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幸福人生讲座》连载一百三十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十七讲 把愤怒化为宽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上节课提到明太祖送给郑濂两个梨,假如你是郑濂,你会怎么处理?郑濂拿了两个大水缸装满水,一边放一个,把梨弄碎,让汁渗在水缸里面。处理完之后说:“来,一人喝一碗。”平等,人心都很平,觉得真公平!有的虽然跟郑濂的血脉不是那么亲,但是也觉得这个长者值得尊敬。</p><p class="ql-block"> 后来明太祖又问他:“你怎么管理这一千个人?你到底是用什么方法?”结果郑濂就回答四个字“不听妇言”。诸位女同胞,不要听了这句话就说“我不想听,我要走了”,不要依文解义,任何一句话都有它时代的意义。我们要了解,古代的女人没有什么机会读圣贤书,没有领受到圣贤人的那种心胸,难免会比较自私一点。一自私,为自己的孩子多留一些,就会造成其他人的怨言。当整个家族里面,很多人都开始在那里争夺的时候,一千个人就散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女性都有读书,可能不太会自私自利,反而是有些男人会比较自私,只为自己着想。所以,“不听妇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家庭当中绝对不能斤斤计较,否则一定会造成纷争。</p><p class="ql-block">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如何让家人和乐相处,这一句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古代有个孩子叫孔融,他才五岁,分梨的时候,他就把那个比较大的让给哥哥吃。其实这样的态度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他可能干的家务活比哥哥少。现在我们都说要跟孩子平等,这句话对不对?这要看你怎么解。“平等”应该在人格上平等,你很尊重他是一个个体,而不是附属在你身上。但是因为他还小,他的人生经验不可能跟你平等,你要引导他,所以要有长幼尊卑,他对你才生得起恭敬心。假如都跟你平起平坐,那他怎么对你恭敬?</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懂得长幼尊卑,才知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为什么以前父亲没有回来不能吃饭?那也是对父亲辛劳的感念,因为整个家庭的重担压在父亲身上。假如父亲上班都还没有回来,儿子就大摇大摆,筷子也没拿就在那里下手抓了,长期下来他学到什么?我行我素。“苟不教,性乃迁”,所以现在孩子很难教。我们要细细去研究,为什么以前上千个人都可以循规蹈矩,方法到底在哪里?在《弟子规》!但是要真做,你才会得到利益。孔融让出了大的梨给他的哥哥吃,他知道“财物轻”的道理。他哥哥拿到了他弟弟的大梨,对他的弟弟会更加爱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