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科考轶闻(6)夺魁之秘

朗月清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妙趣横生的科考轶闻(6)夺魁之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代永乐年间编纂了一套大型类书《永乐大典》,而编纂这套大型类书的副总裁中有一个名叫曾棨的读书人,他曾是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的状元。说起他中状元的事儿,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棨早年被父亲厌弃,小的时候常常是一边放猪一边读书。但他聪慧异常,博闻强记,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人称“江西才子”。当年参加殿试时,永乐皇帝特命主持试事的学士们用礼乐制度方面的经文命题,结果让许多考生出了洋相。只有曾棨居然没有打草稿就一口气写了两万多字,其对策写得洋洋洒洒,有理有据。永乐皇帝大为赞赏,在他的试卷上御批道:“通贯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魁天下,昭我文明。”并在卷首朱书:“第一甲第一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棨为什么能答得这么好,应该说得益于他的谦虚谨慎,处处留心。原来,会试之后,主考官解缙特别欣赏他的同乡、江西乡试解元刘子钦的才学,便特意暗中关照他说:“只要努力,状元非你莫属,你不妨从礼乐制度方面作一些准备。”可是,刘子钦刚愎自用,自恃才高,不仅不买他的账,而且还把听到的题意泄露给曾棨。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子钦不经意的几句话,却让曾棨心领神会,铭记在心。于是,他抱着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重点复习了有关礼乐制度方面的内容,使得他在考场上文如泉涌,一举夺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相比之下,刘子钦大意失荆州,为自己的年轻气盛、目中无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结果被排在前十名之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