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故居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开慧乡开慧村,建于光绪年间,占地约680平方米,坐北朝南,土木结构,面垅背

天地之子

<p class="ql-block">杨开慧故居不仅是杨开慧的出生地,也是她成长和生活的重要场所。1972年9月1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将杨开慧故居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故居与陵墓统一保护。</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号霞,字云锦,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随之被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杨开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杨霞、杨云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族</p><p class="ql-block">汉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p><p class="ql-block">1901年11月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逝世日期</p><p class="ql-block">1930年11月1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籍贯</p><p class="ql-block">湖南长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治面貌</p><p class="ql-block">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杨开慧(1901-1930)女。幼名霞,字云锦。湖南长沙人。生于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昌济先后在湖南第一师范和北京大学任教,是一位爱国的进步学者。她先后在衡粹实业学校、隐储女校、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书,在长沙结识毛泽东。1918年秋随父到北京,在家努力自修,攻读英文,阅读新思想、新文化书刊,同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经常接触,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1919年参加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同年底毛泽东再次到北京,俩人开始建立恋爱关系。1920年1月父亲病故后,举家返回湖南长沙板仓。不久入长沙福湘女子中学读书,带头剪短发,组织发动进步同学,同反动的学校当局进行斗争。7月协助毛泽东等创办长沙文化书社。同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同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同毛泽东居住在长沙清水塘,作为中共湘区区委的秘密机关,担任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同时兼任南省学生联合会干事。她协助毛泽东热情接待来访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妇女,处理区委机关大量日常事务,成为毛泽东的忠诚伴侣和得力助手。1924年随毛泽东到上海,到小沙渡纱厂工人夜校讲课,随向警予开展妇女运动。1925年2月随毛泽东回韶山,协助他开展农民运动,开办农民夜校,建立雪耻会,发展党员。同年冬,赴广州,为毛泽东担任联络交通工作,去中央政治讲习班听课。1926年11月同母亲带孩子返回长沙。1927年初随毛泽东到武昌,经常帮助他抄写材料。大革命失败后,同母亲及三个孩子回到长沙板仓,积极支持毛泽东深入农村领导秋收起义。她参与领导以板仓为中心的长沙、平江边界的地下斗争,经常深入贫苦农民家中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重建党的组织。在白色恐怖的险恶条件下,独自顽强地战斗。1930年7月底8月初红军攻占长沙并撤离后,国民党湖南当局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屠杀革命群众。10月中旬她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长沙陆军监狱。在狱中受到严刑拷打,敌人逼迫她登报声明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并鼓励同监难坚持斗争,利用亲友探监向党组织汇报狱中情况。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物评价</p><p class="ql-block">杨开慧在毛泽东早期情感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毛泽东风华正茂时浪漫爱情另一半的营造者,而她29岁短暂的生命历程,又与我党波澜起伏的革命斗争历史紧紧相联,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开慧用鲜血浇筑对理想的忠诚,用生命托起对丈夫的信赖。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写下《蝶恋花·答李淑一》词,赞其为“骄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