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對待吃喝呢?</p><p class="ql-block"> 家長:老师:我最近发现孩子们在别人家做客,遇到有好吃的时候,都是抢着吃,即使旁边有长辈、老师,他们也没有谦让的意识。</p><p class="ql-block"> 当代,如何才能培养出彬彬有礼,端庄大方的孩子呢?</p><p class="ql-block"> 老师:中国文化的一個特征是“让”。西方文化的特點是“争”或者“槍”。</p><p class="ql-block"> 君子守节,要学会谦让。养上高贵的气节,傲立潮头。中国的“士”就是这样,不为一时的需要,不為看到好吃的,就去争,去“搶”。</p><p class="ql-block"> 家長:有的孩子,看到大家都这样“搶”吃,她也只能这样,怕自己如果和别人不一样的话,担心被别人嘲笑孤立。</p><p class="ql-block"> 老师:要告訴孩子,如果大家都槍吃,我们就不能要和大家一樣,“搶吃”是一種低俗的行為,有失體面,要學會走自己的路。</p><p class="ql-block"> 難道我們還要讓孩子比“搶吃”的功夫嗎?</p><p class="ql-block"> 不論到什麼時候“吃相”都要好。這是君子風範。</p><p class="ql-block"> 老師:知道了“让”是对的,就要坚守。將來到了社会上,懂礼的人,守规矩的人,到哪裡,哪裡都歡迎,最后都会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们要保有中國人的“氣節”,独秀于林,而不是随波逐流。</p><p class="ql-block"> 引导孩子不要在“吃”“喝”上争,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勤劳好學上。</p><p class="ql-block"> “ 这个好不好吃”?家长不可以这样问。不能强化吃,有啥吃啥。</p><p class="ql-block"> 家長:我每天三问,“妈妈做的饭好不吃呀?”哎,一不小心就把孩子养废了。感谢老师提醒。</p><p class="ql-block"> 老师:母亲对未来的期望,才是孩子成功的基础。君子与吃、喝關係不大。</p><p class="ql-block"> 君子為腹不為目。告诉孩子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这一餐没吃,也要告訴孩子,你做的對,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p><p class="ql-block"> 家長:是的,要表扬孩子,在外面做客吃饭学会谦让。万一没吃饱,跟孩子说:回家妈妈再给你做好吃的。</p><p class="ql-block"> 老师:这又强化孩子“吃”了。繼續補了“吃貨”這一課。孩子將來有可能成為“吃貨”,孩子再有高才絕學,也大無用處。</p><p class="ql-block"> 孩子没有吃,妈妈千万不能说:“孩子没吃饱,回家妈妈再给你做好吃的”,這就大錯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表扬孩子懂得谦让,是一个君子的表現,孩子的這種謙讓的精神是需要有智慧的父母來養的,父母要给孩子指明成為“君子”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成大事者,不糾結於吃。只有這樣才能養成孩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孟子》</p><p class="ql-block"> 君子需要吃喝,但不是追求吃喝,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即便是在最窮困潦倒的時候,他面對明天都充滿希望和快樂!</p><p class="ql-block"> 如蘇東坡,每次被貶,都是他精神和才學的大放異彩!讓人刮目相看,給讀書人立了樣子。</p><p class="ql-block"> 如劉禹錫,他被貶次數最多時間最長,在別人“自古逢秋悲寂寥”,他卻“我言秋日勝春朝”……</p><p class="ql-block"> 所以,中國式教育中,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天花板的,孩子的高度取决于父母的高度。孩子进步多大,要看父母进步有多大。父母要有浩然之气。</p><p class="ql-block"> 感恩家長的提問,與君共享</p><p class="ql-block"> 復興教育,力微不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