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凌晨1:30,交接班,短平快!仅说重点内容,关键是设备和人正常,没有问题!夜眠一刻值千金,交班一身轻,没有回办公室更衣,便戴着安全帽坐老何的车回宿舍休息了。电站距维修营地宿舍路途10公里,车程10多分钟。洗漱后,一看表,都2:30了!于是倒床便睡,迅速进入梦乡,梦见周公。这是核电站大修的日常,核电站每一年半就要停机(以前是一年),主要是核燃料经过这段时间,“燃烧”殆尽,需要更换新的燃料,就跟换锅炉烧的煤差不多,三代机华龙一号也不例外。换料工作一般分为4个班,4班4倒,每个班干6个小时,这次我在前夜班,从19:30到次日凌晨1:30,一般需要连续上3个班。这比之前的二代机要多上一个班,因为燃料组件多了。虽节省人力,却比之前的5班4倒要难受;为节约工期,人停机不停,大夜班也连轴转,这3-4天很关键,也很难受,尤其是对于大夜班的兄弟!正常接班要提前半个小时,交班也要用半个小时,这样就多了一个小时左右,加上来往路途,用餐,等等若干,一个班前前后后8个小时,很稀松平常。比如说今天吧,我18:00就下宿舍楼了,坐18:10分的私家车,19:00到现场,接班后19:30左右即开始工作。一个班正常配置5个人,工作地点在两个厂房,反应堆厂房3人:一个主管,一个换料机操作员,一个换料机监护员;燃料厂房2人:一个副主管,一个吊车操作员。这次我的角色是换料机监护员,主要是监护换料机操作员的操作,简短工前会后,我们便开始了换料操作。换料操作现在基本上都是机械化和自动化,现在在向智能化发展。每一组组件的操作,我们叫做一步,这次总操作共180步,每步视具体情况,如直插和偏移,包括观察计数,倒换组件和位置距离远近等,耗时不同,平均时间在10分钟多。换料时,首先换料小车自动定位到所要装载组件的位置,这个组件是从前面所说的燃料厂房由另外2个人传过来的,然后下降抓具近1米,抓住组件,再提升近5米,之后移动换料小车,往后运动16米左右,移动小车,对准堆芯具体位置,下降抓具,把组件释放到相应位置,然后再提起抓具,去抓举下一根组件,整个过程,除了燃料抓具的松紧是靠按钮手动操作外,其他正常操作基本就是各种点击液晶屏幕,全自动完成,就跟玩电子游戏一样,如此循环往复,是不是觉得很简单枯燥乏味,乏善可陈。流程很简单,工艺也不复杂,但各个细节很繁琐,包括程序的逐步执行,一一打钩,包括观察组件的类型,高度,重量,坐标,步号,三维位置,乃至速度,辅助导向工具的定位,周边的物体和人员,等等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让人省心。除此之外,还要与燃料厂房保持电话沟通,每一步都要打一个电话,再接一个电话,而与主管的沟通,则通过手里的IPAD板子完成的(别小看了这个板子,在没有她之前,每一步操作完监护员都要下车和主管换操作单,麻烦而且不安全),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如果设备出现故障,还要停下来判断处理,但实际上,设备问题和人犯错误相比,后者的危害更大,当然,靠管理可以预防和减少人犯错误,但最为可靠的还是在设备和工艺上进行改进,做到人员无法误操作,或者即使误操作后也不会有什么后果。你可能要问,6个小时的连续工作,现场的条件怎么样,有放射性吗,中间休不休息?诸如此类的问题。实际上,现场的温度湿度一般来说还是可以的,噪音也不大,照明充足,通风良好,但是低频的通风管道声音,令人昏昏欲睡,所以我们一般在中途3个小时左右,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出去喝喝水,上上洗手间。而正常的操作,放射性剂量都不大,一个班6个小时,受照20多个微西弗。这个数值在胸前的表可以直接显示,除此表外,还有一个剂量片,实际是一种冗余的计数。表可以临时借用,但剂量片一人一个,随身而戴。微西弗是一种放射性剂量单位,1个微西弗等于1/1000毫西弗,我们一个人正常一年在自然界要吃2.4-5个毫西弗,有的地方剂量高,能达到6个毫西弗,所以高不高你自己去估量。正常操作,并不高,而且也有严格的规定,我一般是将其与开车相比,开车是危险的,但遵守交通规则,限制速度,一般来说,没有问题,能保证安全行驶,防止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哦,对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工作服的问题,可能大家都很关心,是不是有什么防护和特殊措施。刚才说了,正常操作,剂量小,沾污也少,仅一般布质的连体服就行了,包括其他共七件套(除连体服外,还有T恤,纸帽,手套,胶鞋,袜子和安全帽),对于广核的机组,除台山进口的EPR机组而言,自己的穿着就是一个裤头,女士包括内衣,其它全部脱除。而对于特殊操作,电站都有特殊的防护,如铅衣,钨衣,纸衣,乳胶手套,鞋套,乃至气面罩,气衣等,尤其是气衣,还带着一根供气管,类似宇航服,又像婴儿的脐带,显示出人的无力和脆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