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太原的文物古迹中,有一座与晋祠同为国保级的祠堂,它就像一位隐匿在岁月深处的智者,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与热闹非凡的晋祠相比显得格外低调。</p><p class="ql-block">【窦大夫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与古建筑爱好者前来探寻。它屹立在那里,不张扬,却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精湛的建筑艺术,征服着每一个前来拜访的人。</p><p class="ql-block">如果你也渴望探寻历史的奥秘,领略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那么【窦大夫祠】绝对值得你踏上这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你将与历史亲密接触,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元韵遗风,收获一段难忘的记忆。</p> 初夏的一天,我再次来到这座千年神祠,在835公交车的终点站,向西穿过汾河峡谷旁不长的烈石路,就看到了古朴的红墙黛瓦,来到这里每次都能有不同的感受。 <div>顺着指示牌,5分钟的路程就是目的地。</div><div>【窦大夫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处的尖草坪区上兰村,坐北朝南,背靠二龙山,南临汾河,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整体建筑为砖、木、石结构,现存有乐楼、山门、献殿、大殿、东西厢房等建筑。其中,献殿、大殿均为元代风格,结构简练而严谨,为山西古建筑中罕见的金元时期建筑。</div> <p class="ql-block">【窦大夫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chou)而建的,窦犨曾在太原市北边的阳曲县修过水利,造福一方,后人为了纪念他,故修此祠,它宛如一位岁月的忠实守望者,见证着朝代更迭与时代变迁。</p><p class="ql-block">宋代时,宋神宗加封其为英济侯,故有 “烈石神祠”“英济侯祠”和“窦大夫祠”三种称谓。</p><p class="ql-block">此祠整个建筑由砖、木、石构成,建筑风格从元、明、清到民国。但唐代诗人李频在《游烈石》词中写到“游访曾经驻马看,窦犨遗像在林峦”,从这两句诗来看,【窦大夫祠】应为唐以前即有。</p><p class="ql-block">南殿(山门)为明代所建,曾遭遇大火之后重新修缮,西侧墙壁上还留有焦黑的痕迹。钟鼓楼为清代所建,献殿和大殿是元代的遗构。</p> <div>这座幽静古朴的祠院,既是历代地方守臣及百姓祈雨的场所,同时也成为窦犨和孔子两位先贤圣哲惺惺相惜跨越时空的见证,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传说,在悠悠岁月里,成为历代守臣与百姓虔诚祈雨的精神寄托之地。<br><b>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div> <p class="ql-block">【窦大夫祠】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呈带状依山而建。</p><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依次布列乐楼、南殿(山门)、献殿、主殿,主殿两侧建有耳房、配殿,南殿两侧建钟、鼓二楼。</p><p class="ql-block">据留存至今的一通元代碑文记载:“宋元丰八年(1085年)六月二十四日汾水涨溢,遂易今庙,邦人祈求,屡获感应。”大意就是汾河水暴涨,【窦大夫祠】也受了影响,向北迁移重建。 </p><p class="ql-block">蒙古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于原址重建;</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重修西廊房;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烈石口英济祠;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重修围墙;</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重修膳亭、彩画禅院;</p><p class="ql-block">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修英济侯庙;</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重修乐楼。</p><p class="ql-block"> 现存建筑献殿为元代遗构,后殿和南殿以元代风格为主,亦存有明、清维修遗迹。</p> <p class="ql-block">先看一下明代建筑的乐楼</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乐楼,是专门为窦犨唱戏所建。</p><p class="ql-block">台口正对着山门,矗立着一座飘摇百年的古戏台,仿佛在往昔岁月里,与祠庙之间有着一场永不停歇的默契对话。</p><p class="ql-block">乐楼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重修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 1900年)。</p><p class="ql-block">窦大夫祠古戏台造型独特,是研究中国古戏台发展之别例。</p> <div>乐楼的额枋下檐柱上,是山西常见的泥塑龙头装饰的四个套兽,都是蓝色、绿色的冷色调,极有生气。</div><div>上图:东侧1-2</div><div>下图:东侧3-4</div> <div>上图:戏台西侧有一照壁,阳刻“福字”,上有仿木斗拱即花卉纹饰,造型精美。</div><div>下图:照壁对面大头上枋木出头刻有龙头或象鼻,形态各异。</div> 戏台西侧面 <div>乐楼的背面</div><div>俯视乐楼,与南殿中间有一条相隔的马路,也算是风水中的背死面活。</div> <div>门侧砖上至今留有特殊时期的标语:</div><div>“反对美帝武装日本,展开爱国主义竞赛。”</div><div>估计这里曾被作为活动中心,这也是该建筑能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div> 南殿(山门)的头匾“窦大夫祠”是郭沫若1959年的题字 <div>山门东侧的钟楼山墙下,斜长出一棵一抱多粗的老榆树,由于树冠庞大,倾斜的树身难以支撑,只好用一根长长的钢管撑住树身,树根则深深地扎进了山墙之内,和墙体连为一体。</div> <div>山门西侧的鼓楼,清代遗构,建筑面积约27平方米,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施异形三踩斗拱四角亭。</div><div>鼓楼4根方形立柱,材料选用石材,与钟楼选用的木材形成鲜明对比。</div> <div>东侧钟楼小亭的柱子则为木柱(网络图片)</div><div>中国古代的建筑讲究对称之美,而【窦大夫祠】的钟鼓二楼却是特例,有一种别样的风格。</div> <div>山门南向两侧的墙壁上有四幅浮雕琉璃团龙,一侧为“升龙团”,另外一侧为“降龙团”,底纹绘有水浪、花卉,均为元代实物。这些琉璃团龙宛如四颗明珠,在岁月长河中散发着夺目光芒。</div><div>团龙是龙纹的一种表现形式,以龙纹设于圆内,构成圆形的纹样。四条团龙神态各异,张牙翻腾,栩栩如生,犹如欲破壁而出一般,是这里的标志性景观,留下了远古时代的落痕,让人过目不忘。</div><div>上图为山门东侧团龙</div><div>下图为山门西侧团龙</div> <div>进入山门,抬头就可以看到一块<b>”仁周三晋 ”四字牌匾,是清同治皇帝的御笔。</b></div><div>门坎处有一棕色底板绿色字体的立式牌匾,上面镌刻着唐代诗人李频游览【窦大夫祠】留下的一首诗词。</div> <div>上图放大(网络图片)读诗词</div><div>唐代诗人李频游览【窦大夫祠】时,写下的《游烈石》这首诗,印证了这座祠堂的始建年代。</div><div>游访曾经驻马看,窦犫遗像在林峦。</div><div>泉分石洞千条碧,人在冰壶六月寒。</div><div>时雨欲来腾雾霭,微风初动漾波澜。</div><div>个中若置羊裘叟,绝胜当年七里滩。</div> <p class="ql-block">迎面屏风后,是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览【窦大夫祠】,并留下了《访窦大夫祠》一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窦犨的敬仰和赞扬,以及对窦祠的独特感受。</p><p class="ql-block">孔子回车处, 驱车我却来。</p><p class="ql-block">古祠今为用,遗像尚崔巍。</p><p class="ql-block">烈石寒泉洁,危崖峭壁裁。</p><p class="ql-block">澄清汾水日,一镜巉(chan)中开。</p><p class="ql-block">郭沫若(1892-1978年),四川省乐山市人。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等。,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p> <b>山门背面横匾:霖雨乡邦( 清嘉庆已巳年题(1809))</b>,足见窦大夫与水已经密切关联。 <div>虹巢(山门西侧,四石柱鼓楼的背面)</div><div>明末清初(明崇祯十年1637年),南殿西侧西配殿的“不盈丈”窑洞,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的读书处。因门前曾有一棵老杏树,霜秋时节,夜幕降临之时,夕阳照在杏树上,霞光映红小屋,就像“一株老杏如虹”,所以傅山书斋起名为“虹巢”。</div><div>傅山曾作关于虹巢的诗两首,记述了当时的情景。</div><div>1. 虹巢不盈丈,卧看西山村。</div><div> 云起雨随响,松停涛细闻。</div><div> 书尘一再拂,情到偶成文。</div><div> 开士多征字,新茶能见分。</div><div>2. 汾水新出峡,远心为小栏。</div><div> 山花春暮艳,柳雪夏初寒。</div><div> 细盏对僧尽,孤云旋自观。</div><div> 饥来催晚饭,苦菜绿堆盘。</div> <p class="ql-block">步入山门,一座体态巨大、造型霸气的献殿就出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献亭是整个【窦大夫祠】古建筑群中最有代表性、历史价值最高的精华部分。</p><p class="ql-block">献亭为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式建筑,蓝琉璃瓦剪边,四角立着粗壮的立柱,用材硕大,建筑雄浑,气魄壮丽,彰显着元代建筑雄浑大气的风格。直径都在约 0.8米以上,柱体上没有任何装饰,显得分外古朴,立柱采用柱侧角法微微向里倾斜着立于四角,坚实有力地支撑起整个献亭的架构。</p><p class="ql-block"><b>前檐悬挂“灵济汾源”匾额,意喻窦祠在祭祀祈雨中的灵验,表示了对窦大夫功德的敬仰和赞誉。</b></p> <p class="ql-block">献殿的后柱与后殿前柱公用有机相连,使献殿与后殿两殿成为一体,结构十分独特,说是殿,其实更像一座亭子。</p><p class="ql-block">所谓“献殿”,是古代一个高规格的祭坛,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都会在这祈雨、摆放贡品,作为祭祀的场所,也称“祭亭”。</p><p class="ql-block">献殿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一间。</p> <div>立柱之下,莲瓣形状的柱础雕刻精美,宛如盛开的莲花,在岁月的流转中散发着别样的韵味。</div><div>柱础之上,额枋用材同样十分粗大,通间横跨近8米,坚实有力地支撑起整个献亭的架构。</div> <div>两柱上悬有一副对联:是清乾隆年间凤台令沈荣昌所拟楹联,联语工整妥贴,令人回味。</div><div>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div><div>烈石山下普贤遗泽及苍生</div>上联提到的“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指的是孔子听说窦大夫被杀后,感到非常气愤,便“临河而返”不入晋的典故。<div>下联“烈石山下,晋贤遗泽及苍山”则是赞美窦大夫在晋国的德政和对后世的影响。</div><div>这副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对窦大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div> <div><b>献殿内匾额“鲁阳比烈”,也蕴藏着两位先贤(窦犨与孔子)比肩的含义。</b><br> “鲁阳比烈”中的“鲁”和“阳”分别代表了两个地方,即鲁国和晋国(阳)。这两个字的下半部分都是“日”字,象征着阳光和光明。“烈”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气势盛大,二是刚直、品格高贵。<br> 这块匾额寓意着两地的先民在教化方面各领风骚,表现出高度的文化和道德水平,还象征着窦犨的治国理念和道德品质,与孔子的儒家思想相呼应,承载了历史典故和建筑艺术的精华。</div> <div>献殿内八卦天花藻井极为繁复精彩<br>踏入献殿的刹那,所有目光都会被藻井捕获,这个直径4米的木构宇宙,用3000块榫卯相接的木块交错递叠而成,工艺精湛,令人称奇。一层二层为四边形,二层以上为八边形,演绎了出从方到圆、从人间到天宫的蜕变。最外层是八角形框架,内嵌16组斗拱层层递收,最终在穹顶汇聚成莲花宝顶。<br>更为绝妙的是,藻井的四面还装饰着天宫楼阁,那些精巧的微缩楼阁,仿佛将一座神秘的空中楼阁呈现在眼前,美轮美奂,是元代不可多得的木作实物资料,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非凡智慧。</div> <div>藻井完全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无钉子加固,全靠斗拱递叠而成,形成八卦样式,故称“八卦藻井”。斗拱排列疏朗有序,结构简练而严谨,造型精巧而华美,是元代小木作不可多得的精品。<br>藻井的最上层为圆形,下面则为方形,代表着天圆地方,中间为楼阁,代表人间的烟火,意为天地人合一,彰显着古人在建筑中的美感、灵感与智慧。</div> 于二层各边设神龛四座,构造玲珑别致,制作工艺考究、雕刻精美,是元代小木作的精品之作。<div>神龛,是中国民间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 </div><div>这种藻井结构令人叹为观止。</div> <p class="ql-block">献殿门外,在此品读一通“透灵神碑”,还可聆听一个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在祠内正殿东侧有块赑屃驮着的石碑《烈士祠祈雨感应碑》,据说,很早以前,石透明有光泽,人只要站碑前就像照镜子一般。后来,此碑就不透明了?究其原因,这里还有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白发老者居住在祠堂里,他每日都要用烈石寒泉之清水擦洗石碑,天长日久,石碑更加明镜照人,被老者视为爱物。某夜,他做了个奇梦,梦见一只赑屃驮着心爱的石碑,爬向河边。情急之下,他顺手拿起一根火柱,照着赑员的鼻子狠狠地打了一下。梦醒,他跑着去瞧那块石碑,然而碑已失去往日光泽,而乌龟的鼻子上却少了一大块,正是被他打掉的。自此,透灵石碑就不再透明了。据说,到【窦大夫祠】凡是有灵气且有缘的人,仍然还会看到有个身着官袍、双手持护板的影像在碑中。</p><p class="ql-block">传说,这个驮石碑像乌龟之人,是龙的长子“赑屃”。因喜欢背负重物,越是重物压身越开心,我们常见的石龟背上永远驮着块石碑,就是这样来到。</p><p class="ql-block">《烈士祠祈雨感应碑》宽厚高大,表面光洁,玲珑剔透,光彩照人,故《阳曲县志》称之为“透灵碑。</p> <div>大殿</div><div>窦大夫祠的大殿和献殿是连在一起的。</div><div>献殿的后檐柱就是主殿的明间廊柱,献殿后檐与大殿前檐连构成一体,这在我国古建筑中叫“勾连搭”,这种建筑手法在全国都为数不多。</div><div><b>牌匾“乾坤正气”寓意:天地间正大刚直的气势。</b></div> <p class="ql-block">大殿内有神龛,供窦大夫坐像一尊,大夫像美髯长须,风度翩翩。两旁显得空阔,据说是为龙王留设的祭台,百姓在祈雨时要把龙王请入大殿祭拜,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整个【窦大夫祠】内殿里殿外才有那么多龙的装饰。</p><p class="ql-block"> 这尊窦大夫像传说唐朝以前为石刻像,宋代改为泥塑像,现存像为1979年7月山大艺术系讲师张熙玉据其原像重塑。</p><p class="ql-block"><b>横匾“泽被苍生”为清乾隆御笔,寓意:福德广大,能够让天下苍生都能受益。</b></p> <p class="ql-block">大殿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这个门,是现存元代板门中为数不多之原物。</p><p class="ql-block">其板门制作手法浑厚,造型大方,板门用木板左右相拼,后面各加四条横向串木,用穿带结构将木板与横串木相连,门上的铺首是叩门的门环,左右门扇上方正、背面用大门包叶加固,防止内板散落并起到装饰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个“二龙戏珠”门是现存元代板门中为数不多之原物,是祠中精华所在,也是中国元代工艺的瑰宝,图案设计充满了文化内涵,降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在门的内侧,有着铁铸的“大元国至元十二年十月十八日门盘 韩監助造”字样,这寥寥数字,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元代历史的大门,这就说明,此门比故宫的门还要早15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而次间则安置着直棂窗,古朴的样式为正殿增添了几分典雅。</p> <p class="ql-block">整体看来,献亭与正殿的组合,气魄雄浑,从建筑构思到具体制作,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巧妙与精致,堪称元代建筑艺术的杰出典范。</p> <p class="ql-block">窦祠往东便是【宝宁寺】,是一组明代建筑,遗存有东西配殿,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细致精巧、精雕细刻、雕梁画柱。殿内供奉着三尊彩塑是明代的关公、关平和周仓。</p><p class="ql-block">门楣上悬挂着“忠义千秋”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关公塑像与其他地方的相比就有很多不同之处</p><p class="ql-block">主要从三方面来看:</p><p class="ql-block">一、塑像的姿态,平常所见的关公都是手持大刀的站姿,或者是捧书阅读《春秋》的姿态,而这尊关公塑像采用的是坐姿。</p><p class="ql-block">二、关公塑像的面色,常见的关公都是红脸或者是金脸(封帝贴金以后),而这种关公塑像面色略呈黑色,眼光非常柔和,完全没有武将的那种杀气和怒目圆睁的形象。</p><p class="ql-block">三、关公塑像的胡须,关公有一个雅号称“美髯公”,指它的胡须是连鬓为一个整体的,而这尊塑像为三段胡。</p> <p class="ql-block">关平与周仓的塑像位列左右,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这些塑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为清代建筑,上下两层,建筑高低错落,呈阶梯式“凹”字形布局。东、西配殿皆面阔三间、进深两架椽,单檐硬山顶,正面明间设隔扇门、次间设隔扇窗,均为四扇。</p><p class="ql-block">因观音殿建于院南端窑洞之上,故俗称“观音阁”。</p> <div>【观音阁】上层</div> <div>上层的【观音阁】内塑观音像,为近代重塑。</div><div>观音菩萨端坐中间,怀中有一小儿,左右站立两个小儿,看来这里供奉的是“送子观音”。 </div> 【观音阁】上层门外东西墙壁的壁画 【观音阁】下层 <div>【观音阁】下层现在供奉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中间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立于佛左,大势至菩萨立于佛右。</div><div>西方三圣乃是净土宗专修对象。阿弥陀佛是表无量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功德。观音菩萨是表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大势至菩萨是代表喜舍。</div> 【观音阁】下层,阿弥陀三尊两旁的壁画 <p class="ql-block">东院子是赵戴文公馆</p><p class="ql-block">这是民国时期的三重院建筑群,阎锡山花2万银元,为赵戴文修建的一处私人官邸,养身之寓。</p><p class="ql-block">整座公馆采用的是中西合璧的方法,外部采用传统中式风格,是一组非常规整传统的四合院,内饰为仿欧式风格。</p><p class="ql-block">院前设有警卫室,头进院北端西侧设车库,东侧设传达室及边门。</p><p class="ql-block">二进院是一组非常规整的传统的四合院。前为过厅,面阔五间。由过厅北进即二进院,院东西各设厢房三间,院北端设为正房,即“念佛堂”。</p><p class="ql-block">进院之西建有偏院,院西设厨房、杂房等7间,并于西厢房南次间西设廊子接杂房,以出入主次两院。</p><p class="ql-block">赵戴文公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山野建筑和乡村建筑的结合体,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p> 赵戴文(1867——1943),山西五台人,同盟会成员,曾任国民党政府山西省主席、国民党山西省党部主任委员,1935年国民政府为山西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国民政府内政部长、牺盟会的倡导者晚年信佛。<br>他是追随阎锡山三十余年的忠臣和功臣,在抗日战争时期病逝于吉县克难坡,抗战胜利后迁葬于此。 后花园北端,遗有赵公墓赵戴文先生衣冠冢。 <p class="ql-block">祠院内古树参天,大约有20余棵,这是大榆树(二级保护植物)。</p> <div>民国水塔<br>为赵戴文公馆附属建筑,1935年修建,在设计和建筑风格上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div><div>水塔顶部为攒尖顶,用砖块砌出莲状头的凹槽。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而且具有实用性。</div><div>水塔作为调节和稳定供水压力的构筑物,为赵戴文公馆提供了便利的蓄水和二次供水服务。</div><div>由于岁月流转,水塔已经不再使用,其作为历史建筑的存在,仍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与文化。</div> <p class="ql-block">明代遗构的整个大殿的正脊及吻兽,均琉璃烧造,远远看去,胎胚厚重坚实,色泽鲜艳,是上等佳品。琉璃作为建筑装饰品,始于北魏,其烧造的材料是岩石的一种,涂上琉璃釉,再高温烧造,即可成品。</p><p class="ql-block">因此,从琉璃的使用规模上,即可以看出建筑的等级制度,以及地区的富裕程度,【窦大夫祠】山门、献殿、大殿及东西耳房,均琉璃覆盖,其他装饰部件,如镂空的龙、浮雕的花卉等,也使用琉璃烧造,阳光下熠熠生辉,异常漂亮美观。 </p> 琉璃剪边和琉璃顶 檐下斗拱 <p class="ql-block">献殿的“柱”</p> <p class="ql-block">整个祠堂景区都已经游完,赫赫有名的古晋阳八景之一“烈石寒泉”还没有看到。</p><p class="ql-block">我赶紧向保安师傅打听,回答说:不在里面,在景区西围墙外,“寒泉”早就没有水了,前段时间我们还清理过泉边的杂草,现在围起来了,“烈石”顺着大路往前走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我得到答复急忙走出景区大门延着围墙向西走去,不远处果然有铁丝网围着,向里只看到整个沟渠,泉在什么地方还是不清楚。</p><p class="ql-block">走到了烈石路的尽头 ,“烈石寒泉”看来这次是无缘再见了。</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太原地下水位下降,泉水干涸。也许随着环境保护的大力实施,地下水位的上升,“烈石依然在,寒泉不再生”将成为过去。</p><p class="ql-block">我期待着泉水重新喷涌而出的那一天。</p> <p class="ql-block">汾河之水由窦祠西边的西山脚下向南而流,水势浩大,清澈见底。远处是苍郁的群山,山水相映,宛如画卷,空气清晰,山明水秀。</p><p class="ql-block">我尽情的观赏着烈石口汾水的旖旎风光,倍感惬意。</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祠西即是太原八大胜景之的“烈石寒泉”</p><p class="ql-block">据《阳曲县志》中记载:“烈石山下有泉,大小侧正不一,汇而为潭,方广数丈,清澈异常”。</p><p class="ql-block">曾经的烈石寒泉水量极大,泉水从数十丈高石壁的烈石山下涌出,气势雄伟、淙淙有声。泉口蓄水为潭,清澈见底,冬天温,夏天凉,到了三伏天泉水竟然冰凉彻骨,所以得名“寒泉”。</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泉边有小庙,刻“灵泉”两字,是宋祟宁元年(1102)九月宋徽宗赵佶御书。</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对联一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今天烈石依旧,寒泉不再,只能望着“灵泉”二字和早已干涸的三角形泉面遗存,遥想当年那泉清池碧的美景了。</p> <b><font color="#ed2308">引申资料:</font></b>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窦犨简析(网络文字)</b></p><p class="ql-block">窦犨(前553-前494年),又名鸣犊,春秋时晋国上大夫,主管劝课农桑、开渠利民的事,后被赶简子所杀。</p><p class="ql-block">他为晋大夫时,正值春秋之末“礼崩乐坏”的大国争霸时代,诸侯不尊王室,卿大夫不敬诸侯,纵横捭阖,士风日下。然而窦却循规蹈矩,崇尚礼治,重视教化,竭尽善辩能言之才,倡导礼乐治国思想,在晋国和周边诸国中都有一定影响。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誉窦辈为“晋国之贤大夫也”。</p><p class="ql-block">“择水而居”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智慧,然而汾水并不总是诗意水岸。当天上“持续变脸”大雨滂沱时,一河跳跃呐喊的红汤,便会掀翻渡船、冲垮堤坝,成片的庄禾毁于水中,连带村落房舍塌陷……失去家园与土地的农夫,在岸边大放悲声。伫立在高处的窦犨看到其景悲怆、凄凉,宛然长叹。 一贯主张“厚爱于民”的窦犨,深感平民饿殍狼藉的困苦总跟这洪河杂糅在一起,河之防汛便是他倾情投注的对象。 </p><p class="ql-block">窦犨不顾水事毁誉相参之忧,他与工匠们构思“依地利、纳干渠、泄支渠”的缚龙锁河方案。调集人力物力,摆开阵势,河工挑担抬筐、人拉车推运碎石,沿着汾河峡谷的烈石口,顺岸围堤堵漏、疏浚河道、设“结瓜”工程(滞洪区)和开辟泄洪道。</p><p class="ql-block">“治水关键是一个‘调’字。”窦犨认为“人开出水路,水就给人活路,也不废江河万古流”。</p><p class="ql-block"><b>窦犨的狼孟功业</b></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晋国晋顷公主持朝政,汾水没有治理,每年连降大雨,西山积水,汇合于烈石山口,水势暴涨,田地房屋十之八九被毁坏,百姓不能安居多有迁徙。当时赵鞅正当强盛,想营建晋阳城对此很忧虑,就派遣大夫窦前往狼孟,为治水打算。</p><p class="ql-block">窦犨为解民忧拯民苦,率领民众昼夜兼程、不辞劳顿寻找山间溪流、石缝泉眼。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烈石山开凿出无数眼!泉。</p><p class="ql-block">在他的带领下水患得以治理,河渠得以疏通,泉水引入田地,粮食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窦犨率众筑起旱涝互调、干支成网的“横渠”。此西拦汾河40多华里的长渠,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为我国最早的人工灌溉渠,比战国时的“白起渠”早二百多年。他建立的治水之功,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横渠”纵横阡陌,成为“大河涨水小河满”的活力之渠,浮光跃金的渠水惠泽一地、灌溉八方。</p><p class="ql-block">经此一事,赵鞅将窦犫分封在狼孟,以表彰他的功劳。赵鞅营建晋阳城的愿望也逐渐落实,窦犫的政绩名声由此遍闻于朝野。</p><p class="ql-block">窦犨在晋国和周边诸国中是有一定影响的“名人”,这不仅在于他护一河安澜,更因为他以提倡德治重视教化、善辩能言之才而著称,还因其主张与孔子“仁者爱人”极其相似。</p><p class="ql-block">窦犨所处的春秋末期,是诸子百家各携其说、游走天涯,争鸣雄辩之声不绝于耳的时代;是各路诸侯风云际会、图存争霸、各显神通、革旧鼎新,一浪高过一浪的格局。 此时,晋国则是“卿不敬晋侯”士风日下的局势,代表新兴势力的六卿同晋国旧贵族进行了激烈斗争。</p><p class="ql-block">窦犨虽是卿以之下的大夫,却是个“最硬核”的倔强贤人,在人心归附“二选一”的难题中,他没有像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一样倒在“政治强人”赵简之的旗下。他和孔子有一样的高端思考,复归“周礼”,因为他在“治汾”中印证出要兴建、管理和维护水利工程,需要一个高效、集权、统一的权力来实施经营的道理,否则遭殃的便是黎民。 </p><p class="ql-block">以卿主政晋国的赵简子,挟强大武装,合诸侯之兵,戌周十载,又铸“刑鼎”,热衷推行颁布晋之法典。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国语》中,记载赵简子与窦犨的“雀、雉之变”的一番经典对话,赵简子用了诸多比喻,哀叹着“人”就不能变化? 赵简子曾说:“晋有泽鸣,窦犨,鲁有孔丘,吾杀三人则天下可图也。”</p><p class="ql-block">孔子周游列国,行至黄河边,原本准备晋见赵简子,当他听到窦犨被害,长久不语,决然原路返回,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孔子回车”的典故。话语有柔韧性,而尊严却有硬度。</p><p class="ql-block">这映射着政见不同时,权力不对称的一方遭际困顿之境就是迟早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孔子回车”的故事(网络文字)</b></p><p class="ql-block">这天,历史上另一位大人物孔子,正带着子贡等学生驱车在由卫入晋的路上。之前他收到了晋国赵简子送来的选练举贤、任官使能的函件,准备赴晋国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路人传来贤大夫窦犨被杀的消息…… 孔子站在黄河边叹息说:“黄河水这样的美啊,浩浩荡荡地流淌!我不能渡过黄河到晋国,是命中注定的吧!” 子贡忙问:“先生的意思是?” 孔子说:“窦犨是晋国的贤大夫啊,赵简子未得志的时候,依仗他得以从政。到他得志以后,却把他杀了。我听说,如捅破了鸟巢打破了鸟卵,君子也害怕受到同样的伤害,鸟兽对于不仁义的事尚且知道躲避,何况是人呢?”</p><p class="ql-block">孔子的意思是说,窦犨是乐于提纯个体精神的人,有着反对新政、反对新贵的保皇思想,持有“古之天下者,民之天下也”“民富者,国强也”理念,如自己政见的一致。窦犨之死是体系的碾压,赵简子不讲仁义道德,到晋国推行儒家学,无疑是“碰钉子”。</p><p class="ql-block">正因为窦大夫的遭遇,孔子周游列国却始终没有踏上山西的土地,孔子回车也成为两个惺惺相惜的君子最后的诀别。</p><p class="ql-block">所以,孔子一行放弃了到晋国的打算,返回了山东老家,并作琴曲来哀悼窦大夫, 历史在此也徒唤一声奈何!</p><p class="ql-block">茫茫黄河岸边,孔子留下了忧伤而失望的背影,他说这是命运的安排。</p><p class="ql-block">有名的“孔子回车”的故事也就在此传颂。</p> 【窦大夫祠】周边简介 【窦大夫祠】的 路边西侧有一条密林寂静的道路,立着一个牌子:“军事禁区 ”,戒备森严,电动门闸紧闭。 <div>中北大学--是去【窦大夫祠】必经的一所学校</div><div>1941年5月,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副总参谋长左权亲自关怀和指导下,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中国共产党及八路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div><div>中北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中国航天核心院校、原国防科工委直属的八所本科院校之一(被誉为“国防八校”)、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器工业部直属的七所本科院校之一(被誉为“兵工七子”),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国家二级保密单位,被誉为中国的“军工泰斗”和“人民兵工第一校”,刘鼎担任第一任校长。</div> 彭德怀元帅塑像位于中北大学德怀楼前广场<div>2001年学校60周年校庆时,由河北校友会捐赠,在德怀楼广场前安置了高约2米的彭德怀青石雕像。</div><div>2010年10月24日,在彭德怀元帅诞辰112周年之际,彭德怀元帅塑像在中北大学揭幕。</div><div>彭德怀元帅塑像总体设计高度为7.6米,象征着彭德怀元帅度过的不平凡的76个春秋。</div><div>塑像为青铜与锡合金铸造,整体色彩呈暗红色,色调古朴、庄重,形体感突出。塑像基座采用红色花岗岩,象征彭德怀元帅戎马一生的铮铮铁骨,同时寓意中国的红色革命。</div> <div>薄一波题词:人民军工第一校</div><div>二00一年八月一日</div> <div>中北大学校徽设计者:付航(中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2001级学生)</div><div> 1、采用“中北”二字为主要图案,字体以“汉仪篆书体”为基准,并将“中北”二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字代表中国和中华民族,“北”字由两个“人”组成,象征一双充满智慧的手,也象征着莘莘学子勤学报国,共同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字上向北而下面南,象征着学校立足北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整体向四周发散,象征学子来自八方,服务全国。 </div><div>2、整体造型为“贵”字造型。中字外型象一顶皇冠,象征着中北大学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一流的学术科研水平。“一北分二为人”,象征着中北大学道德与才能并重的治学思想,同时也有中西兼融 、共同发展之意,是新校训“致知于行”的忠实体现。</div><div> 3、整体外观为圆型,因为在古汉语中圆与元相通,而元有出发,开始之意,意喻“圆中有圆,元元相生”,源源不断。教育的核心是传承和发展,象征着中北大学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传承的发展文明,为世界文明与人类进步而生生不息</div>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在山西太原的大地上,隐匿着一座承载深厚历史文化的古老祠庙——【窦大夫祠】。它宛如一位岁月的忠实守望者,静静伫立,见证着朝代更迭与时代变迁。</p><p class="ql-block">这座祠庙专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而建,不仅是一座祭祀先贤的肃穆场所,更在悠悠岁月里,成为历代守臣与百姓虔诚祈雨的精神寄托之地。</p><p class="ql-block">一座祠堂,一位贤人,一条汾河,一眼寒泉,在烈石山下美丽邂逅,演绎了山野建筑与乡村建筑交融之祠堂故事,传承了晋国悠久历史与丰厚人文之祠堂文化,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在这里,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凝聚着无数工匠的心血与智慧,承载着人们对窦犨大夫的敬仰与追思,也见证了不同朝代的文化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当我漫步于祠内,仿佛能看到往昔祭祀时的庄重场景,听到祈雨时的虔诚祝祷,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让我既了解了太原历史文化,又领略了珍贵文物,更感悟了先贤的智慧与勤劳,从而增强了山西文化的自信感。</p><p class="ql-block">再访【窦大夫祠】,真是不虚此行,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此古建筑,当不朽于世间;</p><p class="ql-block">窦犨、孔子,当万古流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