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的魅力

葡萄雨

从烟台龙口归来的前夕,儿子进到了那片树林里,路边和田野遍地都是槐花树,树上的槐花一嘟噜一嘟噜,挨挨挤挤,散发着清香。不一会儿,他就采回来了两大包槐花。夫人将槐花清理干净洗好,搁置备用。选择新鲜牛肉,我坚持用刀剁碎,放入盆里,加入盐、葱花、生姜末、白胡椒粉、芝麻油。然后就用筷子,往同一个方向快速搅拌,直到汤汁完全被肉馅吸收。最后,将攒干水分的槐花放进去,搅拌均匀就成了饺子馅,放进冰箱里冷藏的同时,开始和面准备饺子皮。一顿送行的饺子就做好了,那一碗槐花饺子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仿佛带着一股清新的花香,每一口都是对家的思念与牵挂。<br><br><div>野菜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了农药残留和化学物质的摄入,确保食材的新鲜和健康,这是我们一家人共同的认知。我们在怀念野菜的同时,自己动手种菜。为了这份心愿,我们在乌鲁木齐和龙口都选择了带院子的一楼住房。每天清晨,浇水、喂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而充实的生活,让我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自产食蔬,体现了我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绿色健康的需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div> 对我们而言,种植是与土地的连接,是精神的寄托;对儿子而言,种植是休闲放松的方式,是亲近自然、享受闲暇时光的途径。对孙女而言,种植是体验生命成长的奇妙之旅,是学习尊重自然、珍惜食物的宝贵课堂。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小菜园涌动的农耕情怀,为城市生活增添了一抹独特的绿色。为了这份心情,我们将马齿苋、苋菜、薄荷、蒲公英等野菜种到了菜园里,跟小白菜、红萝卜、菠菜、韭菜、辣椒、西红柿一起共生,不上化肥农药,只施农家肥,野菜变成了家菜,有了亲情,吃着健康,吃着放心。‌野菜承载着我们的童年记忆和乡土情感‌,让我们经常想起小的时候,那是我们童年时期的重要记忆。放学后,我们会挎着竹篮,沿着田埂、河岸采摘野菜,让我们学会了辨认植物,采摘过程不仅是对自然的观察,更是对生活的参与‌。我们长大后,‌野菜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带来心灵的慰藉和自然的连接‌。在城市的喧嚣中,我们开始向往乡村的宁静与自然。食用野菜不仅是一种养生的调剂,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亲手采摘野菜,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能够让我们放松心情,重拾生活的乐趣。‌ 对比那些施入化肥农药的蔬菜,‌野菜的营养价值高且具有独特的健康效益‌。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野菜如野苋菜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仅以野苋菜为例,每100克含蛋白质5.5克,钙610毫克,磷93毫克,铁3.9毫克,钾411毫克,远比菠菜高得多。这些矿物质对骨骼健康、贫血预防和电解质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野菜的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普通蔬菜所能比拟的。这对于在人们不断追求饮食健康的大环境之下,绝对是最佳的餐桌选择。<br><br><div>野菜,自古皆有。在古代,每逢饥荒之年,野菜就成了救命的东西,蒸个野菜团子、烙个野菜饼、打个野菜汤,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野菜的地位才达到如此高的程度。我们在龙口一个村子里,碰到了一棵很粗壮的老榆树。跟在树下纳凉的一对大爷大妈闲聊得知,这棵榆树在他们村被奉为“老榆爷”。只因为在以前饥荒的年代,这棵树上结的榆钱,填饱了整个村子村民的肚子。从这个角度说,野菜其实是一种妈妈的味道,一种小时候的回忆。</div> 乌鲁木齐南山,是野菜的丰产区,我们多次去那里感受挖野菜的快乐。当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山野间已缀满星星点点的绿意。那些无人栽种的野菜,从田埂石缝里钻出来,在溪边、在山坡上肆意生长,带着与生俱来的野性与生命力,诉说着自然最质朴的故事,也悄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br><br><div>荠菜像是春天的精灵,锯齿状的叶片错落舒展,贴着地面生长,嫩绿中泛着淡淡的紫边,好似给大地绣上了精致的花纹。蒲公英的叶子呈莲座状排列,锯齿边缘带着几分柔和,顶端抽出的花茎顶着毛茸茸的黄色小花,微风拂过,那些种子便带着小伞飞向远方。马齿苋的叶片圆润肥厚,茎秆暗红如玛瑙,匍匐在地上,仿佛在默默积蓄着力量。每一种野菜都有着独特的容貌,它们无需精心雕琢,便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展现着别样的风姿。</div> 野菜的魅力,更藏在舌尖的滋味里。挖回鲜嫩的野菜,洗净焯水后,或凉拌,或清炒,或做馅包饺子包包子,每一种烹饪方式都能激发出野菜独特的风味。凉拌荠菜,浇上蒜泥、香醋和香油,入口清爽,带着微微的苦涩,却越嚼越有回甘,仿佛把整个春天的清新都吃进了肚子里。清炒马齿苋,软糯的口感中透着一丝酸,别具一番风味,是餐桌上解腻的佳品。而用野菜做馅包成的饺子或包子,一口咬下去,汤汁四溢,野菜的清香与肉馅的鲜美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这些野菜,没有大棚蔬菜的精致,却有着最纯粹的自然味道,每一口都是与土地的亲密接触。<br><br><div>在岁月的长河中,野菜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记忆。饥荒年代,野菜曾是人们的救命粮,帮无数人熬过艰难时光,在老一辈的记忆里,野菜是艰苦岁月的见证者,也是生命延续的希望。到了现代,当人们吃惯了大鱼大肉,野菜又成了餐桌上的 “稀罕物”,代表着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文人墨客也对野菜情有独钟,“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笔下的荠菜,成了宁静田园生活的象征;陆游更是留下 “手烹墙阴绿玉葵” 的诗句,描绘出亲手烹饪野菜的闲适与惬意。这些诗词赋予野菜诗意的色彩,让它们从普通的植物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div> 如今,走进城市的菜市场,偶尔也能见到野菜的身影,它们被整齐地摆放在摊位上,身价早已今非昔比。人们争相购买,不仅是为了品尝那独特的味道,更是想在忙碌的生活中寻一份自然的慰藉。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带上小铲子,走进郊外的田野,体验挖野菜的乐趣,这也成了一种时尚的休闲方式。在挖野菜的过程中,人们放下手机,亲近土地,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浮躁的心也渐渐沉静下来。<br><br><div>野菜,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娇艳欲滴,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是自然的礼物,是时光的印记,更是人们心中对质朴生活的向往。愿这份野菜的魅力,能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提醒我不忘本真,珍惜与自然的每一次相遇。</div> 每当我品尝着野菜的美味,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大自然就像一位慷慨的母亲,无私地为我们提供着各种食物和资源。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恩赐,保护好大自然的生态环境,让野菜的魅力永远延续下去。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野菜的魅力都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道永恒的风景。<br><br><div>我们学会了一些常见野菜的特色做法,比如凉拌马齿苋。将马齿苋洗净后加少许小苏打焯水一分钟,以保持翠绿的颜色,过冷水后挤干水分并撕成小段。将蒜末、小米辣用热油激香,加生抽、香醋、白糖调成酱汁,淋在马齿苋上,最后撒上油炸花生米。其口感酸辣开胃,很适合春困时节食用,剩下的汤汁用来蘸馒头也十分美味。焯水后的马齿苋切成小段,鸡蛋打成液状,两者混合,加入适量食盐进行调味搅拌,静置一会儿使食材充分融合,添加香葱末以提升风味。炒锅加热后倒入植物油,待油温升高至六成热时倒入混合食材,快速翻炒至蛋液凝固成型,让菜品保持嫩脆口感。待蛋液完全附着于马齿苋且色泽黄绿分明时,即可装盘食用。</div> 比如荠菜猪肉馄饨。把荠菜洗净,在加了少许油的水中焯水,挤干水分后剁碎。将三分肥七分瘦的猪肉馅加入姜末、生抽、香油调味,再与荠菜按1:1比例混合。包馄饨时注意馅料不宜过多,薄皮大馅煮出来会更鲜嫩。汤底用紫菜虾皮煮沸,撒上胡椒粉,食用时满是早春的清气。<br><br><div>比如香椿炒鸡蛋。将嫩香椿芽洗净切碎,打入四五枚土鸡蛋,加少许盐搅匀。热锅凉油,待油微冒烟时倒入蛋液,转中小火慢慢烘至底面定型,再用筷子轻轻划散。鸡蛋的醇厚能中和香椿的冲劲,适合配粥或拌饭。<br><br></div><div>比如腊肉炒蕨菜。把处理好的蕨菜切段,湘西腊肉切片。热锅不放油,先将腊肉煸炒出油,加入姜蒜末爆香,再下蕨菜大火快炒。淋少许米酒去涩,加半勺豆豉提鲜,无需额外加盐。腊肉的咸香与蕨菜的山野气息搭配,是下饭的佳肴。</div> 比如蒲公英鸡蛋饼。将蒲公英嫩叶洗净后用盐水浸泡10分钟去苦,切碎后与蛋液按1:2的比例混合。平底锅刷薄油,倒入混合液摊成圆饼,撒上芝麻。待底面凝固后翻面,煎至两面微黄,蘸着蒜泥酱油吃,初尝微苦,回味清甜。我们食用蒲公英最好的方法是泡茶,选择刚开花的植株,将花、叶和根一起采集,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平铺在干净的竹席或者布上,放在通风处晾蔫。准备一个蒸锅,加入适量的水烧开。把晾蔫的蒲公英用手轻轻揉捻一下,主要是揉断那些支棱的花茎,然后均匀地铺在蒸笼里。水开后,盖上锅盖蒸5分钟左右。在蒸的过程中,蒲公英中的香气会被高温释放出来。这一步叫做杀青,让高温蒸汽杀死蒲公英中的氧化酶,防止苦涩味的产生。然后晾干,跟红枣干、桑葚干一同放入水壶煮二十分钟即可享用。我们四季都喝蒲公英茶,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利尿消肿的功效。 比如粉蒸苜蓿。苜蓿泡水一小时后洗净并沥干水分,大蒜捣碎成蒜泥,加入生抽、米醋、辣椒油调匀。将苜蓿撒上一层玉米面粉并翻拌均匀,以薄薄一层为宜。蒸锅煮沸水后,把拌好粉的苜蓿放入蒸屉摊开铺平,上汽后蒸三分钟马上起锅。用筷子把苜蓿抖散,淋一点香油拌匀,搭配蘸水食用,苜蓿清香且无苦涩味。<br><br><div>这些美妙的野菜味道,犹如一曲低吟的乡愁,讲述着我们的生活,诉说着我们的故事,抚慰着我们的情感。它是那远方的炊烟,是那熟悉的田野,是那逝去的声音,是那淡淡的茶香。它温暖而又凄凉,仿佛是一种永恒的牵挂。这些野菜,在舌尖上绽放出来的独特味道,犹如自然界的味精,让我们无法抗拒。这些野菜,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乡愁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对家乡的记忆,对亲人的思念。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这些味道都会在记忆中挥之不去。</div> <h5>(图片来自网络,谨在此表示感谢!)</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