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抄录于龙泉学校课外读物《龙吟泉韵》,主编李玉兰,副主编邵其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矾场村的几个传说</p><p class="ql-block">矾场村是一个小山村,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现有近五百户人家,总人口一千五百多人。村里人热情淳朴,土言土语。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村里世代共居在一起的有:高崔张黄,徐戚董杨,彭罗万马,谭李柳王等二十几个姓氏,姓姓联姻,十门九亲,好似一家人。就是这个不足两千人的山村,却有着神奇的轶闻传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村庄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很久很久以前,一艘装满奇珍异宝的大船,在蓝蓝的大海上由东向西航行,那是一艘从东瀛去往西国运送仙丹的船。那天阳光照射在海面上,五光十色,十分美丽。可就在这时,一团黑云从前方远处的天空中飞来,速度极快。霎那间,天空一片黑暗。黑云带着一片凄厉的哨音,在离船不远的地方钻入海中,随着“轰”地一声巨响,海水掀起了几十丈高的巨浪。巨浪落下后,夕阳又重新照射在平静海面上。黑云入海的地方多出了一个石岛,但船已沉入海底不见了。那团黑云其实是一座方圆几十里的大山,是从天界移来填堵海眼的一座仙山。这山原是一只神鹰,因触犯天条,被玉皇大帝用铁环镇住。因凡间海水泛滥,大片山林被淹没,陆地减少,玉皇大帝便将神鹰化为一座仙山,贬到凡间镇堵海眼。运送仙丹珍宝的船正巧经过这里,遭遇此难。</p><p class="ql-block">海眼被仙山镇住了,海水不再泛滥。后海水慢慢退却下去,终于有一天镇堵海眼的仙山全部露了出来,沉入海底的大船也露了出来,但古船已经变成了一道山岭。</p><p class="ql-block">多少年以后,有一位国王听说东海仙山上有神仙出没,他们炼成的仙丹能够使人长生不老,便派了一位得力的大臣前往东海寻求仙丹。大臣奉旨带领一队将士出发了,他们历尽艰辛来到东海边,苦苦寻找了几年,可连一个神仙的影子也没有见着,最后无功而返。他们回来的途中迷失了方向,被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大臣令手下开路上山,他们沿着大山北侧的陡峭山坡,艰难的向上攀绕,从山腰翻过大山来到后山时已过中午,将士们累的“呼、呼”直喘粗气。大臣正要下令原地休息,突然听到前面似有“哗哗”的流水声。将士们爬了大半天的坡已是又渴又饥,听到水声立刻来了精神,“呼啦啦”地寻声奔去。到前面一看,一股清澈的泉水从一块大岩石底下喷涌出来,顺着山坡的凹处“哗哗”地向山下奔去。将士们见到泉水,纷纷扔下兵器,伏下身去用手捧起来尽情的狂饮。“是谁在偷喝我的仙水呀?”一个洪亮的声音从上面山林中传来。声到人到,将士们听到声音仰头看时,一位身穿黑袍的老翁已站在了大岩石的上面。但见他白发褐颜,两眼溜圆,炯炯有神。右手拿着个拂尘,左手托着一个黑匣子。老翁又问道:“是什么人在此喧哗,打扰我的清净?”那位大臣抬眼一看,不禁暗自吃惊:此人仙风道骨,声若洪钟,来无踪影,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肯定不是等闲之人。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等到东海边苦苦寻觅几年,未曾遇见一个仙士。今天 在这里撞到,如此机缘,岂容错过!连忙跪倒叩拜。将士们见大臣都跪倒了,也纷纷跪倒纳拜。“不知仙翁在此,多恕冒犯。我等奉旨前往东海仙山寻求长生不老仙丹,未曾寻到,无功而返。途中迷路,误撞仙地打扰仙翁,请仙翁恕罪”大臣伏着身子说。老翁一听,笑道:“不知者无罪。我在此地也是带罪修行,你们看,我的头发都已经修白了。”</p><p class="ql-block">大臣一听怔道:“仙翁为何事在此带罪修行?”</p><p class="ql-block">“唉!说来话长。只因我触犯天条,惹怒玉帝,被贬到凡间镇堵海眼,带罪立功,不曾想又祸及了运送仙丹的船只。”</p><p class="ql-block">"仙--丹,仙--仙丹”大臣激动地说话都结巴了。</p><p class="ql-block">老翁愧疚地把运送仙丹的船只如何陷入海底之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大臣。</p><p class="ql-block">“今天相识算是缘分。这前面的山岭就是那艘沉没的古船,仙丹就在船舱之内。这黑匣子里是取宝图,我也该回去交差了。”说完老翁把手中的黑匣子扔到大臣面前。</p><p class="ql-block">“多谢仙翁指点恩赐!”大臣和将士们感激地连连叩头拜谢,然后小心翼翼地捧起黑匣子原路下山。</p><p class="ql-block">来到古船地点,打开取宝图,依地图选好位置,大臣令将士们分成两队,分别从船的两侧向船舱里挖:一队从西向东挖,一队从东向西挖。将士们渴了就从仙山上取来泉水喝,泉水既解饥又解渴,喝了后精神饱满,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不多日进至船舱内,找到了遗留在船舱里的许多珍宝,盛装仙丹的葫芦也找到了,完好无损。大臣令将士们继续挖寻,而他却暗地里派了几名亲信,在两个洞口架上木柴点燃,洞内的将士们被活活地呛死在里面。</p><p class="ql-block">大臣和几名亲信带着仙丹珍宝远走他乡。</p><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户逃荒的难民来到这里。他们在古船的遗址上搭建草房居住了下来,以卖饭为生。后来,又有几户难民在此落户,渐成村落。他们就请来一位颇有名气的地理老先生,来给压庄察看,并起个响亮的村名。地理老先生来到后,先是围着山岭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转完了,又打起坐,闭起双眼,连掰手指带咕哝地掐念了半天。这老先生还真有一套,能知前世,也能算来生。他把仙山如何堵海眼,古船如何被掀翻,珍宝如何被挖走之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村里人。最后说:“既然古船舱里的珍宝早已被挖空翻遍,就叫‘翻舱’吧,这样对面的神鹰就不会再窥视。”可村里人叫来叫去认为“翻舱”不好听,就很少叫,就依着卖饭的场所仍叫“饭场”。可村里人每每看到村对面虎视眈眈的老鹰,心里就发怵,就将村名改叫“矾场”。由于老鹰所化的仙山是玉皇大帝从天界打下凡间的,村里人就管那座仙山叫“打堆山”,后来又改叫“大奎山”。仙山后面大岩石下的泉水因能治病,被村村民奉为“神水",还在那里建了个庙,称“石大夫”庙。山后脚下的村庄也依此缘由取名“大海沿村”“小海沿村”,后改为“大海眼村”、“小意直海眼村”,一直延续至今。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奎庄一位姓张的石匠在大奎山山顶开采巨石,用以打做石碾,巨石上镇锁神鹰的大铁环从此不知所向。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