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古城,今婺源县城,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历史上它一直是徽州的一部分。具有鲜明个性的“徽州文化”区。

黑猫警长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欢迎围观🤓😎感谢浏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婺源古城</b></p><p class="ql-block">今婺源县城,设紫阳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现有诸多历史名胜遗存。今天的婺源虽然属于江西,但是在历史上它一直是徽州的一部分。婺源属于汉文化大背景下具有鲜明个性的<b>“徽州文化”</b>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婺源古城,今婺源县城,设紫阳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现有诸多历史名胜遗存。多年来,随着婺源城市扩张和开发,大量历史文化建筑曾被拆毁,古城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由于婺源历史上曾属安徽管辖,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p><p class="ql-block"><b>“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b></p><p class="ql-block">“徽州”是被越来越多人提及的字眼,有人说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地处偏僻山乡的婺源很幸运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气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历史变革</b></p><p class="ql-block">“婺”指静女翌立,是上古汉语的词汇,唐开元年28年建县,唐政府自休宁、乐平两县各析出一部设立新县。名曰:婺源。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人们看到的星江就是古代的护城河。婺源唐开元年间建县于清华,后来迁到弦高镇,古称冉城,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故里</p><p class="ql-block">徽州是一个古老的地理概念,它包括安徽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江西婺源共六个县。</p><p class="ql-block"><b>据婺源旧县志记载</b></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洪真谋反,以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一说浮梁县的游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901年),县城迁至弦高(今县城紫阳镇)。建县时,婺源隶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婺源属之。婺源从建县开始,历经宋元明清各代,隶属徽州的管辖一直没有变化。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婺源县直属安徽省管辖。所以婺源自740年建县到1911年推翻帝制,都是归属于徽州管辖。</p><p class="ql-block">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朝廷镇压了在此造反的方腊后,取“徽”字的“囚禁”、“约束”之意,将隋唐以来沿用的地名歙州改为徽州,此后,直到1987年被撤销,这一地名沿用了800余年。</p><p class="ql-block">“古来存圣迹,从此识前贤,”婺源历代文人仕宦与富庶的儒商留下了遍布乡野的文化遗址。婺源自唐建县至清,出进士552人,仕宦2665人,历史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172部计1487卷被选人了《四库全书》。</p> <p class="ql-block"><b>县名由来</b></p><p class="ql-block">江西省婺源县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县。婺源这一地名的含义,说法虽然多样,其中将婺源称作为婺女的家乡最为恰当。</p><p class="ql-block">婺字的意义,《辞海》是这样说的:一、古星名,即“女宿”,旧时用作对妇人的颂词,如婺焕中天;二、水名,亦为对金华一江的别称。《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的:(1)婺江,水名,在江西;(2)指旧婺州,在浙江金华一带。</p><p class="ql-block"><b>对婺源的解释</b></p><p class="ql-block">归纳各派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p><p class="ql-block">一是以“婺水绕城三面”,故名;</p><p class="ql-block">二是“旧以县本休宁地,曾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故名;</p><p class="ql-block">三是“以县东大镛水流如婺州”,故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简要概况</p><p class="ql-block">婺源的确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城。初建于唐开元2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人们看到的星江就是古代的护城河。婺源唐开元年间建县于清华,后来迁到弦高镇,古称冉城,<b>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故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太子太保”牌坊</b></p><p class="ql-block">是婺源老街西入口处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以下是关于这座牌坊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b>历史背景牌坊由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座牌坊是为了纪念明代爱国将领</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汪宏</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而建。</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汪宏</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是婺源籍(今属江西)人,字宣之,号诚斋,生于成化二年(1466年),卒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历经四朝,纵横官场三十余年,一生历任十七职,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他是明代唯一同掌吏兵二部权力的人,也</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收复澳门的爱国将领。</b></p><p class="ql-block"><b>历史意义:</b></p><p class="ql-block">汪宏因抗击葡萄牙殖民侵略而闻名,创造了“师夷之长技以驭夷狄”的成功战例,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抗击殖民侵略并取得胜利的将领。建筑特色结构与尺寸:牌坊为传统的“口”字型四柱牌坊,高10米,宽5米。整座牌坊全部采用青石原料雕刻而成,风格古朴,精工细作。</p><p class="ql-block"><b>雕刻艺术:</b></p><p class="ql-block">牌坊上有“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汪宏”字样。牌坊的石柱、梁坊等部位雕刻精美,展现了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位置与周边环境位置:</p><p class="ql-block">牌坊位于婺源老街的西入口处,靠近西门桥头。老街经过改造后,成为了一条集旅游、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p><p class="ql-block"><b>文化价值纪念意义:</b></p><p class="ql-block">牌坊不仅是对汪宏个人功绩的表彰,也是婺源古城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体现了婺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对历史名人的纪念。</p><p class="ql-block"><b>旅游价值:</b></p><p class="ql-block">作为婺源老街的标志性建筑,“太子太保”牌坊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婺源历史文化的窗口,增添了老街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朱熹 [zhū x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b></p><p class="ql-block">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p><p class="ql-block">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p><p class="ql-block"><b>人物生平</b></p><p class="ql-block"><b>年少求学</b></p><p class="ql-block">朱熹 祖、父那辈时,从婺源迁居到福建。</p><p class="ql-block">南宋建炎四年农历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詹天佑</b></p><p class="ql-block">(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字达朝,号眷诚,<b>祖籍 徽州婺源 </b>(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詹兴洪因茶叶行业倒闭,家庭经济较为困难,以务农为生‌。詹天佑从小聪慧好学,对机器充满好奇,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詹天佑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他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詹天佑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工程技术上,更在于他为国家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p><p class="ql-block"><b>詹天佑(1861—1919)</b>,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华铁路第一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