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p><p class="ql-block"> 一一写在与老伴金婚之际</p><p class="ql-block"> 今年2月6号,是我和老伴结婚50年纪念日,如今我们已是75岁的老人,三代同堂,幸福安度晚年,想来思绪万千,难忘相依相携走过的人生岁月。</p> <p class="ql-block">上大三的小孙女为我们拍摄的金婚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 我俩的相识相知到结为伴偶,虽说是曾经的同学同事走到了一起,但并没有什么罗漫史,而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家庭处境和朴素的追求使然。我俩的年龄段属于“老三届”之列,1966年初中二年级没读完就停课了,由于都出生在多子女家庭,弟弟妹妹尚小,父母亲养家艰辛,我们不愿呆在家里吃闲饭,只想找个自食其力的出路,16岁便在“上山下乡”到来前两年,即一同报名到贺兰山下的军马场参加了工作,成为军队在编职工从事种地养马,睡的是土炕,点的是煤油灯,饭食间有粗粮,好在每人每月发24元生活费,除了伙食和零用,还能给家里添10钱。之初我们在一个班里种试验田,后来我当了拖拉机手,她调到场部当打字员。两年后我离开马场成为煤矿掘进工人,她仍留在马场继而要求到女子放牧班养军马。分别前,各自表达了共结同心的愿望,就算是有了恋爱关系,一切都来得那样自然又平淡。那时,我在石嘴山贺兰山深处白芨沟流汗出力建矿,她在银川贺兰山口干沟一带风餐露宿牧马,我们和同代人一样,心里想的就是干好本职工作,做个有志青年。后来在组织的培养下,我们先后入党、提干,再后来我在单位宣传科当通讯干事搞报道,她在马场政治处任青年干事做共青团工作,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 而彼时的我俩,别说花前月下,大山阻隔,只能靠书信来往,记得一次休假回银川,我几经周章走进干沟,硬是没找到她们的放牧点,见一面可真叫一个难。我在山那边,她在山这边,相距不过百公里,却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那样遥远的距离感。后来她调回场部政治处工作期间,总怕谈对象影响不好,结婚前我只到马场看过她一两次。有回我们早早书信相约,她休息天我们回父母家见面,不巧那天赶上下大雨,她就犹豫还回不回家。那时马场归总后“五七”干部劳动学校领导,分管马场组的组长是位新四军老战士、宽厚长者。她给我讲过,当时荀组长得知我们有约会,就语重心长地说:“这可是你们年轻人的大事,莫说是下雨,就是下刀子也得去赴约!”正是革命老同志充满人情味的鼓励,促成我们难得一次的见面,内心满是感动。就这样的情形,一直到7年后我们成婚、女儿诞生,我调新华社宁夏分社当记者,她进银川市妇联工作,两人才聚首开启小家庭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19岁的我是煤矿建井工人</p> <p class="ql-block">19岁的她是军马场牧马人</p> <p class="ql-block"> 回望结婚至今,星转斗移,时事变迁,小家也没有留住什么可资纪念的物件,只保留下了一帧16吋的黑白结婚照,再有就是长长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50年前的那张结婚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 小家庭的生活很实际,一开始就要面对柴米油盐、操持家务、抚育孩子,还要应接新单位繁忙的工作。原本我们每人每月四十多元工资,维持三口之家不成问题,怎奈孩子的托儿费、生活费,七七八八占去一个人收入的一半多,我一年里有半年在采访路上,住招待所吃客饭,每天出差补助4毛钱,还不够一顿饭钱,每当出差回来报销,总是还不完所借的差旅费,尽管节衣缩食,可是经年累月,始终是个欠账户。母亲来家看到我们晾洗的衣裳,没有一双囫囵袜子,内衣内裤都是补了又补,难过的直流泪,比我们更艰难的老人,硬要花钱贴补我们添新衣服。想想那时无论乡下人城里人,不管领导还是下属,大家都一样过紧日子。一次我跟一位领导下乡采访,他的外裤绷扯了露着内裤,照样继续采访,并没有人笑话,因为那个年代看到哪个的衣服破了是常事。家里没有洗衣机、缝纫机,我老伴年轻时每晚除了照料孩子,不是缝补浆洗就是织毛衣,零点之前不得休息。我常出差在外,她还要担待夏季储煤、秋上腌菜,周末休息一天,总是紧赶着从老城到新城看望双方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这代人来说,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可工作从不含乎。我在家就像是住店,说走就走,外出采访、蹲点一两个月是常事,回来写稿发稿日以继夜。她在妇联办公室工作,一年四季有处理不完的事务,有写不完的文件和汇报总结之类的材料。忙不迭时我们两口就是互助组,一块爬格子,我帮她研究整理材料,她帮我誊写抄正稿件,为的是工作不落人后。</p><p class="ql-block"> 为适应“四化”干部要求,补上知识化短板,1983年,33岁的妻子经组织推荐,参加了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全国统一高考,和来自全区各地的100名在职同学考进宁夏党校后备干部培训班,接受全日制正规化大专教育,我参加全国新闻专业职称资格考试,日后晋升了中级职称,1984年我又考进了新华总社办的中国新闻学院,脱产学习二年新闻专业。难忘这两年中,有一年是我们一家三口都在上学,女儿读小学四年级,妻子到新市区上学,我在北京上学。孩子要照料,我鞭长莫及,难为了母女二人,妻子只好要求走读,早出晚归,中午把女儿寄托在妇联同事大姐家吃一顿饭。一家人为了学业也真是拼了,还连累了好友家费力操心,好在我们于艰辛中努力坚持,都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回到原来工作岗位,女儿该上六年级了,为了工作也为了有精力培养好女儿,此后我们再没要孩子,尽管当时没有硬性计划生育,我们也选择了独生子女家庭。数年之后,妻子担任市直机关工会主席、工委副书记,我在人才济济的国家通讯社中成为全社40岁前率先晋升副高职称的六人之一。每当回忆起自己的成长进步,我们都万分感激组织的培养教育、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以及亲朋的支持鼓励。</p> <p class="ql-block">初为人父人母</p> <p class="ql-block">我们重温了学生梦,一家三口又团聚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说起来,一些人就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今生没齿难忘。替我们照料孩子的窦大姐、周老兄两口,我们成为一世的挚友。指引我走上新闻工作道路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张柏楷、蔡资奋、郑秀章,我在个人的新闻报道集附录中,特意记叙了他们予以我的亦师亦友的情谊。我们在小学读书的老师韩志才、梁玉明,在中学读书的班主任雷震东,语文老师陆建中、数学老师田远跃、俄语老师邵德放、音乐老师陈家言、物理老师陈开圣、生物老师王秀琴,我们在军马场的种子试验站的指导员靳乔德、站长张智仁,我在煤炭建井处的领导王风亭、熊发荣、袁瑞祥、王诚信、李成义、冯继超、李文华、安荣志、张广迁、魏少堂,我在新华社宁夏分社先后的领导李希孟、顾建鹏、张宏文、陈立宪、白树廉、师德明、王新著、陈广俊、崔诚五、张振镛、赵鹏飞、王魁、张锦、梁鸣达、陈思禹、郑青吉,我在广西分社的领导周国华、龙光雄、杜新,我在湖北分社的领导刘诗训、万武义、周东爱、谢邦民、陈新洲、朱大章,总社国内部值班室领导舒人、傅军,摄影部领导徐佑珠、钟巨治、谢莉、于继华,还有我在大学学习时,那些给我们授课的首都名师名记,我在宁夏政协工作时机关的领导张广生、左兵、朱玉华、张世杰,等等,他们对于我学习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的关心帮助不敢忘怀。老伴更是重情重义,她退休后让我陪她专程到上海,拜望已离休的那位可亲可敬的荀老将军,感谢他当年对我们的关爱之情。也陪老伴去成都看望过马场一位老领导的遗孀,她与这位老大姐成了暖心的微信好友。老伴还撰文深情回忆当年的牧马生活,联络女子牧马班的姐妹、老顾问和兽医相聚,感念曾经的马场战友之情。</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女子牧马班</p> <p class="ql-block">50年后马场老战友聚会</p> <p class="ql-block">我们回到马场寻访故地,见识了现在的职工新居</p> <p class="ql-block"> 新华社记者是个流动的队伍,1993年我奉调到广西分社工作,1997年又调往湖北分社。老伴由于身体原因未能随调,起初我驻桂林支社,女儿在南宁读大学,老伴留守银川,一家三地,女儿毕业后回银川工作,母女相依,这样的分赴和守望一等就是七年。期间,上有老下有小,是老伴替我尽孝,照顾两家的老人,先后把几位老人送走。也是老伴操心女儿完婚,伴小两口一同生活。1998年冬,我还在湖北分社,老伴是银川市残联理事长,她一次意外的青霉素过敏,生命危在旦夕,市领导刘小河赶往医院组织抢救才得以脱险。当时多亏有女儿女婿在侧服侍,我却不在她身边。待我从武汉赶回银川,在医院看到她面部肿胀插着氧气,手脚都打着点滴,心里十分难过。回想她半生为支持我的工作,付岀和牺牲太多太多,我亏欠她也太多太多,待她岀院后我即向组织提出申请,1999年春天又调回宁夏分社,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为了不再流动,2001年我离开供职27年的新华社,调自治区政协继续从事新闻工作。年过半百,我俩都很珍惜有限的工作时日,我主持办报,为人民政协的新闻宣传忙碌,她组织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改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奔走,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履职尽责,努力开拓着工作局面。</p> <p class="ql-block">我们两口1994年桂林留影</p> <p class="ql-block"> 转眼老伴到了55岁退休年龄,正值外孙女出生不久,亲家一家远在新疆,她在单位一退休,就又在家里上岗带孙子,为全家人当后勤。那时我和女儿女婿都在新闻单位,我们各忙各的,由老伴在家操持,我退休的妹妹也来帮衬嫂子,小孙子可比我女儿小时有福气多了,尽享幸福童年,我们父女、翁婿在外工作也都心里踏实,一家人其乐融融。老伴就这样辛苦并快乐着,直到12年后小孙女上初中住校,她才得闲暇。日后女儿女婿也算是事业有成,进入不惑之年都晋了副高职称,小孙女考上大学本科,学习自己心仪的动画专业。我时常想,自己退休后一定好好陪着老伴,陪她去看世界,去看祖国大美风光,牵手快乐人生,活岀温馨从容的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小外孙女是个快乐开心果</p> <p class="ql-block"> 五年后我走进退休生活,便开始陪老伴回我河南老家内乡、到她河北老家献县寻根问祖,到京津沪渝和南京、苏州、武汉、南宁等地访友,又先后去登泰山、庐山、井冈山,游桂林、张家界、长江三峽,看洛阳牡丹、开封宋城,全家到天涯海角、苍山洱海,孙女还陪我们访延安圣地、观壶口瀑布。后来,我们和老伴的党校同学相约去北欧西欧8国旅游,和我的工友相约到澳洲旅游。再后来,我们与我新华社的同事、同学结队自驾徽浙行、南北太行行、川滇行,大疫过后又西进天山、北上吉辽黑。可谓和老伴万里征途秀恩爱,看了最美的雪山、最美的草原、最美的江河湖海和异域风情,我一步步兑现诺言,惟愿翁妪共携手,一直走到地老天荒。</p> <p class="ql-block">到上海拜望时年91岁的新四军新闻工作前辈荀汉庭老将军</p> <p class="ql-block">到苏州拜望时年93岁的资深记者、著名作家郑秀章</p> <p class="ql-block">到南京看望马场好友李开柱、张宁华夫妇</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陪我们游海南</p> <p class="ql-block">一家人洱海留影</p> <p class="ql-block">赏太行金秋</p> <p class="ql-block">看最美的雪山</p> <p class="ql-block">走近天山</p> <p class="ql-block">走过满洲里</p> <p class="ql-block">领略额尔古纳河风光</p> <p class="ql-block">参观瑷珲历史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打卡北极村</p> <p class="ql-block">旅欧途中</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扪心自问,我们苦过累过拼过,可比起先辈,我们的晚年是如此幸福美满,我和老伴都很知足,觉得今生无怨无悔。</p> <p class="ql-block">相亲相爱一家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