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会圣宫石砚雕刻艺术是传统的民间美术,因北宋时期的皇家园林“会圣宫”而成名。会圣宫砚是历史名砚,自古就有“砚以石名、石以砚贵”之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金刚,洛阳会圣宫砚的传承人,听说我们要来,孟老师早早就来到工作室热情地接待了我们。30°+的天气,没有空调,我们搭好了临时的拍摄台,几十斤重的砚台被孟老师一块块一趟趟地搬来搬去。如果不是因为热爱,大家坐在空调屋里不好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砚的历史起源于黄帝时代的河洛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洛阳邙山的紫丹石、青碧石已被开采利用,史称“青花紫石”,著名的“苌弘化碧"的历史典故均与此相关。“会圣宫砚”石产于邙山深谷鄩溪之中,这里是“夏都斟鄩”故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鄩溪在唐宋时曰“暖泉”,溪中有暖色紫石可做砚台,宋代书画家米芾“装癫索砚”的故事便是指洛阳会圣宫砚。它的雕刻可以说是因材施艺、因石构图、因型用势,成砚后则发墨养毫,被誉为砚中圣品,是名噪一时的稀世珍宝、宫廷御砚。至今流传民谣“捧得暖石砚,能把朝廷见”,由此可见珍藏一方宫砚对收藏家和书画家们来说何其有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室一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拍摄结束后,孟老师又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砚的知识以及河洛大地上的历史典故,比如,何谓“辟雍”?何谓“斟鄩”?……这些生奥的知识在他的嘴里如数家珍。不仅如此,南到嵩山,北至邙岭,哪里地形如何,哪里有遗址,古洛河的河道又流经哪里……孟老师不紧不慢地向我们娓娓道来,听得我不由感叹自己也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40多年的,咋好像没有出过家门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拍摄花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用脚步去丈量河洛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他深入历史典籍中去寻找这块热土上发生的过往,他对会圣宫砚的热爱、对雕刻艺术精益求精的传承,他的这份执着与探索已远远超出了对金钱的追求。他不是从事考古工作的,也不是专业的文化从业者,但他心底似有一束光牵引着他几十年来坚持前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都是追光的人!我们的生命皆因这束光而精彩!</p> <p class="ql-block">编辑:继续微笑</p><p class="ql-block">摄影:赵青峰、吕晓锋</p><p class="ql-block">审核:赵青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