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进藏日记第四天 2025.6.22

六月河

<p class="ql-block"><b>进藏日记·第四天:6月22日</b></p><p class="ql-block">一、类乌齐晨启,再叩神山之门</p><p class="ql-block"> 清晨7点,在昌都类乌齐县旅馆的微寒中醒来。7点30分,匆忙咽下简餐,伴随引擎启动的低吼,目标直指那悬浮于天际的信仰圣殿——丁青县的孜珠寺。这已是我第四次奔赴这座传说中的苯教圣地,每一次攀登,都带着新的心境与朝圣般的专注,尤其是怀揣着用上帝视角镜头完整捕捉其绝世风姿的强烈渴望。</p><p class="ql-block">二、限速国道,迢迢山路待神启</p><p class="ql-block"> 214国道与317国道的交汇路段,虽已铺就坚实柏油,却是著名的“限速走廊”。130公里的距离,竟如同在时间之河中跋涉,高挂悬浮的监测车速的摄像头全线工作,时刻都在提醒着高原行车的人们应注重安全行车的铁律。蜿蜒的河谷、起伏的草甸、远处如黛的群山在窗外缓缓流过,直至上午10点,才终于抵达孜珠山脚。</p><p class="ql-block"> 路断山门外的意外休止, 距梦寐以求的孜珠寺仅余11公里的“天梯”入口,一道告示牌冰冷矗立,一条绳索拦车与山下:道路抢修,放行时间正午12点!此刻心头的热切瞬间撞上现实的壁垒。也罢这或许是神山给予我们的片刻沉淀,让焦灼的心绪在山谷的清风与诵经般的鸟鸣中,渐渐归于宁静的等待。</p><p class="ql-block">三、天路盘桓——逼近“天空之城”</p><p class="ql-block"> 正午时分,随着管制解除,真正考验来临。仰望孜珠山,它的险峻足以令天地屏息,不是浑圆富态的山峦,而是嶙峋如巨兽獠牙般突兀、锐利、几近垂直的巨大石灰岩山体群。山体裸露出灰白、青褐乃至赭红色的狰狞肌理,仿佛亿万年风霜刀剑切割的伤痕,在高原灼烈的阳光下呈现出惊心动魄的原始粗犷与荒凉。天穹之城孜珠寺,就端坐于这巨大獠牙环抱的最高峰顶遗世独立。驶入上山之路,这是11公里的生死螺旋,心情瞬间进入与凡尘隔绝的另一重维度。这是一条嵌刻在悬崖绝壁上的“挂壁天路”,“窄”不容情, 大部分路段宽度仅容一车。会车?那是必须提前在极少数“港湾”处屏息等待的赌博。每一次喇叭在山谷间的短暂呼应,都带着命悬一线的紧张。 “陡”攀天际: 持续的陡坡,引擎嘶吼着奋力抗争地心引力。每一次油门轰鸣,都伴随着动力即将被抽干的忧虑。 “弯”如绝境: 无数个发卡弯,很多接近或超过180度,像是巨大的问号甩在驾驶员面前。方向盘沉重地来回搏斗,每一次回转都需精准计算入弯出弯的轨迹,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的深渊。砂石路面的颠簸感透过车身传递至手心脊骨,而窗外,除了近在咫尺的山岩,便是深不见底、令人头晕目眩的巨大落差。</p><p class="ql-block"> 穿行在这宛如巨大神兽脊椎般的险道中,心中对孜珠寺的敬畏更添十分。三千年历史的苯教古老道场能在此等绝境中屹立千年,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凝聚着超越想象的人力、毅力与无与伦比的虔诚信念。这本身就是对信仰最震撼的诠释。历经近38分钟的屏息凝神、肌肉紧绷的爬升,当那一片白色殿宇、金色法轮、五彩经幡如同从石峰中生长出来的圣域跃入眼帘时,所有的艰险疲惫顷刻化为巨大的精神满足与近乎窒息的感动。刺破苍穹的红墙金顶,在铅灰色巨岩的衬托下,迸发出一种悲怆而壮丽的神性光辉,这是大地的尽头,也是灵魂向天空叩问的坐标。</p><p class="ql-block">四、苍穹之眼——圆梦航拍</p><p class="ql-block"> 四顾孜珠,执念终偿: 踏上寺前平台,狂风裹挟着稀薄清冽的空气席卷而来。迫不及待地组装好无人机,这一次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必须拍下孜珠寺惊世骇俗的全景大貌! 前三次拜访,镜头多以寺院本体或局部峰峦为主,缺乏一种将这片“天空之城”完全融入其诞生之母——那狰狞、巨大、无与伦比的孜珠山体的惊世画卷。随着无人机轰鸣着冲破稀薄气流,悬停于高空,视野豁然洞开!梦寐以求的画面终于完美呈现: 那惊心动魄、蜿蜒曲折的之字形盘山路,清晰得如同一道刻在巨人胸膛上的白色疤痕,从山脚绝望地向上延伸,最终消失在圣殿脚下。孜珠寺建筑群则似神祇遗落山巅的瑰宝匣子,在犬牙交错、嶙峋陡峭的巨大石灰岩峰簇的中心处,被群山以近乎拥抱的姿态小心供奉着。镜头下移,山体那粗粝的肌理、刀刃般的山脊线毕露无遗,与殿宇的精致繁复形成天造地设般的壮美碰撞。远处,则是层叠起伏青黛色的冈底斯山脉余脉向天际线延展,大地苍茫如史前画卷。寒风中的操纵屏前,心头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满足——这独属于世界屋脊的极致荒诞与庄严,终被我忠实记录。</p><p class="ql-block">五、归途众生相——路上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317国道牦牛的王国,在这条高原的“大北线”动脉上,行进不再有悬心吊胆的急迫,但另一种高原特有的“交通法规”正在上演。</p><p class="ql-block"> 视线前方黑珍珠的从容,一群硕大壮实的高原牦牛毛色乌亮如墨玉,身形沉稳如山峦,正大摇大摆地横亘在道路中央,如同散步在自家牧场。它们步子迟缓、神态安详,硕大的头颅时而抬起环顾,眼神清澈平静又带着不容置疑的淡定,俨然将这条承载着无数车辆行旅的国道,视为脚下这片广袤高原领土的合法延伸。此刻游人的焦灼众所周知,一长溜的车队被这群“道路主人路权拥有者”迫停。车窗内有赶路者初时的皱眉、焦灼甚至低声抱怨;喇叭的轻按也难惊扰半分它们的悠闲。引擎无奈的低吟在高原的风中飘荡。然而,看着它们巍峨雄健的身躯在阳光下踱步,那仿佛从远古岁月流淌下来的从容姿态,一股奇异的宁静也悄然弥漫开来。这份与天地共存、视万物平等的达观,不正是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最深切的教诲? 最终,焦灼被一种油然而生的尊重与耐心所替代。默默等待,目送这群高原精灵踏着不疾不徐的步点,将宽广的道路最终“还”给轰鸣的钢铁机器。关上车窗,一种对高原生命的敬重之心超越了时间的延误。在雪域,车辙与蹄印同样书写着存在的故事。这短暂而富有深意的相遇,让人明白:在此地,速度须为生命让渡,正如那云端的孜珠寺,也只在险峰绝壁间才绽放它的圣光。 赶路固然重要,但保持对沿途一切生命的敬畏,亦是旅行本身最深的修行。</p><p class="ql-block">六、日暮昌都,心怀壮阔</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车轮终于驶入昌都市区,结束这惊险、感动又充满哲思的一日。身体的疲惫沉甸甸地袭来,眼前却仍激荡着孜珠山脊的嶙峋风骨、盘旋天路上俯瞰的视觉盛宴,以及317国道牦牛群悠然自若的身影。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绝无仅有的高原生存图景:壮丽、艰辛、虔诚、顽强、以及万物共存的朴素真理。心被这辽阔与矛盾填满,充实而宁静。昌都灯火亮起时,一个念头清晰起来:在高原,险境常伴神迹,等待亦蕴藏顿悟。而生命,无论以何种形态存在,都在这片苍穹下,共同拥有行走与注视的权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