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潼关游

霜(淑娜)

摄影/编辑:霜(淑娜) <p class="ql-block">25年5月慕名来到陕西潼关,当汽车导航引领我们到了潼关老城后,我们向一当地老乡询问潼关古城方向时,老乡告知潼关古城只是个现代新建的古城区,真正的潼关古城还得看潼关古村。于是潼关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潼关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潼关古城,我们没有上去近距离观看,只是在车上远远地拍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城垣建筑物在1959年被拆毁,但城址仍保存完好,现为明代古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2021年潼关古村落制定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方案,完成门楼修缮和文物古迹测绘建档工作。2023年3月正式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潼关古村成为渭南市该批次唯一入选村落。</p> <p class="ql-block">潼关古村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特色为:‌明代防御城楼‌、‌百年古槐树‌和‌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p> <p class="ql-block">潼关古村落现存4座高15米的明代城门楼及明清时期古槐树群落,其中大槐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水坡巷内有一棵257年树龄的“乾隆槐”,相传为乾隆皇帝亲手所植,树形如盘龙,根系深达地下6米,是村落历史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古槐与鹅卵石巷道、斑驳墙面共同构成原生态古村风貌,成为游客打卡标志‌。</p> <p class="ql-block">古村落仍保留明代青砖灰瓦民居。</p> <p class="ql-block">这儿有不少美术系的学生在此素描作画。</p> <p class="ql-block">唐古井</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此井挖掘于唐天授二年(691年),位于水坡巷中段井亭内,井口呈圆形,深18米,内径40厘米,外径1.1m,为钢制结构。井水清甜甘洌、养颜健体。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途径潼关,曾在此井饮水,饮后龙颜大悦,连称"真乃灵水也,清冽甘甜"。</p><p class="ql-block">现已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北水关是潼河穿明清潼关古城北城墙注入黄河的行水关卡,雄踞于潼河之上,坐落于黄河之滨,因所在地及用途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潼关北水关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 潼关古城 北侧,与南水关共同构成关城的水路防御节点‌。</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潼河大水冲毁北水关,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至五十六年(年1791),修复城垣及关楼,北水关为三重檐房、九檩歇山式闸楼九间,通面宽14.4丈,进深2.9丈;闸楼下设五个出水涵洞,与南水关形成"三进五出"格局,既有利于洪涝期快速排水,避免城内遭洪水之灾;又能在战争时期利用水闸形成一道安全防线。</p> <p class="ql-block">作为黄河与秦岭之间的咽喉要道,与城墙、烽燧形成纵深防御体系,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北水关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并历经多次修缮。明正德七年(1512年)、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均进行大规模重修,并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将其命名为"镇河",取名古雅,寓意深长。</p> <p class="ql-block">潼关古城(含北水关)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土城墙已有20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北水关受日军炮击,受损严重,1959年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古城整体搬迁,城墙及北水关皆被拆除,仅留遗址。</p> <p class="ql-block">在北水关宣传栏中拍摄的北水关原始照片。</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发展,2017年,在原遗址南50米处,按原规制对北水关进行重建,再现古城昔日雄风。</p> <p class="ql-block">潼关八景风陵晓渡</p><p class="ql-block">风陵,神话传说中女娲氏之墓。位于潼关故城东门外黄河岸河滩。风陵处的渡口叫"风陵渡"。潼关城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处,早在春秋时期,就是交通枢纽,水路要冲。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风陵渡就有"官船十一只,水夫八十四人"(《续潼关县志》)。还有私人和上下游经常过往客商船只。每日拂晓,沉睡的黄河刚刚苏醒,岸上树影依稀可辨时,南来北往的客商就熙熙囔嚷地朝风陵渡集结了。推车的,骑马的,赶牲口的,荷担的,负囊的……接踵而来。有的赶路,有的候渡,有的则已经坐在船头泛舟中流。遥望黄河上下,烟雾茫茫,桅灯闪烁。船只南北横驰,彩帆东西争扬,侧耳倾听,哗哗的水声,吱吱的橹声,高亢的号子声,顾客的呼喊声,鸟声,钟声,……汇成一片,古渡两岸回荡着优美的清晨争渡的交响曲。</p><p class="ql-block">《风陵晓渡》</p><p class="ql-block">清淡文远</p><p class="ql-block">洪波一片接天时,几叶扁舟渡晓晴。秦晋漫云南北限,此陵自古达潼城。</p> <p class="ql-block">陕西潼关风陵渡口 位于 黄河 中游,是 山西 、 陕西 、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冲。‌风陵渡口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多次重大历史事件。</p> 站在陕西风陵渡口摄山西。 <p class="ql-block">风陵渡位于黄河东转的拐角处,连接中国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p> <p class="ql-block">黄河古渡口</p> <p class="ql-block">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古渡就设立船司空,管理黄、渭河水运,潼关古渡升格为官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船司空升级为船司空县,潼关古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郡县管理机构的渡口。</p> <p class="ql-block">作为黄河天险咽喉,曾见证秦晋之战、曹操战马超等著名战役。‌‌</p> <p class="ql-block">黄河我来了~</p> <p class="ql-block">石头上写着“不到黄河心不甘”字样,挺应景~</p> <p class="ql-block">渡口老街西门</p> <p class="ql-block">风陵渡口位于黄河从北到南,继而从西折东的转折处,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之一。历史上,这里一直是摆船渡河的重要通道,连接晋、陕、豫三省。如今,风陵渡口不仅有公路桥和铁路桥连接南北两岸,使得天堑变通途,极大地便利了交通‌。</p> <p class="ql-block">潼关关隘文化</p><p class="ql-block">潼关的险隘关塞</p><p class="ql-block">潼关,从《左传》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春,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记载开始,堂而皇之走人史册,成为中国历史文献明确记载设置关塞时间最早,关塞存续时间最长,发生重要历史事件最多的关塞。我们经过考察考证发现,从载入史册至今2630多年,历经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潼关都以地势险要,披山阻河,锁钥东西,系国安危的地位和作用,与国家的统一分裂、政治版图的变迁、帝王江山的兴衰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帝王留下了清晰的足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留下了惨烈悲壮的故事,文人骚客留下了吟咏千古的动人篇章。所以,不论从所处地理位置、所据地理形势、设立关塞时间、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多少等哪一个方面说,潼关都是当之无愧的"千古雄关",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关"。</p><p class="ql-block">潼关地理险隘的范围:西起渭津关(今潼关四知村杨震墓南),东至永乐关(今河南灵宝县文底镇一带)约20公里左右,南依秦岭北临黄渭约20公里左右。在这个400平方公里左右范围内,险隘地理分块主要为冯夷塬、中咀塬、麒麟塬、牛头塬。过了牛头塬下的双桥河,再向东就属于崤函险隘范围。在潼关险隘范围内,有五大沟(列斜沟(瑕谷)、潼洛川、禁沟、远望沟、铁沟),三溪水(泥泉水、潼水、回溪水)错综其中。它们都是从秦岭山通到渭河、黄河的深沟大水,是封建割据时代的冷兵器战争难以逾越的地理屏障。</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地区设计在三门峡水库"库淹区"之内。为了国家,为了黄河中下游人民的安澜幸福,明清潼关城被拆毁,千古雄关只留下山塬沟壑、大河溪流、残关断路,破屯荒堡依然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久远壮烈。</p> <p class="ql-block">潼关老渡口的千年岁月</p><p class="ql-block">通衢,漕兴国运。漕运制度曾是中国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潼关作为"四镇咽喉"北临黄河南踞秦岭。黄渭洛三河交汇于此,良好的水运环境,使潼关成为古代漕运的发源地以及漕运中转运的枢纽点,被称为漕运之都。</p><p class="ql-block">在汉武帝元光六年、隋文帝开皇四年、唐天宝三年(唐玄宗时期)、唐文宗太和初年,关中漕渠共经历了四次开凿。</p><p class="ql-block">船司空为汉高祖元年设立的古代漕运的主船之官,专管黄河、渭河船库和水运事宜。汉高祖五年在"船司空"的基础上设立了船司空县,隶属京兆尹,管理京城粮食、漕运物资,制造、储存船舶为主的县级地方行政机构。船司空从设置到船司空县撤销,存在了419年。</p><p class="ql-block">唐代之后,国都迁离长安后,黄河渭河漕运就逐渐衰落了。明清时期,黄河航运以煤炭、盐、铁等民用物资运输为主,潼关渡口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物资集散地。</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迎来短暂的和平,潼关的渡口主要以运输民用物资为主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火的威胁,潼关古渡停摆,水路运输一度瘫痪。</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潼关渡口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水运队伍不断壮大。1954年潼关码头每日来往码头木船100多只,其中有载重16吨的渡船12只。渡口年吞量46万吨,是水运创潼关交通最为鼎盛的时期。</p><p class="ql-block">1962年,因建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潼关古渡航运停止。</p><p class="ql-block">1971年,黄河铁路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黄河两岸群众物资交流,潼风渡口处停运状态。1984年7月23日,潼关成立了黄河航运公司,恢复航运。</p><p class="ql-block">1994年11月20日,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通车,从此潼关古渡完成它的历史使命,结束了用船摆渡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潼关古渡口位于黄河大拐弯处,是黄河、渭河与北洛河的交汇点,形成独特的"三河交汇、岳渎相望"景观(华山与黄河相望)。此处黄河河道摆动频繁,素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p> <p class="ql-block">潼关古渡历史上做为漕运中枢‌:汉代设船司空衙门专管漕运,隋唐时期成为粮食转运枢纽,明代山西煤炭、关中粮棉经此转运。‌‌4‌清代乾隆年间鼎盛期,每日舟船密集,“风陵晓渡”被列为潼关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东汉曹操与马超潼关之战、唐代安史之乱等著名战役均与此相关,杜甫《潼关吏》等诗句记录其战略价值。‌‌</p> <p class="ql-block">‌近代抗战遗址‌:1938年中国军队在此阻击日军,毙敌8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十八兵团登岸处</p><p class="ql-block">十八团登岸处,是指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18兵团为解放大西北从这里的潼关古渡口登岸入陕!也是在这里,潼关人民为运送18兵团,上演了一部"百船击浪斗天险,黄河义渡十万兵"惊心动魄的支前大戏!</p><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1日,中央军委向第一野战军下达了解放大西北的命令,并于4月-24日下令将华北周士第的18兵团及杨得志的19兵团一并划归彭德怀的"一野",同时要求18兵团尽快从风陵渡渡过黄河,先夺取潼关,再向西挺进。5月29日,18兵团十万大军聚集在潼关黄河北岸等待渡河。此日也是潼关刚刚解放的第一天!但在得到消息后,潼关黄河渡口互不隶属的数十个大小船帮自发组织起来,并推举身怀绝技时住潼关城第一巷的康海信为首领。随后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潼关渡口所有船帮的近200条驳船不分昼夜连续往返,避漩涡、涉险滩、战暗流、斗激浪,经历了数不清的大小凶险、生死挑战,终于将18兵团的所有官兵、枪炮、弹药、装备、物资、粮草、骡马、车辆等,安全无损运渡过河!十万大军,车炮兵马,百舸争渡,千帆竞发,覆盖了整个潼关黄河渡口的河面,气势磅礴!景象壮观!前所未有!</p><p class="ql-block">十八兵团渡黄河,潼关船帮为整个果团的运载总量,在潼关火车站持续了一个多月,装配了260多列的军车,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登岸"-﹣意味着成功,意味着胜利,意味着走向辉煌!!</p> <p class="ql-block">1949年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经此渡河进军西南,近代周恩来亦曾由此渡黄开展抗日工作。‌‌</p> <p class="ql-block">潼关古渡的前世今生中较祥细的介绍了古渡自古到今的历史经历。</p> <p class="ql-block">杜甫笔下“烽火连三月”的动荡,谭嗣同诗中“秋风吹散马蹄声”的苍凉,都在黄河老腔的嘶吼里凝固成永恒的注脚——这渡口从来不止是水陆码头,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渡口,渡过往昔的硝烟,也渡着今人的回望。这里曾是天地交叠之处,是历史不肯落幕的舞台。</p> 风陵古渡历史古迹遗址。 <p class="ql-block">如今古渡的商船早已换作游船,城墙的砖缝里长出了新草,但当夕阳把河水染成金红时,仍能看见女娲陵前缭绕的青烟,听见老腔艺人敲着檀板唱出的秦声。</p> <p class="ql-block">最后摘录潼关古渡中对古渡的前世今生的简介,做为对潼关古渡的较祥细的总结介绍。</p><p class="ql-block">潼关古渡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潼关古渡的历更非常久远。早在商代,商汤就依尹伊之计率军长途而行,从潼关古渡渡过黄河,对夏都安邑发起进攻。周代的周穆王西行由山西从古渡渡河。春秋时期,秦晋友好,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向晋国通过古渡输送了大量的粮食,史称泛舟之役。汉代,潼关渡口是重要的漕运枢纽,每年要向长安转运大量的粮食,在潼关设船司空衙门,后改设船空县。三国时期,曹操经古渡渡河,绕道蒲坂津西渡黄河,再南下过渭河,打败马超联军。隋唐时期,潼关的漕运非常发达,并在潼关建了粮食转运仓,名永丰仓。明代,潼关设有官船,雇民夫运翰。山西的煤、铁、盐经古渡,再由渭河运至沿岸各县出售,直至成阳集散,运销甘肃等地。关中的粮食、棉花等顺渭河而下,经古渡运至晋南各地。清乾隆年间,潼关古渡达到鼎盛时期。据《同洲府志》载:每逢晴日,大小舟船往来于河上,有客船、货船、游舟,星罗棋布,飘忽无定,煞是繁华壮观。清末,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皇帝南逃,从山西过黄河到潼关,入长安。风陵晓渡是明清时期潼关的一大胜景。</p><p class="ql-block">1924年,鲁迅到西北大学讲学,来往都在潼关古渡乘船。民国二十二年,陇海铁路通车潼关后,河南大量船只上溯潼关古渡,被指定至东关码头靠岸。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占领潼关古渡对岸,潼关古渡受日军炮火威胁,黄河航运、摆渡停止,潼关官船调至渭南。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周总理从潼关古渡去山西和国民党谈判。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自山西南下,从古渡过河,开赴西南前线。1955年陕西、山西两省在潼关成立潼风运输处,以转运山西食盐、煤炭、棉花及陕西渭北各县的地方特产,庞大的水陆运输机构在潼关航运史上前所未有。1962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潼关古渡航运停止。1984年,潼关成立黄河航运公司,恢复航运。1994年,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通车,从此,潼关古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陕西潼关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p class="ql-block">霜(淑娜)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