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斗智斗勇的一学期

张超

<p class="ql-block">  这学期的美术课堂,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审美指南"。我本以为能稳坐"审美掌舵人"的宝座,结果被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意反复"震撼",在追赶他们审美的路上,上演了无数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我从试图定义美,到学会欣赏每一种独特的表达。看着孩子们用画笔创造的奇妙世界,突然觉得:输给这些孩子们的创意,好像也不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指尖上的泥土诗行</b></p> <p class="ql-block">  那天整理教室,瞥见窗台上孩子们未干的泥塑作品——歪歪扭扭的泥老虎咧着嘴笑,胖乎乎的泥小猪歪着头,突然想起刚启动"泥土馈赠"单元课时,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惊叹声。</p> <p class="ql-block">  "原来'China'这个名字,是因为外国人太爱我们的瓷器!"当我在《中国人与泥土》的课上,指着课件里景德镇青花瓷的流转光影,孩子突然站起来的惊呼,让整个教室都沸腾了。我带着孩子们追溯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播放黄河边孩童玩泥巴的老照片,看着他们眼中渐渐亮起光。当凤翔泥塑鲜艳的"泥狗狗"、泥人张细腻的彩塑出现在屏幕上时,有孩子小声嘀咕:"原来泥土能变成这么神奇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我与泥塑》,教室里沾满泥土的小手成了最动人的风景。有的孩子捏的陶罐总在收口时塌掉,急得直跺脚;有的孩子尝试用指头压出花纹,却把泥坯戳出个窟窿。我故意没有立刻出手相助,看着他们蹲在重新和泥,用指尖感受泥土湿度,互相分享"摔打泥土能让它更紧实"的小窍门。当第一只歪歪扭扭却充满童趣的泥塑老虎诞生时,教室里响起自发的掌声,我知道,孩子们正在用触觉与泥土对话。</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节《我的泥塑我装饰》,马克笔在干的泥坯上画出吉祥纹样。有个孩子用回纹给泥人做衣领,说这是从爷爷的紫砂壶上学来的;有个女生在泥碗上画满缠枝莲,认真解释"这是妈妈旗袍上的花纹"。展示环节,孩子们举着作品争相讲述创作灵感,沾满颜料的脸上洋溢着自豪。</p> <p class="ql-block">  但看着有些干裂的泥坯,我心里总有些遗憾。没有用专业窑炉却因疏忽错过,让不少作品没能完美保存。不过这次尝试也让我彻底放下顾虑——从前总怕泥土弄脏教室,如今才明白,那些沾满泥土的围裙、需要反复清扫的地面,都是孩子们探索艺术的勋章。未来的课堂里,我想带他们去真正的陶艺工坊,引入更多非遗匠人视频,让泥土在孩子们手中,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文化诗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进我们的美术功能室</b></p> <p class="ql-block">  推开美术功能室的门,曾经朴素的教室,如今被色彩与创意填满,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师生共同创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抬头望去,墙面挂满了孩子们的得意之作:鄂尔多斯社团创作的蒙古族花纹圆盘;锡纸画将草原风光、家乡记忆定格,仿佛在讲述着古老而鲜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墙壁上的课程展示照片记录着创作时的欢乐瞬间:孩子们专注调色的侧脸、完成作品时骄傲的笑容、围坐讨论创意的热烈场景……这些照片不仅是成长的见证,更让教室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是上课的教室,更是艺术灵感的孵化地。在这里,每一张画纸、每一抹色彩都承载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每一次创作,都是与美相遇的奇妙旅程。欢迎走进这座艺术的魔法屋,感受创意与热爱交织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画纸上的温暖年味</b></p> <p class="ql-block">  冬至时节的美术课堂,墨香与“饺香”交织。孩子们用画笔在纸上勾勒出圆滚滚的饺子肚,描绘煎饺金黄酥脆的底。</p> <p class="ql-block">  一幅幅画作里,包着的不仅是艺术灵感,更是对冬至团圆的美好期盼,传统节日的温情在画纸上悄然绽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画笔上的鄂尔多斯</b></p> <p class="ql-block">  站在教室窗前,望着孩子们抱着自己设计的蒙古族银饰作品雀跃离去的背影,我轻轻抚过墙上挂着的一幅幅剪贴画,那些画面里跳动着鄂尔多斯的星辰与草原,思绪不禁飘回到社团成立之初。</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深知二年级的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可当我问起“鄂尔多斯的名字从何而来”“我们身边的蒙古族文化藏在哪里”时,教室里却满是茫然的眼神。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对脚下这片土地竟如此陌生。于是,“鄂尔多斯社团”应运而生,我想用画笔为孩子们打开一扇了解家乡的窗。</p> <p class="ql-block">  第一学期的社团课上,我带着孩子们从地图上寻找鄂尔多斯的轮廓,讲述成吉思汗陵的传说,看草原上迁徙的羊群如何勾勒出流动的诗行。为了让这些知识变得鲜活,我设计了热缩片、剪贴画课程。记得在制作“家乡的灯牌”剪贴画时,小宇把成吉思汗广场画成了糖果色,还贴上了亮晶晶的贴纸,他仰着小脸说:“老师,这是我心里最漂亮的广场!”那一刻,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那是对家乡最初的好奇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  本学期,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蒙古族花纹上。从花纹的历史渊源到纹样解析,孩子们像发现宝藏的探险家般兴奋。在制作蒙古族花纹盘子时,朵朵把传统的卷草纹与她最喜欢的太阳结合,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图案;明明在设计银饰时,用铁丝弯出骏马奔腾的轮廓,还认真地查阅资料,为作品配上了寓意吉祥的蒙语。我们还用锡纸创作冰箱贴和相框,看着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塑形、上色,把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凝结在指尖,我真切感受到美育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快来瞧瞧!这些带着草原温度的作品,可都是我们社团孩子们的“宝藏创作”!蒙古族花纹盘子上,传统卷草纹与童趣图案交织,像绽放在瓷面上的艺术之花;</p> <p class="ql-block">  手工银饰闪烁着独特光泽,每一道弯折线纹都藏着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独特理解;锡纸塑形的冰箱贴、相框,更是将天马行空的创意与鄂尔多斯风情完美融合。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孩子们探索家乡文化的成长印记,是不是越看越让人着迷?</p> <p class="ql-block">  但热闹背后,也藏着我的焦虑。社团里四十多个孩子,每周短短两节课,我常常顾此失彼。有的孩子创意十足,却因课程难度不够渐渐失去热情;有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弱,跟不上节奏急得直掉眼泪。我精心准备的课程,有时也显得单薄,没能将历史、语文、音乐等学科更好地融合,让文化浸润变得更加立体。</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下学期还有这个社团吗?我还能来吗?”孩子们充满期待的追问,既是认可,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知道,这条用美术传承家乡文化的路才刚刚开始。未来,我想为每个孩子定制专属的创作计划,让他们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绽放光彩;我要打磨更丰富的课程,让蒙古族长调、鄂尔多斯婚礼习俗与美术创作碰撞出更绚丽的火花。</p> <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教室里的作品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我轻轻关上社团的门,心中满是期待——期待下一次社团课,孩子们眼中的光芒,能照亮更多关于家乡的故事,也照亮他们成长的路。</p> <p class="ql-block"> 当二十四节气遇上千年非遗金箔画,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在孩子们的画笔下悄然绽放!</p> <p class="ql-block">  瞧这些装饰画——立春的柳枝缀着细碎金箔,仿佛将晨露折射的阳光凝固在纸面;冬至的雪色背景里,金箔勾勒的窗棂与红泥小火炉交相辉映,暖意透过画面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将金箔的璀璨质感与节气物候巧妙融合,用镊子精心排布每一片薄如蝉翼的金箔,让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与非遗技艺的瑰丽在画布上交相辉映,每一幅都是传承与创新碰撞出的艺术结晶!</p> <p class="ql-block">  教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课程设计有时未能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的接受程度,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课堂互动形式还不够多样,没能完全调动所有孩子的积极性。此外,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反馈。</p><p class="ql-block"> 未来,我计划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设计分层教学内容;引入更多互动游戏和小组合作项目,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作品的完成度,更注重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进步。</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美术教育更是如此。新的学期,我愿继续陪伴孩子们,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里,发现美、创造美,书写属于我们的艺术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