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

木子

洛阳十三朝古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璀璨记忆,历代石刻遗存数量众多,种类齐全,时代跨越汉唐直至明清,其艺术风格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无声诉说着千年往事。 <h5><font color="#167efb">唐代•石螭吻</font></h5> 石刻艺术是雕塑艺术的一种,是用石质材料雕刻而成的艺术作品,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石刻艺术可分为造像、碑碣墓志、建筑构件等几大类,其创作手法多样,有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和刻文记事等。 <h5><font color="#167efb">东汉•石辟邪</font></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东汉•石辟邪</span></p> <h5><font color="#167efb">东汉•石辟邪</font></h5> 古代石刻艺术馆分石刻造像、碑碣墓志两个部分。石刻造像部分展出有东汉石辟邪、北魏石翁仲、隋代石狮、宋代石虎等形神兼备的石刻精品;碑碣墓志部分展出有东汉熹平石经、北魏元怿墓志、唐代张説墓志、北宋富弼墓志等重要碑刻。 在这里,既可以领略体量硕大、技法熟稔的单体石雕,也可以鉴赏篆、隶、草、行、楷、魏碑诸种书体,从中商兑蔡邕、欧阳修、司马光等大家的书法风格,感悟石刻艺术的魅力。 洛阳石刻造像时代从东汉、北魏,迄唐宋明清而不辍。造像题材有石刻雕像、佛教造像、造像碑、装饰纹样和神话故事等。造像多用青石、汉白玉石和砂岩石雕凿,突出表现人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或神态夸张,或清奇丰腴,或线条遒劲,或灵巧狞悍。 <h5><font color="#167efb">宋代•石羊</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金代•石羊</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金代•石羊</font></h5> 虽风格各异,但比例协调,气韵生动,写意传神。展览分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建筑及其他石刻三个单无陈列。 <h5><font color="#167efb">北齐•马黄头造像碑</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唐代总章元年•造像碑</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唐代景孟二年•造像碑</font></h5> <b>陵墓石刻。</b>陵墓石刻有地上石刻和地下石刻两种。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墓前神道和墓门两侧的石阙、石碑和石雕群,以及象征帝王生前威仪的仪卫性石雕,如牌楼、石柱、石象生等。这类石雕,起源于西汉,到唐代形成系列,明清两代形成固定的规范。 <h5><font color="#167efb">东汉•黄肠石</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北魏•石虎</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东汉•石墓门</font></h5> 汉代石刻气魄宏伟;北魏石刻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唐代石刻面部丰腴,削肩细腰,比例适度;宋代石刻肖形写实,注重细部刻划;明代石刻追求程式化,姿态端庄,神态严肃。 <h5><font color="#167efb">宋代•石羊</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金代•石狮</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宋代•石虎</font></h5> 地下石刻主要是墓室内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石雕装饰作品,如墓门、画像石棺等,主题大都是 青龙、白虎等四神、异禽怪兽、花卉人物等图案,真实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信俗观念及审美风尚。 <h5><font color="#167efb">明代•石翁仲</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金代•石翁仲</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宋代•石翁仲</font></h5> <b>宗教石刻。</b>宗教石刻指石窟寺、寺庙以及民间供养的具有宗教色彩的石刻造像与装饰纹样符号,以佛教造像居多。洛阳佛教石刻造像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形式多样,具有印度犍陀罗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的风格。 <h5><font color="#167efb">隋开皇五年•造像碑</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北齐天宝五年•赵庆祖造像碑</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唐代•密檐式石佛塔</font></h5> 经幢和佛塔是建筑和雕刻相结合产物。就样式风格而言,北魏造像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北齐佛像身躯如柱,衣饰宽松,无褶纹;隋唐时佛像丰满圆润、气韵灵动。 <h5><font color="#167efb">宋代•石经幢</font></h5> <b>建筑及其他石刻。</b>建筑石刻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古人的生活和民俗风情。建筑石刻包括古代宫殿、寺庙等建筑物中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石质构件,如石蟾蜍、龙首、柱础、朝阶等。主要表现在帝王宫殿、坛庙建筑体系中的门阙、台基、栏板、望柱、魑头(排水装置)等。洛阳出土或传世的此类作品,集工艺性、象征性和审美意味于一体,极具鉴赏和传承价值。 <h5><font color="#167efb">北魏•石童子牵羊</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东汉•龟摩石灯</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北魏•石望兽</font></h5> <b>碑碣墓志。</b>秦始皇刻石纪功,始立碑碣,至东汉中叶以还,树碑立碣渐成世风。有墓前的墓表、墓道(神道)上的神道碑;有瘗埋墓圹、记载着志主的姓氏、籍贯、系谱和生平履历的墓志,还有寺庙碑、衙署碑、工程纪事碑、典章制度碑、神道碑等。 <h5><font color="#167efb">护国定远侯墓志</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北魏孝昌元年•元怿墓志</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北魏神龟二年•文昭皇太后陵志</font></h5> 历年来,洛阳出土碑碣墓志近万方,自汉魏隋唐,迄宋元明清而不辍,尤以汉晋碑罕贵。碑碣文体有碑颂、碑记、墓志;书体有篆、隶、魏、楷、行;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民族迁徙、家族流变,记录着历史社会演进的方方面面。 <h5><font color="#167efb">北宋元丰七年•祖无择墓志</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元代延祜元年•圆融大师塔铭</font></h5> <b>墓志铭。</b>墓志也称墓志铭、圹铭,是一种埋入亡者墓中的文字石刻。东汉时已有雏形,北魏定型。洛阳出土墓志逾3000方,其中汉晋志较少,北魏墓志书法为佳,唐志数量最多,宋志硕大。内容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族融合、家族源流、乡里区划和民俗风情等。 展出的元怿墓志、元瑛墓志、高猛墓志乃魏碑书法精品。魏碑体,又称龙门体、伊阙宗,是介于汉晋隶和唐楷之间的一种新书体,古朴拙雅,方笔凝重,浑厚朴拙,表现出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过渡特征。 <b>石经。</b>东汉灵帝熹平年间,命人校订诸体文字的经书,并用隶书体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中国最早的大学-洛阳太学门前,供文人学士抄录校对和学习,这就是熹平石经。到曹魏正始年间,又整理汉石经并以大篆、小篆、隶书三种书体刻立于太学门前,是为正始石经。经书内容包括儒家经典与佛道刻经,洛阳藏石以《尚书》、《春秋》、《左传》等儒家经典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最早官方颁定的教科书。石经现散存于洛阳、郑州、西安、北京、上海和台北、日本、加拿大等地。 <h5><font color="#167efb">东汉灵帝嘉平年间•嘉平石经残石</font></h5> <b>碑碣。</b>古代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碑由首、身、座三部分构成。碑首也称额,一般有篆书碑头题字,四周盘龙缠绕。碑身前后左右四面均可刻写碑文,内容多是对碑主人或事件的歌颂,皆竖行,自右而左。字体有篆、楷、隶、行、草为主。碑座,又名龟趺,一般雕成善于负重的龙子赑屃(bixì) 形像。碑以寺观祠庙碑居多,也有记功颂德碑、墓碑。在圆首或方首之间及方形石面上刻字叫碣。 <h5><font color="#167efb">曹魏元帝景元二年•东武侯王基断碑</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西晋元康初年•骠骑将军韩寿墓表</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唐代天宝元年•福州刺史营元惠神道碑</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感谢欣赏</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