罗马帝国)金币,对研究东魏时期中国和拜占庭帝国东西方交往关系,提供了新的珍贵材料。</p> <p class="ql-block">洺魏雄风</p><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时期邯郸的发展</p><p class="ql-block">随着隋代运河的开凿,隋唐时魏州、洺州、磁州并起。隋末爽建德起义称夏王,唐初刘黑闼起义称河东主,都曾定都于洺州。唐代魏州大名城崛起为河北道治所,魏博节度使要地,五代后唐、后晋、后周的陪都。。洺魏两州雄踞河朔,均为藩镇割据里镇。</p> <p class="ql-block">运河永济</p><p class="ql-block">永济渠是继通济渠、邗沟之后,大运河中的重要河段。公元608年,隋朝开始了永济渠的开凿,它南引沁水通黄河,北通涿郡,沟通了黄河与海河流域,是调运河北地区粮食的主要渠道,也是战时输送人员与战备物资的运输线。宋元时期,被称为“御河”,成为南北运河中极为重要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一渠逶迤]</p><p class="ql-block">隋代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七百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是历代王朝沟通南北经济、运输的重要通道,同时也起到沟通南北文化、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作用,穿越邯郸的永济渠为其中重要一段。</p> <p class="ql-block">[大夏之都]</p><p class="ql-block">隋末,农民起义军窦建德建立大夏政权,并一度在洺州建都,先后与隋军和李世民率领的唐军在山东、河北一带鏖战。窦建德战死后,其部将刘闼继续战斗。李世民在洺水游决堤冲击刘黑闼军,一举收复河北一带,大夏农民起义军逐渐消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风流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唐初,邯郸境内的魏州(大名)、洺州(永年)、磁州(磁县)三州崛起。唐初窦建德建都洺州,唐中后期开始,魏州成为魏博镇治所,由于特殊的战略地位,魏博镇、昭义军、天雄军节度使等藩镇相继在这一带称雄长达二百年左右,使得魏州成为当时黄河以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p> <p class="ql-block">盛世英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僧一行</span>683-727年</p><p class="ql-block">一行,本名张遂,魏州人(今魏县)。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主持修编新历、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有颇多贡献。</p><p class="ql-block">李君羡,<span style="font-size:18px;">593-648年,</span>洺州武安县人(今武安市),隋末唐初将领。最初参加瓦岗起义,后归顺王世充,因厌恶其人品,随秦叔宝归附唐,随李世民作战,唐初又与尉迟敬德联合击破突厥。公元648年卷入“女主武氏有天下”谶言,被杀。</p><p class="ql-block">程务挺,<span style="font-size:18px;">?-684年,</span>洺州平恩人(今邱县),东夷都护程名振之子,唐朝名将。程务挺少随父作战,以勇力闻名,历任右武卫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单于道安抚大使,防备突厥,突厥不敢犯边。上书为裴炎辩冤,触怒武则天,被杀。</p><p class="ql-block">陆法言,<span style="font-size:18px;">562年一?,</span>隋朝音韵学家,名词,以字行、临漳(今临漳南)人,鲜卑贵族后裔,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编《切韵》一书,可追上古汉语,下启唐宋汉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了中国研究语音的规则标准,成为汉语音韵学的第一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邯郸驿</p><p class="ql-block">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冬至之夜,33岁的白居易旅居邯郸驿,孤灯只影。邯郸驿傍漳水之旁,数株枯柳,瑟于寒风,客舍远接街市,灯火星点。白居易于壁题诗:</p><p class="ql-block">邯郸驿里逢冬至,</p><p class="ql-block">抱膝灯前影伴身。</p><p class="ql-block">想得家中夜深坐,</p><p class="ql-block">还应说着远行人。</p> <p class="ql-block">藩填骁影</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时,叛兵进兵河洛、关中,邯郸是主战场之一;此后魏博节度使割据魏州,前后历经四任、约一百五十余年;同一时期的昭义军节度使与魏博节度使互有争夺,加上五代时期在魏州称治的天雄军节度使,邯郸地区藩镇割据局势长达二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魏博节度使沿革表</p><p class="ql-block">魏博镇自763年田承嗣称节度使至907年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近150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藩镇的统治下,期间经过了田承嗣家族、史宪诚,何进滔家族、韩君雄家族、乐彦祯家族、罗弘信家族的藩镇执政,对唐代中后期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田承嗣 广德元年(763年)一大历十四年(779年),病死、 </p><p class="ql-block">2 田悦 大历十四年(779年)一兴元元年(784年),田承嗣侄,被田绪所杀。 </p><p class="ql-block">3 田绪 兴元元年(784年)一页元十二年(796年),田承嗣子、暴死、 </p><p class="ql-block">田季安 贞元十二年(796年)一元和七年(812年),田绪子,死 </p><p class="ql-block">5 田怀谏 元和七年(812年),田季安子,政不在己,同年为田弘正得政 </p><p class="ql-block">6田弘正原名田兴任成德节度使,被叛将王庭凑所杀元和七年(812年)一元和十五年(820年),田承嗣侄,长庆元年(821年)改</p><p class="ql-block">7 李想 元和十五年(820年一长庆元年(821年),病死. </p><p class="ql-block">8 田布 田弘正子,长庆元年(821年)一长庆二年(822年),被史宪诚逼迫自杀 </p><p class="ql-block">9 史宪诚 长庆二年(822年)一大和三年(829年),魏博兵乱,被叛将所杀。 </p><p class="ql-block">10 何进滔 大和三年(829年)一开成五年(840年),田弘正旧部,死 </p><p class="ql-block">何弘敬原名何重顺开成五年(840年)一咸通六年(865年),何进滔子,死</p><p class="ql-block">12 何全碑 咸通七年(866年)一威通十一年(870年),重顺子,军中叛乱,被杀。 </p><p class="ql-block">13 韩允中 原名韩君雄 威通十一年(870年)一乾符元年(874年),魏博军将领,死 </p><p class="ql-block">14 韩简 乾符元年(874年)一中和三年(883年),韩允中子,兵败身死。 </p><p class="ql-block">15 乐彦祯 中和三年(883年)-文德元年(888年),韩简部将,被部下逼迫出家。 </p><p class="ql-block">16 赵文弁 文德元年(888年)一乐彦祯退位,被众将推举为留后,后被部众所杀。 </p><p class="ql-block">17 罗弘信 文德元年(888年)一光化元年(398),继赵文弁后被推举为留后,死。 </p><p class="ql-block">18 罗绍威 光化元年(898年)一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弘信子,袭父位,降于朱温 </p><p class="ql-block">《后梁)、病逝.</p><p class="ql-block">19 罗周翰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一乾化二年(912年),罗绍威子,迁为宣义节度使。</p> <p class="ql-block">[陈岩嵛村唐代巨型石棺及墓志]</p><p class="ql-block">石棺由整体雕盖的棺体和棺盖两部分组成,外长约2.6米,宽约11米,总重约5吨,推测为唐上骑都尉宋彦期夫妇与其子宋昭仙合葬墓。</p><p class="ql-block">[罗让神道碑]</p><p class="ql-block">通高4.2米,龟座及碑身下部淤埋地下,地面约2.5米,碑首为六龙交首、龙首朝下,碑额为圭形,刻篆书“唐故御史大夫赠工部尚书长沙郡罗公神道之碑”,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罗让卒于乾符三年(876年),唐昭宗因其子罗宏值战绩显赫,追赠罗让为御使大夫、工部尚书,于龙纪元年(889年)立“罗让神道碑,碑文记述了罗宏信战功业绩。</p><p class="ql-block">五礼记碑</p><p class="ql-block">位于大名石刻博物馆,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形体庞大,通高11.95米,重140.3吨,碑额阳面正中为宋徽宗篆额“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身两侧为柳公权墨迹,唐开成五年(840年),柳公权奉唐文宗之命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撰写德政碑,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大名府尹梁子美毁何进滔德政碑,以其石改刻《五礼新仪》。</p> <p class="ql-block">墓道盔甲武士佣。</p> <p class="ql-block">带鞍陶马。</p> <p class="ql-block">墓道神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文操-神道碑</span></p><p class="ql-block">马文操,元城人(今大名),唐末魏州武将,先后任唐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唐天祐二年(905年),因兵变被杀,长子马全节投降后晋,次子、三子及马全节的两个儿子先后在后晋任要职。晋高祖石敬瑭追赠马文操为秘书监之职,并诏令贾纬等人于天福六年(941年),为马文操立神道之碑,以示敬意,安抚勉励其后代。</p><p class="ql-block">马文操神道碑立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青石质地,龙首,原座已失。现通高340米,碑首高1.17米,阳面题额篆刻“大晋故赠秘书监马公神道碑”。</p><p class="ql-block">碑身阳面行书碑文,共计3390余字,为晋高祖石敬瑭令贾纬撰文,高廷矩书丹立碑,主要刻记马文操生平、家世及大晋对其家庭后人的册封,碑文字体行云流水,有很高的书法价值。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朔古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作为中原地区的腹心,又有北朝佛都的基础,邯郸地区隋唐至五代成为河朔地区的佛教重心,大型佛寺有武安禅果寺、涉县净化寺(现名清泉寺)、峰峰常乐寺等,目前所存各类佛像数量众多、雕刻精美,为中原地区罕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弘敬墓志(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唐咸通六年(865年)刻。1973年出土于大名万堤农场何氏墓内。志及盖均青石质,盖边长188至196厘米,厚88厘米,顶面正中篆刻“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庐江何公墓志铭”25字,四杀浮雕兽面及四神,四杀交角处浮雕牛、马等动物,雕工精美、神态生动,线条流畅;墓志为正方形,边长195厘米,厚53厘米,表石四侧边中部雕刻花卉、供养人,上下雕刻波浪、花瓣,墓志镌楷书59行,满行63字,共3336字,记载了何氏三代为魏博节度使的史实。志文对研究唐代藩镇割据,王朝与藩镇、边境的关系做了补充。该墓志规模及形制已超“宗氏逾勋贵”,为目前出土唐代墓志中规格最大的一方,侧面反映出唐后期魏博藩镇节度使堪与中央比肩的军事和政治势力。</p> <p class="ql-block">北宋乾兴元年残石经幢</p><p class="ql-block">石经幢立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八月,为八面棱柱体,残高60cm。残段的正文部分叙述了鸡泽县、武安县(今武安市)、永年县(今永年区)和曲周县等地的百姓为鸡泽县敦教乡某寺院集资捐献香炉之事。正文后附有捐资者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石经幢立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八月,为八面棱柱体,残高60cm。</p> <p class="ql-block">中原风云</p><p class="ql-block">宋辽金元时期邯郸的更迁</p><p class="ql-block">宋金元时期是邯郸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代,北宋承绪五代,却文面临着北方契丹(辽)的不断侵浸。为此北宋持将大名府升为北京,使之成为保卫东京的重要屏障。崛起千白山黑水间的金朝灭辽攻宋,同宋展开了近 百年的对峙。蒙元时期,邯郸处在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对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宋代邯郸名人“圣相”李沆</p><p class="ql-block">李沆(947-1004年),字太初,北宋洺州肥乡(今邯郸肥乡西大寺上乡北相公庄)人。真宗被立为太子时,太宗诏令太子以师傅之礼敬李沆。真宗朝时任宰相,以器度宏远、忠良纯厚、清正廉明被时人称为“圣相”。</p> <p class="ql-block">南堡村宋墓砖雕。</p> <p class="ql-block">磁州抗金</p><p class="ql-block">磁州“前环漳水,后倚贺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北宋末年,磁州成为抗金主战场,宗泽驻守磁州城,岳飞抗金贺兰山。境内的古代地道是宋金战争与社会动荡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将宗泽:(1060年1月20日53-1128年8月9日),字汝霖,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人。中国两宋之交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元祐六年(1091年)赐同进士出身。自元祐八年(1093年)起,历任大名府馆陶县县尉及龙游、胶水、赵城、掖县县令等职,直到年近六旬时才升为登州通判。后因事被贬,遂上表引退。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再次南侵,宗泽临危受命,在磁州击退来犯的金军,声震河朔。同年,金军再围开封,钦宗任赵构为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元帅,共同救援开封。宗泽力主向开封进军,并不顾赵构、汪伯彦等人的阻挠,率兵奋战,多次挫败金军。“靖康之变”发生后,宗泽上表劝赵构称帝,改知襄阳府。建炎元年(1127年),经宰相李纲举荐,调知开封府,后又升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招集王善、杨进等义军协助防守,又联络两河“八字军”等部协同抗金,并任用岳飞等人为将,屡破金军。在巩固开封防务的同时,宗泽曾二十多次上书,建议赵构还都开封,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赵构不仅未加采纳,反而一再破坏其抗金部署。建炎二年(1128年),宗泽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在三呼“过河”之后便与世长辞。死后获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宗泽在国家危难之际,多次挫败金军进攻,使开封成为抗金前线的坚强堡垒。金人畏惮宗泽,都称他为“宗爷爷”。后人称赞他的忠贞、节操“皦然可与日月争光。其忠义爱国之举为历代所歌颂。有《宗忠简公集》传世。</p> <p class="ql-block">宗泽磁州抗金。</p> <p class="ql-block">抗金名将岳飞</p><p class="ql-block">《满江红》</p><p class="ql-block">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p><p class="ql-block">《满江红》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词作,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p> <p class="ql-block">邯郸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商业兴隆。</p> <p class="ql-block">雉堞<span style="font-size:18px;">雄峻</span></p><p class="ql-block">明清城墙是这个时期的建筑特色。大名城(明城)建文三年(1401年),迁建于艾家口镇,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重修。广平府城(永年广府)建于唐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为砖城,在明清时期历545年。除了府城,各州县均修筑有城墙、护城河,为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明清大名府城</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大名府城有古城门四道,东南西北各一门。南北略长,东西稍短,中轴线相交于城中心。目前,城内有直鲁豫三省总督府、大顺广道署、大名府衙、总兵署等衙署遗址,众多清末民初老建筑保存完好。南大街、东大街为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广平府南城门</p><p class="ql-block">广平府故城东城明代城门</p><p class="ql-block">永年广平府旧城,始建于唐代,明嘉靖年间将土城包砌为砖城。布局大体为方形,四面设城门并围以瓮城,城外有护城河。现仅存城墙及东、西瓮城。城内主要街道仍保留原格局,存有文庙遗址。是中国平原地区城墙、护城河保存较好的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城。</p><p class="ql-block">[名人过往]</p><p class="ql-block">明清邯郸为九省通衢,来往不仅有帝后王公,也有达官名宦,诗派文豪。循其诗文,忆其风采,为邯郸留下了丰盛的人文厚礼。明嘉靖帝,清康熙、乾隆、光绪帝及慈禧太后,均见诸文献记载,留有历史遗迹。另外明陶仲文、康海、王世贞,清方观承、曾国藩、李鸿章等名人也都到过邯郸留有诗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耕稼陶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宋金元时期,地处南北大道要冲的邯郸,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大名府、洺州、磁州一带稼穑农艺、冶铁炼钢、民窑瓷器生产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各类玉器。</p> <p class="ql-block">陶龙盆。</p> <p class="ql-block">|武灵丛台</p><p class="ql-block">丛台始见于《汉书·高后纪》:“夏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唐颜师古《汉书注》称:“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相传它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一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故称武灵丛台。现存古台雄伟壮观,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治郡邯郸</span></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灭赵,置邯郸郡。邯郸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邢台、邯郸及河南安阳一带,郡治所邯郸,为秦代四十多个郡之一。到前202年刘邦称帝,秦代邯郸郡存在约25年。</p><p class="ql-block">府署县衙</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邯郸一带主要有广平府和大名府两府,是京畿地区重要的南部屏障和九省通衢。</p><p class="ql-block">明代大名府辖10县1州,广平府辖9县,合计共19县1州,属北平布政司(又称北直隶)。清雍正三年(1725年),磁州由河南划属直隶广平府,内黄、滑、浚由大名府划归河南,开州属县长垣改属府辖。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裁魏县,移大名县附郭为大名府首县。至清末,两府共计辖16县2州。顺治五年(1648年),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