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一市游(二十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闽南文化发源地——福建泉州博物馆

<p class="ql-block">福建省泉州市,简称“鲤”,别名:刺桐城、温隙。福建省辖地级市,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市渔业、港口经济发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是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世界闽南文化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还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泉州市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北清东路268号,成立于1985年1月,是一座集文物保护、文物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景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泉州历史展览位于博物馆二层,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分“早期开发”、“刺桐崛起”、“东方第一大港”、“泉南雄风”四个部分,它以泉州历史为主线,从远古时期的深沪古森林遗址说起,囊括了闽越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的痕迹;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东方第一大港鼎盛绚丽以及明清时期泉州谱写蔚蓝色的历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在水一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泉州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泉州枕山面海,四时如春,亦称温隙、游源、申桐、泉南、鲤城。远古时期,闽越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拓土开疆。汉晋以来,中原衣冠南渡,避地以居, 唐、五代,港城崛起,至宋元鼎盛,形成“东方第一大港”。明清时期,泉州继续在耕牧海洋的风浪中挺进。凭藉拓荒万里的卓越胆识和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温陵子民渡台湾,成为开发祖国宝岛的生力军;刺桐百姓移民为世界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在泉州这方钟灵毓秀的古老热土上,滋养和塑造了宽容豪迈、诚信谦恭、敢闯善拼的人文特质,涌现出欧阳詹、苏颂、曾公亮、俞大猷 、李贽、郑成功、施琅等灿若群星的英才俊彦。</p><p class="ql-block">在这座历经沧桑的名城中,既保存了海滨邹鲁、泉南佛国的文化传统,也遗留了“梯航万国 ”的文化胜迹 。</p> <p class="ql-block">早期开发</p><p class="ql-block">(远古—南朝·约50万年前—公元589年)</p><p class="ql-block">伴随山与海的呼啸,荜路蓝缕的泉州先民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闽越文化。汉晋以来,中原汉民迁居晋江流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陶纺轮使用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残双耳印纹陶罐。</p> <p class="ql-block">汉代“一刀平五千”钱币(传世品)</p> <p class="ql-block">海峡洪荒 人类遗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泉州东濒台湾海峡,进入更新世以后,随着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海峡几度成陆,沧海桑田,远古人类和动物留下了来踪去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闽越先民 开辟荆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距今4000 年前,泉州已处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阶段,3000年前跨入青铜时代,延及汉代,闽越族先民主要活动于晋江流域,遗址以贝丘堆积为特征,沉淀了早期海洋文化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衣冠南渡 沿江以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晋以来,中原战乱,大批士庶南渡,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他们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刺桐崛起 </p><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时期,泉州耕织日益增长,生计趋旺。在唐朝的全盛时期,刺史的驻地从汾州迁往此地,从此泉州开启了新的篇章,在此期间海上贸易和交通欣欣向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屋万家 丝路勃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盛唐,泉州城池始筑,凿沟通舟于城下。五代复加修拓,楼雉数里,环植刺桐。“市井十洲人,还珠入贡频”,刺桐城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物华丰稔 千家罗绮 </p><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泉州人口骤增,农业和纺织、陶瓷、矿冶,造船业迅速发展,经济出现繁盛局面。</p> <p class="ql-block">唐 青磁托杯</p> <p class="ql-block">唐 青磁虎子</p> <p class="ql-block">唐 瓦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开气运 宗教衍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时期,泉州文化教育蔚起,贤才辈出。儒、释、道并兴,伊斯兰教、摩尼教相继入泉。</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与泉州承天寺。</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庙与安溪县文庙。</p> <p class="ql-block">木雕 释迦牟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方第一大港 </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生产力疾速发展,朝廷在此设置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中外往来频繁,东西文明互动,多元文化激荡,东方第一大港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市舶蕃坊国际都市</p><p class="ql-block">宋代,为适应中外商贸、文化交流的需要 ,泉州城大规模扩展,“城内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元代继续拓建至30里。“诸蕃琛贡,皆千是乎集”,呈现了空前的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业兴旺百工繁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泉州的农业和制瓷、丝绸、纺织、陶瓷、冶金等行业全面发展,顺应海外贸易的需求,社会生产呈现规模化、商品化。农、工、商相结合的经济结构,是推动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重要杠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州南造船 梯航万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泉州作为全国重要的造船基地,所造海船以载重量大、设备周全、稳固性好、适航性强而称著。凭藉发达的造船业和先进的航海技术,海上交通和贸易拓展至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p> <p class="ql-block">宋 青白磁龙虎瓶</p> <p class="ql-block">(宋)青白釉执壶(传世品)</p> <p class="ql-block">泉南雄风 明清时期(公元1368—1840)</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泉州处于海上风云的前沿,贸易航船与强权风浪奋力抗争,刺桐子民抗倭御侮,东保台湾,移民海外,学术批判和传统道学激烈碰撞,文献名邦,新潮迭起。 </p> <p class="ql-block">东南重镇,抗倭御侮</p><p class="ql-block">明代以来,内忧外患,泉州城池强化了军事功能,沿海地带增置了众多的防卫设施,抗倭斗争,此起彼伏。</p> <p class="ql-block">泉州与台湾一水相望,自古以来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言语相通,习俗相同。宋时澎湖属晋江县辖制,设澎湖巡检司。清朝时,泉州先民东渡台湾, 开发宝岛,多次形成高潮。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率师平台,两岸重归一统。</p> <p class="ql-block">施琅(1621—1696)清初著名爱国将领,晋江御口人。1683年6月率雄师2万,战船300,出铜山,驭风涛,冒炮矢,克澎湖,进而统一台湾。其后又力排众议,疏请将台湾正式纳入版图,并设一府三县,致力屯垦,开发建设,使祖国东南屏藩屹立海疆,为中华民族建立卓著功勋。</p> <p class="ql-block">明 青花瓷</p> <p class="ql-block">清 泉州文庙铜编钟</p> <p class="ql-block">清 木雕鼓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外交流 民生走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府仅维持有限的“朝贡贸易”,泉州私商异军突起,海上贸易空前活跃,移民海外者潮起波涌,中外交流别开生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天妃圣迹图轴》的出使硫球的帆船图。</p> <p class="ql-block">泰山石敢当</p> <p class="ql-block">明 青花瓷</p> <p class="ql-block">明 “何朝宗印”白釉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兴号"沉船</p><p class="ql-block">“秦兴号"是一艘清代的大型客货商务船。清道光二年(1822年1月)从闽南出发,在驶往印尼爪哇的途中,因躲避海盗,不幸触礁沉没。澳大利亚水下打捞公司于1999年5月对该沉船实施水下考古发掘,出水了百万件的文物,其中古陶瓷就有数十万件,大多数是18-19世纪的青花瓷,主要器型有:盘、碗、杯、碟、罐、盖碗等、绝大多数产自泉州地区的安溪、永春、德化等地的陶瓷窑场。尤以德化磁居多。2000年11月17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对挑选出的35万件完整器物进行拍卖,拍卖总成交额高达2240万德国马克(1100多万美元),轰动世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献名邦 人文荟萃 </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泉州文风鼎盛,著述浩繁,英才辈出,既有“天下言易者,皆推晋江”的硕儒巨擘,又有冲破窠臼、傲然独立的思想先驱,灿若群星,各领风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山水悠悠,一方水土,力千风流。陈列展示了泉州历史上东西文明互动、多元文化激荡的漫长画卷。温故可以知新,让我们可以重振先辈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浩然雄风,再创辉煌。</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一楼是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向我们展示了闽南文化的深厚历史和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在闽南地区的土著越人,拉开了闽南文化的历史帷幕。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他们与来自长江中下游的越人融合为“闽越人”。两晋至唐代,中原汉人络绎不绝地向南方迁移,其中一部分进入了闽南地区。他们所带来的汉文化全方位渗透到了闽越人的生产生活中,并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历经数百年,至唐代闽南文化基本形成的时候,汉文化已经成为闽南文化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闽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南部,丘陵山地之间交错着河海冲积平原,东南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许多天然良港,在这片土地上,南来的中原文化与原住民闽越人文化、以及海上舶来的海外文化相融合,历经先秦至唐代的形成期,五代至宋元的发展期,最终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兼有独特方言与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闽南文化。明清以后,随着闽南人的向外开拓,闽南文化逐渐跨越地域、影响世界。这部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闽南文化史,交织着闽南人的辉煌成就和艰辛血汗,展示了闽南人爱拼敢赢、冒险开拓的精神,以及秉承传统、眷顾家乡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漳州江东桥,始建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是一座梁式大桥,总长335米,最长石梁长达23.7米,重达200多吨, 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10到14世纪的宋元两朝,是闽南文化的蓬勃发展时期,以泉州为龙头的闽南地区在浓郁的海洋观念影响下,形成了外向型的海洋经济模式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心态,大批外国商人被吸引到泉州来,让中国其他贸易港口相形失色。泉州的发展带动整个闽南地区海外贸易的成长和文化繁荣。至明代,泉州安平港、漳州月港延续了刺桐港的兴盛,清代五口通商后,厦门港成为重要对外开放港口。三个港口城市互为腹地、相互支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以后,伴随着闽南人向外拓展的脚步,闽南文化随之不断向外传播:内陆地区传至潮汕、海南、江西、浙江等地,向东跨越海峡过台湾,向南下南洋到东南亚各国,并且辐射到日本、韩国、琉球以及世界各地,因此,闽南文化尽显世界性和海洋性特征。闽南人的海外奋斗历程,以勤劳敦厚、开拓进取、和平友善深受不同民族的尊重和敬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原汉人迁移闽南地区,往往结寨自保,垦田自给,所以移民有强烈的宗族性、地域性和集团性。他们为彰显本族辉煌历史、增强凝聚力,往往以繁衍地的郡望名称,或祖先的丰功伟绩作为郡望堂号,镌刻在家族祠堂和民居楼房的门匾上。如今,闽南的老街旧巷依然处处可见“紫云衍派”、“延陵衍派”、“陇西衍派”或“开闽传芳”、“九牧传芳”等门匾,这是家族迁移的历史记忆,也是同宗认同感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馆有如海外华人共有的大家庭,在这屋宇下他们自我管理、互济互助、凝聚乡情。闽南人的海外会馆数量尤多,在历史上曾经为无数的新客移民提供温暖的庇护地,在当代社会,会馆功能虽然逐步转型,但传承中华文化的宗旨依然不变。</p> <p class="ql-block">崇文阁,新加坡第一所华文学塾 ,由福建富商陈金声出资于1849年创建,后改为崇福女子学校。</p> <p class="ql-block">牛车水,新加坡的唐人街,新加坡华人聚集的地方。这里有传统的节日活动、华人食品、日常用品、旧式的药店、当铺、理发店、庙宇、戏院,著名的萃英书院、应和馆、天福宫等。</p> <p class="ql-block">新加坡萃英书院,1854年由华侨陈金声父子等12人捐资创建,这是本地教育从私塾转向“义学堂”的现代化书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嘉庚(1874-1961年)</p><p class="ql-block">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世界各地的华侨救国团体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打破宗亲、地域的界线,走向联合,汇成一股抗日的洪流。各阶层人士以义捐、义演、义卖等各种形式慷慨捐款、捐献大批战需物资,支援祖国抗战。图为1936年菲律宾怡朗华侨海萍社举行“一·二八”四周年纪念大会 ,演出戏剧《警醒》,为抗日筹款。</p> <p class="ql-block">闽南人交通海外由来已久,但是定居性移民出现在明代以后。随着私商贸易的活跃,闽南人到东南亚各国谋生的情况越来越多。自清中期以后,西方人东渐,海洋交通进入航海大贸易时代,闽南人也被卷入东南亚的劳动力市场中。华侨华人把家乡先进的生产、生活用具、技艺等带到海外,与居住国人民一道,共同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完整的华人华侨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传播史。</p> <p class="ql-block">清朝印尼华人公司铸制的的方孔圆铜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闽南渔民很早就在澎湖和台湾北港一带捕鱼狩猎,并有人陆续定居下来,但大规模的迁徙则是在郑芝龙、郑成功时代以农业开垦为目的和有组织的移民。此后数百年间,闽南人频繁往返泉台两地,绵延不断。泉州人入台时间最早,基本上分布在台湾西岸沿海地区的几个重要城市、港口及附近的乡村。漳州人在施琅平台后也大量迁入台湾,分布于距海较远的丘陵地带和各条河流的中上游流域。来自闽粤山区的客家人迁台时间最晚,因此抵台后分布于低山和溪谷低洼处。在木帆船时代,跨越海峡的航行命途多舛,俗称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闽南人的奋斗既收获成功,也充满了冒死的悲壮。</p> <p class="ql-block">日茂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渡海至台的泉州晋江县人林振嵩所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闽南人在驾驭海洋世界以及“过台湾”、“下南洋”时,也将宗教信仰带往各地,为他们适应新环境提供精神依托。就像新加坡的天福宫一样,寺庙建筑往往与血缘关系的宗祠、乡缘关系的同乡组织合而为一,成为海外闽南人的社区中心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媒介,此外,共同的信仰不仅是海外闽南人和祖籍地密切联系的纽带,也是团结世界闽南人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闽南造船技术</p><p class="ql-block">闽南人传承闽越族善于造舟航海的秉性,船业十分发达,唐代已能造身长18丈的大船。宋代闽南造船技术日臻成熟完善,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远洋货船,船长34米、载重量200吨,吃水深、稳性好,水密隔舱技术应用合理,展现了宋代闽南地区造船技术和航海的伟大成就。明代郑和下西洋最得力的副使王景宏是漳平人,招的水手和船工大多来自于闽南。</p> <p class="ql-block">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体量最大、年代最早的海船,泉州宋代沉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闽南历史上多元的族群构成,曾蕴育了多元宗教、多神信仰和平共处的人文奇观,随着社会的变迁,有的外来宗教被传承下来,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有的消失在无情的岁月中,仅遗留建筑碎片追忆着逝去的繁荣,如印度教、犹太教。有的被完完全全本土化了,如佛教、摩尼教。本土化的儒、道、释和民间信仰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民俗宗教,形成了闽南宗教文化最典型的特征。这一信仰体系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如宗教建筑、戏曲演艺、民俗活动等等,因在闽南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及在凝聚海内外闽南人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得到代代传承,成为当代社会无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木雕佛像</p> <p class="ql-block">铜玄天上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闽南人的民间信仰体系中,各种海神崇拜尤为突出。通远王是最早的海神,每年春秋两度海船远航之前,泉州地方官员都要在“通远王”祠前为海舶来往举行祈风仪典,保远航船只平安。元代妈祖逐渐取代通远王,成为规格最高、信众最多的海神。除此之外,玄天上帝、王爷、阴公、水仙,也被沿海民众作为水上保护神而广泛崇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派工艺与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并称“五南”,是闽南非物质文化的瑰宝。闽南传统手工技艺多姿多彩、独具匠心,制茶、制瓷、制锡、木雕、石雕、漆线雕还有饮食文化等等,在历史上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销产品,也是闽南人文化生活的丰富资源。由于闽南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独到并得到传承保护,因此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单。</p> <p class="ql-block">福建片仔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片仔癀的传统制作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片仔癀还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并且其处方与制作工艺自1992年起被列为国家绝密级保密事项。</p> <p class="ql-block">泉苑茶庄</p><p class="ql-block">茶叶与陶瓷、丝绸是闽南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闽南人活跃的海外贸易和大量的茶叶出口,令“茶”的闽南语发音直接进入拉丁语,英语的tea也是源于闽南语。闽南茶品种很多,有水仙、茶饼、梅占、佛手、毛蟹、本山、黄金桂、石亭绿、白芽奇兰等,都颇具盛名。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铁观音,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因茶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而得名。成立于1828年的老字号商铺“泉苑茶庄”,位于涂门街胭脂巷口第二间,取自父子姓名中的“白”与“水”合成“泉”字流”意为“汇聚众多名茶的园圃”,一度成为泉州市大鳄。</p> <p class="ql-block">八宝印泥</p><p class="ql-block">“漳州三宝”之一的“八宝印泥”是中外书画家酷爱的珍品。它用麝香、珍珠、猴枣、玛瑙、珊瑚、金箔、梅片、琥珀等八种珍贵材料经过研磨成粉,再加陈油、洋红、艾绒,采取精心配料、科学加工等特殊工艺制作。其创始人是漳州籍人魏长安,牌号“丽华斋”,创制于清康熙十二年,是中国第二批中华老字号,于2008年6月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贴金木雕狮形狮座。</p> <p class="ql-block">木雕</p><p class="ql-block">潮州木雕,又称潮州金漆木雕,是流行于广东省原潮州府所属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等地的民间雕刻艺术,尤以多层镂通和金碧辉煌的金漆木雕而著称于世,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潮州木雕源远流长,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末,至清中晚期达到鼎盛。精巧雅致的潮州木雕被广泛应用于潮汕地区各地的祠堂、庙宇、建筑物的门窗、匾额、承柱、藻井以及家用器物上的屏风、几桌、床炕、茶橱、宣炉罩等,而潮汕民俗中迎神赛会、祭祀祖先的神龛、神轿、烛台、挂屏等也都用潮州木雕装饰。2006年5月20日潮州木雕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纸织画</p><p class="ql-block">纸织画是永春县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与杭州丝织画、苏州刺绣、四川竹帘画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家织之一。唐初,永春就有纸织画的制作。宋至明,永春纸织画发</p><p class="ql-block">展较快,到清代,永春已有姓李、施、 翁、蒋、王、 </p><p class="ql-block">章、郑、洪、庄等10家60多人从事纸织画制作。清光绪年间(1875-1908),永春纸织画远销南洋各埠。永春纸织画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应用广泛,深受世人喜爱。永春纸织画的制作工艺是先在宣纸上作画,用特制的裁纸小刀裁成一定规格的纸条(宽度小于2毫米)作为经线,再取洁白的宣纸切成同样宽度的纸条作为纬线。然后用特制的木织纸机,轻轻细织,织后根据画面着上颜色。规格有长6尺宽3.2尺,长5尺宽2.8尺,长4尺宽2.6尺和长2尺宽4.8尺等几种。</p> <p class="ql-block">民国漆金寿字锡烛台</p> <p class="ql-block">清 青花双层烛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闽南人从远古走来,在搏击历史风云、驰骋浩瀚海洋的历练中,形成了勤劳互助、开拓进取、爱拼敢赢的族群性格,培育了敢于冒险、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洋精神,创造了跨越海峡、影响世界、令全球瞩目的闽南文化。</p><p class="ql-block">我们为闽南文化自豪,因为无论是海禁时代,还是大航海时代,闽南文化都敞开大海一样的胸怀,放眼世界,开拓“海上丝绸之路”,迎纳中西方多彩文化,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卓越贡献。我们为闽南文化骄傲,因为闽南文化总是以追求自由和平的身姿,在大陆、在台湾、在异邦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更新,用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和而不同地与世界文化和谐共处。世界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南人,闽南文化之梦,是中华文化之梦,世界闽南人的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悠久的历史传承,独特的文化创造,为闽南文化留下了绚烂的文化遗产。无论是民居、寺庙、桥梁、墓葬等物质文化,还是戏曲、舞蹈、口头传说、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抑或是思想精神领域的文化贡献,闽南文化遗产都呈现出闽南方言文化区的鲜明个性,体现出闽南人的思想智慧和聪明才智,异彩纷繁,弥足珍贵。这些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不断创新,构成了与闽南的自然生态、生活环境及闽南人生活方式相适应相吻合的文化风景线,连结着世界闽南人的物质生存与精神向往,是世界范围内世世代代闽南人群体认同和文化自豪的重要表征。国家将泉州、漳州、厦门确定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更让闽南文化的宝贵遗产生生不息,绚烂无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丽君</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