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馆藏】: 最美 唐三彩《凤首龙柄壶》究竟美在哪里?

鸣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明岐</h3><h3 style="text-align: left;">Top Collection: The Tri-Colored Glazed Pot of Tang Dynasty with the Pattern of Phoenix Head and Dragon Handle. Why Is It So Beautiful</h3><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y Xu Mingqi</div> 这件唐代三彩凤首龙柄壶,高32.5厘米、口为斜椭圆长7.5×4.5厘米、腹围53厘米、底径9.1厘米、重1567克。现珍藏于凯文艺术研究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凯文艺术研究馆藏唐三彩《凤首龙柄壶》</h5> 它以白陶为胎,采用轮制工艺与块面合成技法精心制成。整体造型犹如圆球天体,龙柄如耳,凤首内卷,壶柄与壶口巧妙地设计成凤头、凤身与凤尾状,凤口微张,炯炯有神。器口上翘,壶颈细长,肩部斜溜,贴塑五幅如意头云肩,腹部则逐呈圆鼓,分布贴塑三幅盛开的宝相花团,下腹部分缓缓内收,底部则配备了喇叭形的露胎高平足。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凯文艺术研究馆藏唐三彩《凤首龙柄壶》(侧面)</h5> 首先,‌此种三彩的色彩斑斓且工艺精湛‌。唐三彩的釉彩主要有黄、绿、白、褐、蓝等颜色,其中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这些色彩并非随意涂抹,而是经过严格的配比和烧制工艺,每一件作品都是匠人心血的结晶‌。这种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使得唐三彩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凯文艺术研究馆藏唐三彩《凤首龙柄壶》(侧面)</h5> ——“她”美就美在 : 色彩之美,美在其色,美在其形,美在其意,美在瓶体上如梦幻似彩虹的神秘清亮釉色……像水草、像绿地、像人间仙境,更像池边的倒影,仿佛观者亲历海底探险,感受那别样风情,给人以无限遐思与憧憬。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凯文艺术研究馆藏唐三彩《凤首龙柄壶》(侧面)</h5> ——“她”贵就贵在 : 蓝彩的使用与梦想,加重了其贵重程度。据考 : 唐三彩的蓝色珍贵源于其原料稀缺、工艺复杂及文化象征三重因素‌。唐代蓝釉采用进口钴料烧制,需精湛工艺控制,且钴料依赖中亚进口,加之成品多用于皇室贵族,使其成为身份与技术的双重象征。‌‌<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凯文艺术研究馆藏唐三彩《凤首龙柄壶》(侧面)</h5> 诚然,‌唐三彩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重大‌。唐三彩不仅是古代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1300多年前的唐高宗时期,盛行于唐代,是中国彩陶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唐三彩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景象,还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凯文艺术研究馆藏唐三彩《凤首龙柄壶》(侧面)</h5> “南青北白,唐三彩”一句话道破天机。唐三彩代表着唐代陶瓷主流的辉煌成就,其是历代彩瓷发展的鼻祖。<br>  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盛极一时,其影响甚至远至海外,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强盛的一个王朝,特别是开国时期一度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昌盛局面。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凯文艺术研究馆藏唐三彩《凤首龙柄壶》(局部)</h5> 当时官办和私营手工业都相当发达,据文献记载,曾征调很多“番匠”从事制造各种器物,并有官方设置的“将作监”、“少府监”等。同时私营的手工业作坊也蓬勃兴起,民营作坊有如雨后春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凯文艺术研究馆藏唐三彩《凤首龙柄壶》(局部)</h5> 凤首壶,这一在初唐时期便开始风靡的陶器造型,是唐三彩中不可或缺的经典器形。它与同时期备受推崇的双龙柄壶相映成趣,共同展现了波斯萨珊式器物的独特魅力。这种将外来文化元素巧妙融入传统民族艺术中的创新之举,无疑为唐三彩的造型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凯文艺术研究馆藏唐三彩《凤首龙柄壶》(俯视)</h5> 此件最美唐三彩凤首龙柄壶‌,是唐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造型、丰富的釉色和多元文化的融合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中西文化交流”典范。以下是其核心艺术特点及历史价值: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凯文艺术研究馆藏唐三彩《凤首龙柄壶》(底部)</h5> ——‌造型创新与文化融合‌<br>  该壶以“凤尾为流,龙体为柄”,结合中原传统陶瓷工艺与波斯金银器造型特征,形成独特的“胡瓶”形态。壶身修长,腹部呈圆形,器底呈喇叭形,既保留了南北朝时期莲花尊的样式,又融入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中常见的“鸟首壶”元素,体现了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创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凯文艺术研究馆藏唐三彩《凤首龙柄壶》(局部)</h5> ——‌釉色与纹饰的精湛表现‌<br>  施以赭红、绿、蓝、白等多色釉料,釉面光滑圆润,呈现玻璃质感,色彩层次分明且过渡自然,展现出“明灿华丽珠翠色”的艺术效果。腹部纹饰繁复而疏密有致,结合浮雕与堆贴技法,既体现中原传统审美,又融入异域风情。<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日本兵库白鹤美术馆藏唐三彩凤首壶</h5> ——‌历史与艺术的双重价值‌<br>  作为唐代丝绸之路贸易的见证,该壶反映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造型源于波斯“胡瓶”,但通过三彩工艺本土化改造,成为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艺术品。‌‌器型设计巧妙,凤首与壶身衔接自然,流部以凤尾张开状呈现,既实用又富有象征意义,展现了唐代工艺的精巧与创新精神。‌‌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凤首龙柄壶</h5> “唐三彩陶器的品种,除一部分是用作殉葬的‘明器’之外,也有不少是当时的日用器皿。从中原一带所出的三彩器物来看,可以想见当时的生产量极大。过去多认为它不切使用,只能作明器,但从传世或出土的三彩罐、壶、灯、盘、碗之类的实物观察,不但美观,而且非常实用。例如1960年前后在洛阳唐东都的皇城、宫城,以及西安唐长安城的西市遗址内,都曾发现过大量的三彩陶片,充分说明它是当时的生活用具”(叶喆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