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文拙 </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15280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告别了纳沃纳广场,拐入一条窄巷,没走多远,又一个开阔的广场让人眼前一亮。此地叫罗通达广场,又名战神广场。广场中有一文艺复兴风格喷泉,由设计罗马许愿池的设计师贾科莫·德拉·波尔塔于1575年设计。喷泉中央是四只大理石海豚雕塑托起方尖碑。碑总高约 14.5米,碑身上刻有象形文字和罗马时代的铭文,顶端饰有铜星和十字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场四周环绕着一圈各个时期的建筑。其中一座</span>古老建筑吸引了我的眼球,那16根高大的花岗岩科林斯柱,支撑三角形希腊式门楣,连接着雄伟壮观的罗马式穹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鹤立鸡群,特别显眼,</span>令人震撼,吸引了大量游客拍照留念。这便是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罗马万神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罗马辉煌时期建造了许多著名建筑,但随着岁月的变迁都变成了废墟。只有万神殿一直连续使用近两千年,成为古罗马建筑中保存最完整、功能延续至今的典范。可谓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文艺复兴建筑大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在《建筑四书》中写道: "万神殿是古代最完美的建筑,它的比例如同上帝亲手绘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神殿最初由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奥古斯都屋大维的女婿兼得力助手——马库斯·阿格里帕于公元前27年建造,用于供奉罗马诸神。 其在公元80年的大火中被烧毁。之后,图密善皇帝下令重建。公元110年再次遭遇火灾。我们今天看到的万神殿,主要是哈德良皇帝在公元118-125年左右重建的版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德良保留了阿格里帕门廊铭文,但整体建筑几乎完全重新设计,尤其是标志性的混凝土穹顶,成为古罗马建筑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现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万神殿门廊上的铭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意为“吕西乌斯之子、三任执政官马库斯·阿格里帕建造此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令人惊讶的是,万神殿完美的几何比例。殿内穹顶高度等于地面圆厅直径,构成1:1比例,暗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的理想比例,<span style="font-size:18px;">构成完美的球体空间。</span>方形的门廊加圆形的神殿,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p><p class="ql-block">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称赞:“万神殿的几何纯粹性是一堂永恒的课,它证明真正的创新从不依赖装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马万神殿设计融合了工程学、数学与宗教象征意义,至今仍被誉为“古代世界的奇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罗马人在两千年前发明了混凝土,其中掺入火山灰、浮石等轻质材料,</span>配方至今仍是谜题。构<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了</span>世界最大无钢筋混凝土穹顶,其直径与高度均为43.3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纪录保持了1800多年,直到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神殿以其革命性的混凝土穹顶成为古典建筑的典范。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第一次见到万神殿时惊叹: "这座建筑不是人类的设计,而是天使的创造。" 其穹顶“不可能被超越”,并承认自己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灵感来源于此。布鲁内莱斯基受其启发设计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后来的美国国会大厦、巴黎先贤祠均效仿其形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顶部圆形开口被誉为与天空对话的巨眼,也是万神殿内唯一光源,阳光如舞台聚光灯般投射在地面,随时辰移动,变成“光之钟表”。 当阳光正午时分笔直射入殿内,便是古罗马历法的精准刻度。象征“神与信徒的连接”;冬至阳光则照亮拱顶,如天文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神殿的伟大,在于它用几何、材料与光影,将人类的理性与神性凝固为永恒空间。万神殿的内部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其设计融合了宗教、天文学与工程学的智慧。走进其中,仿佛踏入一个“凝固的宇宙”。</p><p class="ql-block">当花瓣在光柱中飞舞,时间仿佛静止。英国诗人雪莱曾写道:“万神殿的光,让人类的一切辉煌显得短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穹顶内壁的凹格设计精妙绝伦,5层逐渐缩小的藻井,厚度从底部的6米减到上部的1.5米,这种减重法与中国古建筑的斗拱异曲同工,不仅逐渐减重,而且形成了完美的视觉透视。</p><p class="ql-block">其实,穹顶内壁隐藏着数字密码,凹格数和壁柱数均为28,是古希腊的“完美数”; 5层数象征古罗马木、火、金、水、土<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大行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的震撼来自步入万神殿的那一刻,声音忽然变得遥远。 广场上的喧闹被重达20吨的青铜门隔开,眼前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高大的穹顶如同一口倒扣的巨钟,将天空裁剪下一块圆形的蓝,悬浮在头顶。阳光从8.7米宽的圆形开口倾泻而下,在彩色大理石地面上投下移动的光斑。仰头望去,云絮在蓝圆中流过,恍惚间整个穹顶都在旋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穹顶之下,我仿佛听到《万神殿的独白》:</p><p class="ql-block">我是一枚被岁月摩挲的铜币, </p><p class="ql-block">正面刻着阿格里帕的誓言, </p><p class="ql-block">反面烙着哈德良的星空。 </p><p class="ql-block">十六根石柱如不沉没的桅杆, </p><p class="ql-block">撑起混凝土的浪涛,</p><p class="ql-block">众神在此卸下冠冕, </p><p class="ql-block">基督在这里拾起光芒,</p><p class="ql-block">我的眼睛是虚空的圆, </p><p class="ql-block">漏下阳光、雨水、岁月和苍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伸手触摸斑驳的粉色大理石墙面,冰凉的温度从指腹传来。这些石料来自埃及的深红、小亚细亚的鹅黄、北非的墨绿……哈德良用整个古罗马帝国的色彩拼贴成神的居所。</p><p class="ql-block">雨水会通过穹顶的开口落入殿内,不必担心,古罗马的工匠们早已安排妥当:地面微倾的 22个隐蔽排水孔会迅速导流,会让雨水悄无声息地流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仰着头,张着嘴,举着手机不停的拍摄,回来发现照片的画面及其简单,不过是一个蓝眼睛般的圆,却给了我灵感,于是写了几句:</p><p class="ql-block">我站在光的竖琴中央,</p><p class="ql-block">仰头望见那蓝色的眼睛。</p><p class="ql-block">云絮是游动的经文,</p><p class="ql-block">被穹顶的瞳孔轻轻诵念。</p><p class="ql-block">石柱在身后低语,</p><p class="ql-block">用埃及的花岗岩方言。</p><p class="ql-block">斯巴达的绿,努米底亚的黄,</p><p class="ql-block">在地面拼成帝国的残章。</p><p class="ql-block">突然有雨滴穿过时空,</p><p class="ql-block">在二十一世纪的额头,</p><p class="ql-block">留下公元前的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神殿的名字来源于希腊语:意为“众神之殿”,象征罗马对万神的包容。该殿壁龛中曾供奉七行星神朱庇特、维纳斯等,后改为基督教圣坛。如今壁龛中的神像早已换成圣徒雕像,但空间的神性丝毫未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大利统一后的首任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及其子安葬于此。</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著名大师拉斐尔长眠于此,他的墓志铭写着:"活着时,自然害怕被他征服;他死去时,自然害怕随之枯萎。”其墓由学生设计,雕像《圣母与圣婴》静立在他的墓上方。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低声惊叹,声波撞上混凝土穹顶,荡出奇妙的回响——这竟是哈德良皇帝时代的混音效果。中世纪时用于格里高利圣咏。</p><p class="ql-block">我忽然理解为什么拉斐尔要选择长眠于此:在这样精确如数学公式的空间里,死亡似乎也会变得庄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马万神殿作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不朽杰作,两千年来吸引了无数诗人、艺术家、学者和旅行者的赞美。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罗马漫步》中写道: </p><p class="ql-block"> "站在万神殿的光柱下,我感到一阵眩晕——这不是因为它的高度,而是因为它完美的和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走出门廊时回望,夕阳正把阿格里帕的铭文染成金色。万神殿如一座建筑史上的丰碑,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喷泉和万神殿被灯光照亮,景色更加迷人。我站在喷泉旁,仰望万神殿的穹顶,仿佛能感受到时间在流水与石头之间凝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