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船政文化馆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是以弘扬船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筹建于1997年,原名为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2004年全面改版后更名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2010年对外免费开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航海教育基地、全国工人先锋号及全国巾帼文明岗。</p> <p class="ql-block">福建船政创办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机器造船厂,在近代中国舰船制造、海军建设,飞机制造,以及科技人才培养等许多领域,都做出突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福建船政规模宏大,设施完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源头。现仍保留有轮机厂,绘事院,青洲船坞、法式钟楼等建筑物,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海军建设史,科技发展史和近代教育等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实物佐证价值。</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中叶,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仁人志士们开始寻找民族的救亡、振兴之路。1866年创设于福州马尾的船政,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自强之道的重要实践产物,承载着追赶世界,捍卫海权的梦想。在其发展过程中付出不懈努力,开创了近代中国的造船工业、工程科学、新式教育、新式海军等事业,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对船政文化建设和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船政的历史成就,勉励干部群众要树立信心,奋力开拓,努力创造新时代的新成就。</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在欧洲全面兴起,西方列强国家凭借先发优势,以坚船利炮开路,加速向全球进行扩张。古老的中国接连遭遇列强入侵,面临前所未遇的巨大变局,国门洞开,主权沦丧。为了挽救危亡,谋求自存,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求自强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严峻的海疆危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始于海上。两次鸦片战争中,面对列强的近代化舰队,中国传统水师无力抗衡,沿海门户处处失防,酿成严峻的海防危机。海防自强成为近代中国人追求国家自强的最初目标。</p> <p class="ql-block">睁眼看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先进的官员知识分子,思考中国遭受列强入侵的失败根源,不顾保守势力的阻挠,不计个人的成败得失,主张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以此巩固海防,反对侵略。</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亲身感受到中西方军事科技的巨大差距,产生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申请创建近代海军的奏折及道光皇帝的批语“一派胡言”。</p> <p class="ql-block">蒸汽动力的轮船、军舰,是近代中国迫切想要得到的西方利器。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后,多次尝试外购轮船,因为缺乏外交经验,均以失败告终。</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逐渐正视洋务的必要性,在中央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处理各种涉外事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宗棠(1812-1885)</p><p class="ql-block">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早年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深受林则余等人思想的影响,1864年萌生了自行设厂建造蒸汽动力军舰的没想。</p><p class="ql-block">左宗棠生平事记</p><p class="ql-block">1812年11月10日,生于湖南湘阴左家塅。</p><p class="ql-block">1832年,考中湖南乡试举人,后多次参加会试失利。</p><p class="ql-block">1850年1月,应林则徐之邀在湘江舟中彻夜长谈,论及自强之计。</p><p class="ql-block">1852年后,参加太平天国战争,后组建楚军攻入浙、闽,因军功累迁浙江巡抚、闽浙总督。</p><p class="ql-block">1866年6月25日,奏请在福州马尾创设船政。</p><p class="ql-block">1866年9月,调任陕甘总督,平定西北乱局。离任前力邀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1875年,奉命督办新疆军务,组建西征军,收复新疆失地。</p> <p class="ql-block">沈葆桢(1820—1879)</p><p class="ql-block">字翰宇,福建侯官人。曾任江西巡抚,船政创建工作开始不久,左宗棠被调任陕甘总督,沈葆桢出任首任总理船政大臣,在其主持管理下,船政各项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宏图大展。</p><p class="ql-block">沈葆桢生平事记</p><p class="ql-block">1820年4月9日,出生于福建福州。</p><p class="ql-block">1847年,考中丁未科进士,在京历任编修、监察御史等职。</p><p class="ql-block">1856年,外放江西九江知府,后改为广信知府,迁升广饶九南道,1862年,擢升江西巡抚。</p><p class="ql-block">1865年,因母亲去世,回福州原籍丁忧守制。</p><p class="ql-block">1866年,经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推荐为首任总理船政大臣,1867年—1874年,主持完成船政创建的各项工作目标。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事件爆发,奉命赴台抗衡。</p><p class="ql-block">1874年11月,成功挫败日本侵占台湾的图谋,同时开启台湾近代化建设。1875年,升任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筹办南洋海军。1879年12月18日,在江宁(今南京)去世。清政府赐谥号文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理船政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海防近代化国家机构,设于福州的海上门户马尾。船政将海上自强作为目标,以“权操诸我”为原则,通过契约化形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掌握了造船技术和海军知识,获得巨大成功,开始了中国海上力量走向近代化的时代跨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强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督左宗棠在长期筹谋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欧洲先进技术,设厂自造轮船的方案,因计划周密,切实可行,清政府于7月14日批准,并称赞为“中国自强之道”。</p> <p class="ql-block">马尾地处闽江下游,有着优良的深水锚地,是福建省城福州的通海门户,自古就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择地马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6年夏,左宗棠与洋员日意格、德克碑等经多次实地踏勘,选定在福州马尾建设船政,共收购濒江民田346亩有余,由中外合作制定建设规划,于当年12月23日开始各项基础建设,至1868年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才异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政秉持主权在我的原则,委托日意格、德克碑帮助雇佣和领导外国技术团队,协助中方建设船政并传授相关技术。合作以合同为规范,用金钱作为重要的奖惩手段,成为近代中外平等合作的成功典范。</p> <p class="ql-block">日意格组建的外国技术团队初期共45人,以法国人居多。外国技术人员到船政后,对中国员匠“包教包会”,将高深莫测的工业技术传播到了闽江之畔。</p> <p class="ql-block">洋员洋匠工作之余也将很多西方的生活方式带到马尾,对马尾的地方社会产生了影响。</p> <p class="ql-block">船政洋监督日意格、副监督德克碑和外国技术团队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按照船政规定,外国技术团队在船政建成投产后的五年时间里,完成造船、教育一揽子目标。从1869年农历正月初一日船政五年计划起算,中外人员通力合作,至1874年初,如期完成了各项目标,史称船政成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政创建时即高度重视教育,专门设立新式教育机构,开展工程技术和海军军官教育,开中国新式职业教育先河。船政教育以培植爱国精神为基础,以追求科学、服务国家为目标,培育出的新式人才,不仅解决了涉海事业的急需,还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星星火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式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政教育突破沿袭千年的科举教育体制,大胆采取新法,学制、教学内容焕然一新,开风气之先。扭转了当时传统社会对工匠、军人职业的偏见,为青年人开辟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道,成为传播科学、蕴育新思想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1866年,船政在福州开设求是堂艺局。1867年迁至马尾,更名船政学堂。次年在在马尾设立艺圃,创办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由学堂、艺圃构成的基本教育体系。</p> <p class="ql-block">船政机构组织图</p> <p class="ql-block">1868年船政后学堂的英文奠基石</p> <p class="ql-block">清“船政大臣告示”石碑。</p> <p class="ql-block">船政学生以西文教学,采取“一师制”“快慢班制”“奖学金制”等独特制度,并施以“宽进严出”的考评,保证了教育的速度和质量。船政艺圃则采取“半工半读”的模式,偏重实际技能的培育。</p> <p class="ql-block">船政学堂毕业生及船政官员担任各水师学堂要职情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州海军学校航海班第五届毕业生高光暄留学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期间使用的英国造铜平行尺(附指北标尺)。</p><p class="ql-block"> (高棠捐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70年英国制造的水准仪。</p> <p class="ql-block">福州船政学校学生用过的学习用具。</p> <p class="ql-block">1877年船政向欧洲派出首批留学生,学习海军、制造、矿物、国际法等专业,成为近代中国首个全面成功实验的留学计划,颇具成效。从清末宣统年间开始,赴欧洲留学成为由国家举办的海军、工程人员进行的活动。</p><p class="ql-block">自船政成功向欧洲派遣留学生后,留学成为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清末宣统年间留学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的中国海军军官。</p> <p class="ql-block">船政留学生首批赴英国留学学生留学地点。</p> <p class="ql-block">船政及近代海军留学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堂衍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船政前、后学堂改为海军部直辖,1926年合并为福州海军学校,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海军教育机构。抗日战争中,学校坚守为国家培育海军人才的初衷,辗转千里坚持办学。</p> <p class="ql-block">船政前、后学堂在民国时期改称福州海军制造学校、福州海军学校。1926年合并为福州海军学校,1931年更名海军学校,是中央海军唯一的军官学校。</p> <p class="ql-block">全面抗战爆发后,海军学校1938年初迁往福州鼓山涌泉寺,又迁往湖南湘潭,因湘赣战事吃紧,于当年10月搬迁到贵州桐梓继续办学。抗战胜利后迁往重庆,后并入新设的海军军官学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圃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船政艺圃一度仍是福州船政局下属的技术学校,更名福州海军艺术学校。20世纪30年代,由于官方经费紧张,学校改为私立,继续培育职业技术人才,抗战期间迁往闽北,抗战后改称高航学校。</p> <p class="ql-block">1931年海军部印制的《鱼雷讲义》。</p> <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刘震在德国留学的课堂笔记本。</p> <p class="ql-block">1935年海军部首届全军运动会时陈允权使用过的钉鞋、挎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政通过学习、引进欧洲工业技术知识,建成大规模的造船基地,掌握了蒸汽舰船以及蒸汽机、锅炉等核心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20世纪初,船政的制造事业又萌生新意,建成了中国最早的规模化航空工业机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舰船制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政秉持国产自造理念,组建了齐全的生产体系,为近代中国海军的装备建设作出了贡献。1912年后,船政的生产部门独立,隶属海军,改称福州船政局,1930年更名海军马尾造船所,始终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舰船修造机构。</p> <p class="ql-block">1894年“通济”舰舵轮。</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艘国产千吨级军舰“万年清”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艘木质巡洋舰“扬威”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艘国产速造军舰“福星”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发军舰“艺新”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艘国产铁胁木壳军舰“威远”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艘国产钢甲舰“平远”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艘国产大型鱼雷军舰“广乙”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艘国产全面电照明军舰“建威”模型。</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炮艇“海鸿”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艘国产大型商船“明绍”模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创航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海军将发展航空作为加强海防实力的捷径,决心建设海军的航空事业。1918年,在福州船政局内增设飞机制造工程处,自行研发飞机,全面开启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海军飞机制造工程处成立后,除工程处外,以船政原有的铁胁厂等厂房和设备为基础,组建了木工厂、铁工厂、合拢厂、飞机仓库,成为中国第一个系统的飞机设计、制造机构。</p> <p class="ql-block">制造飞机处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采取紧追世界航空技术发展潮流的措施,不断研究、设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型,生产原型机,进行技术积累,使中国的飞机研发能力保持和世界同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p><p class="ql-block">船政造舰、育人、编练舰队,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肇始于船政的中国近代海军,发展之路虽艰辛坎坷,爱国之心则矢志不渝。他们坚守不惧强敌、坚韧顽强的精神,捍海卫权,牺牲奋斗,拥抱胜利,追求光明,在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史诗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创舰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71年,船政以自造的军舰和培育的人才为基础,参考西方海军制度,结合中国水师传统,奉旨成立“轮船”部队,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标志着中国海上力量从古代向近代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船政轮船受船政衙门统辖,以马尾作为驻泊中心,承担闽台海防任务。同时轮船舰队还向全国沿海各通商口岸派驻军舰,参与海防工作。</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号召国人努力奋斗,实现“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海军与列强并驾齐驱,在世界称为一等强国”。</p> <p class="ql-block">船政的舰队建设经验及培养的人才向全国辐射,受此影响,从清末到民国,中国近代海军的骨干带有船政和福州的渊源和背景,时称无闽不成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军基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政对近代中国海军影响深远,清代、民国时期的海军人员和制度都带有明显的船政印记。由船政蕴育出的忠诚卫国、坚韧不屈的海军精神传统,在近代中国海军捍卫国家海上主权、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不断闪耀。</p> <p class="ql-block">民国海军</p> <p class="ql-block">台湾屏东县石门古战场纪念碑。沈葆桢采取理谕、设防、开禁等策略保台,日军最终被迫于1874年2月20日全部退出台湾。</p><p class="ql-block">位于马尾亭江虎头山的保台清军公墓。反制日本侵台事件中,很多清军官兵因疫病亡故,后运回大陆安葬。</p> <p class="ql-block">1884年中法马江之战、1894—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近代海军经历了巨大的血火考验,广大爱国将士牺牲奋斗,虽败犹荣,铸就了船政坚强不屈的传统精神。</p> <p class="ql-block">民族英雄邓世昌</p> <p class="ql-block">在近代中国海军保卫国家海上主权的斗争中,充满了船政人和船政军舰的身影。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海军毫不畏惧,全力抗争,用堵塞战、炮队战、水雷战等各种形式顽强地坚守抗战,最终获得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海军先后派出两批军官前往英、美支援盟军作战,总计168人。其中包括大量海军学校出身的军官。</p><p class="ql-block">参战军官编入盟国海军,参加了大西洋护航、北非登陆战、诺曼底登陆等战役,为二战胜利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 ,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国海军总司令在上海签字,接受投降的日本军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航向光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在1946年挑起全面内战,由船政发展而来的近代海军面临历史抉择。广大海军官兵不愿参加内战,相继发动起义,投向人民的阵营,汇入到了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洪流中。</p> <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25日,“重庆”舰吴淞口外起义。</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3日 林遵将军率领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在南京江面起义。</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28日,毛泽东接见国民党海军起义将领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海军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受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代诞生的船政,使福建悠久的造船历史焕发出新意,形成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工业文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船政厂区由人民解放军接管,后移交地方政府。1958年组建福建省马尾造船厂,继承百年船政工业制造的传统,是福建省船舶工业的骨干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经百年时光洗礼,船政的历史区域范围至今仍完整清晰,不仅大量船政历史建筑得以完好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马尾造船厂代表性建筑也清晰可见。总体上时序完整,功能系统,特点鲜明,是百年船政的年轮印迹,更是珍贵的近代工业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6年,为了巩固海防,御侮图强,船政诞生。百年间,船政坚守爱国之心,高举科学大旗,办教育、造舰船、练海军,致力于为国家的自强作出贡献,谱写了一曲奋进拼搏的史诗,为中国近代海军和船舶工业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重要探索和早期实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政以爱国精神为核心,致力海防自强、工业自强,崇尚科学,谱写了壮丽的史诗,是近代中华民族寻求救亡图存道路上的重要实践。</p><p class="ql-block">船政文化是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起始阶段产生的先进文化,是近代中国的海军、海洋文化,集中体现了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精神特质,为中华文化注入重要的新内涵。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今天,船政文化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潮,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一个海岸线漫长、海洋辽阔的国家。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每每读到这段历史,心头总会隐隐作痛。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从没有放弃抗争,也一直在苦苦求索救国强国之路,百年船政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抵抗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尽管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但终于赢得了胜利。今天的中国,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旧中国,我们的航母、万吨大驱劈波斩浪航行在深邃的大洋,五星红旗在碧海蓝天下猎猎飞扬,中国军人傲世群雄,守卫着祖国每一寸领土,中国水兵伴随浪花走向深蓝,每次看到中国航母编队出征,心情总是万分激动,祝愿我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丽君</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