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北京西北约140公里,有一座山孤零零地矗立在洋河平原上,扼守着通往张家口、内蒙古、山西大同的交通要道。历史上山南麓形成了很重要的驿城“鸡鸣驿城”。 相传大约 10 亿多年前的一次大地震造就了鸡鸣山,形成了神奇的 “飞来峰” 地质奇观。海拔 1140 米,垂直高度 570 米,占地面积 17.5 平方公里,是一座孤峰,山势突兀,拔地而起,伟岸挺拔,气势雄弘。与泰山地理地貌相仿,鸡鸣驿因山得名,坐落于鸡鸣山下,古道旁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每一砖每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悠远的鸡鸣声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将山与驿紧密相连,勾勒出一幅古老而神秘的画卷。鸡鸣山巍峨耸立,犹如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着鸡鸣驿的繁华与沧桑。 从鸡鸣驿城遥望鸡鸣山。鸡鸣驿、鸡鸣山是小众旅游景点。 网络图片。<div><br></div><div>鸡鸣驿城坐落在鸡鸣山南侧,形状近似正方形,东、南、西、北墙分别长为 463.3 米、482.1 米、459.2 米以及 486.2 米,周长共计 1891 米,占地面积达 223618 平方米。<br>是北京通往张家口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也是西北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在古代邮驿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div> 东城门楼。城墙几乎是等边方形,东、北、西城墙上各有城楼和城门,但没有在城墙正中间的位置。 南城墙城楼在东南角上 唯有北城楼在城墙中间位置 鸡鸣驿城老居民房遗址。鸡鸣驿城内历来有居民,现在还是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地处怀涿盆地北部,怀来县最西端,北与下花园区段家堡乡接壤,南与涿鹿县隔洋河相望,东连西八里乡,西接下花园区。 城墙内景 北城楼。 北墙体原始状态,夯土墙。城墙底宽 7-9 米、顶宽 4-5 米,外侧设垛口 1720 个,内置瞭望孔、射击孔,可屯兵、储粮、抵御外敌。城内布局以 “三横两纵” 街道划分区域,驿丞署、指挥署居中,马号、驿仓分布周边,便于战时调度。<div><br>明代设 “把总署”,有驻军。清代增设魁星阁角楼,进一步强化城防。<br><br></div><div>作为宣府镇与长城防线的联络枢纽,鸡鸣驿可快速传递军情,配合周边卫所形成联防网络。明英宗时期 “土木堡之变” 后,这里成为明军退守京师的重要据点。</div> 鸡鸣驿的繁荣不仅依赖军政功能,更因商道与驿道的叠加而兴盛。<br><br><div>清代中前期,张家口成为中俄贸易中心,鸡鸣驿作为商队必经之地,客栈、当铺、商铺林立。鼎盛时期城内有 9 家商号、6 家当铺,形成 “商贾一条街”。<br><br></div><div>依托洋河与陆路运输,这里成为粮食、茶叶、皮毛等物资的集散地。<div><br>又是文化交融节点,往来商旅带来多元文化,城内现存泰山行宫、文昌宫等 13 座庙宇,壁画、碑刻保存完好,见证了商贸与宗教的融合。</div></div> 西城楼。鸡鸣驿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其从单纯交通节点向军政一体化要塞的升级:<div><br>1219 年元代奠基,成吉思汗西征时在此设 “站赤”(驿站),初步形成邮驿雏形。</div><div><br>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 年),扩建为宣府镇进京的第一大驿站,设驿丞署、驿仓、马号等设施,驻军规模达 330 人;</div><div><br>成化八年(1472 年)筑土垣,隆庆四年(1570 年)砖砌城墙,周长 2330 米,高 12 米,设东西城门及角楼、敌楼,形成完整防御体系;</div><div><br>与土木堡、榆林等要塞互为犄角,构成拱卫京师的军事防线。<br>清代鼎盛,乾隆三年(1738 年)大规模修缮城墙,增设护城石坝,并强化驻军(最多时驻兵 300 余人,配备火炮、火枪等武器),使其成为 “北国第一大驿城”。攻防兼备的战略价值。</div> 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东西城门在城墙南半部分,而不在正中间。一条马路穿过居民区,是村的商业街。 燕山、城楼四合院 城墙外、村落、鸡鸣山 西城楼 北城墙 东南角楼 东城门楼,旅游购票入口处,西门、北门自由通行 现在仍有村民居住 整修一新的城墙 城墙内外 北城墙 城墙东北角 鸡鸣驿城东城墙 鸡鸣山登山起始牌楼。<div>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名山总与宗教会有关联,鸡鸣山也不例外,承载了 1500 余年的宗教文化积淀,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民间信仰与官方宗教并存的独特格局。</div> 鸡鸣山登山口。据景点管理人员讲,夜间可以山下山,估计是山上有寺庙和道观,方便信徒在特定时间段祭拜,在摄影爱好者看来是拍摄日出日落的上佳景点。 鸡鸣山山顶庙宇 半山腰修建在中的寺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