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22日星期天一早,红石榴战队和清华大学的同学们来到昌平与延庆交界处的关沟习练易筋经第三势掌托天门。</p><p class="ql-block"> 关沟是一条从北京通往西北蒙古草原的古老通道,而且还是太行山与燕山的分界线。从西北的岔道城到东南的南口,全长40里,两侧的山峰巍峨耸立,中间的雄关更是密布如星。明代在关沟修建的五道关城,从南往北,分别是南口、居庸关、上关、八达岭、岔道城。</p><p class="ql-block"> 关沟作为连接长城内外人来货往的交通枢纽,至今已经有了3000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经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建成了古道,设立了驿站。由于路窄、坡陡、水大、流急,长期被人视为畏途。</p> <p class="ql-block"> 上午八点,老神通站在长城的起点——关沟八达岭关城,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眼睛看着掌背,然后扭头,眼睛瞧着西北方向的八达岭,缓缓地对龙飞讲:做这个式子时,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意想通过天门。天门穴,在头顶的前部中央,婴儿头顶骨没有合缝的地方,也叫囟门。眼睛要观注着手掌。关沟里与蒙古草原和延怀盆地相邻。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到现在的关沟连筑南口城、居庸关城、上关城、八达岭城四城,事业未竟,徐达不幸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病逝,工程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才全部完成。关沟古道是太行八陉中,塞外通往中原最为捷径的一条通道。由于山险谷深,自然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筑关选项。南口城又是进入关内最后一道防线,可以看出绝无仅有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 上午九点,军神通站在南口城,双手托天,朝着东南方向的华北平原望去,沉痛地对凤舞讲:今天一早,美国出动了B2轰炸了伊朗三处核设施。金刚罩伊朗的天门要被炸开了。佛家禅宗认为,人的天门要常开,地户要常闭。你要运用逆腹式呼吸法,内气顺着督脉来到头顶,自然就把百会穴冲开了,天门也就开了。地户指的就是会阴穴。会阴穴一开,人体的百脉都动,就不能返还归元了,就没有办法延年益寿。所以要提肛,让会阴穴紧闭而且富有弹性,使散乱之气得以归元,这样才能降低消耗,强身健体。你面对的就是华北平原,由于山口明显,所以被称为南口。南口的两侧都是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长城在群山之间蜿蜒曲折,俯瞰着平津地区。从军事角度来看,南口被誉为“绥察之前门、平津之后门、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骤然爆发。7月16日,七万日本关东军向华北国军发动猛烈突袭,导致29军各部防线纷纷溃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中共中央在此时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由于南京政府的中央军主力大多部署在南方,对华北战事鞭长莫及,所以他们只能在京沪杭地区展开主动出击,试图化解战略上的被动局面,吸引日军主力前往长江一线。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意图,他们需要在平津地区尽可能拖住华北日军南下的步伐。在此紧要关头,中央军在华北的唯一主力——汤恩伯的13军被赋予重任,从驻防地绥察迅速向平津地区出击。8月2日,13军的89师265旅529团作为全军先锋,在团长罗芳珪的率领下,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南部出发,经过张家口,抢在日军之前抵达并占据了南口要地。</p><p class="ql-block"> 裴迅双手举过头顶,接续对凤舞讲:双手上举这个动作实际上是帮助人体气机从下焦丹田处经过中焦,逐渐提升至上焦的过程。日军得知南口被中国军队占领后,感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确保已经占领的东三省侧后方安全,匆忙调集军队进行应对。在日本战史中,“南口战役”被冠以亚洲最大“山岳作战”之名。8月7日,华北日军派出第5师团和第11独立混成旅团,对南口及其附近的长城要隘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从而拉开了南口战役的序幕。13军、17军6万名将士面对着头顶上有飞机的轰炸,地面上有横冲直撞的坦克,士兵们只好在枪林弹雨中爬上坦克,将成捆的手榴弹投进驾驶舱……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血战18个日日夜夜,以伤亡三万三千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一万五千人,迟滞了日军侵华步伐。我们现在就到南口去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 南口,南距北京德胜门38公里,北距八达岭长城18公里,东距明十三陵9公里,因为是居庸关以南的出口,所以命名南口。南口地处燕山余脉与太行山的交汇处,北出张家口,西往大同,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在此设置长城关口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南口,古称夏口。在詹天佑修铁路之前,南口集市相当大,延庆到南口赶集的人,说到南口不说到南口,而说“下底下去。”因为延庆到南口,虽然只隔了一道四十里关沟,海拔却高了许多,而底下这个地方又是个“山口子’,久而久之,人们把南口这个地方就叫“下口”了,“南口”在下面,就叫“下口”,文人们觉得太俗、不雅,把上下的“下”改成了“夏天”的“夏”就叫“夏口”了。夏口改称之为南口是元代以后的事。</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点,参观南口镇中国坦克博物馆时,裴迅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100多多年前,日本就有侵华的记录。1874年进犯台湾,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并侵占台湾,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直至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日本近代史上发动的14次对外侵略战争中,其中有10次针对中国。“九•一八”事变时,其国土面积还不到中国的3%的日本,为什么胆敢侵略比它大出30多倍的中国?日本人敢向中国发动战争,正是因为我们国防空虚、军民松散、积贫积弱、全面落后。</p> <p class="ql-block"> 上午十一点,大家来到南口镇东南1.4公里的龙虎台村。</p><p class="ql-block"> 龙虎台村坐落在南北长三里、东西宽二里的山前坡岗上,地势高平如台,背山面水,有龙盘虎踞之势,西有40里关沟蜿蜒如龙行,东有虎峪山势如虎踞,所以叫龙虎台。作为元明清三朝的行宫,龙虎台是皇室重要的避暑与战略地。</p><p class="ql-block"> 来到村庄西侧当年的龙虎台,大家看到,这是一块燕山南麓的山前台地,由居庸关关沟和虎峪山谷的洪水所带来的泥沙碎石堆积而成,与南边的平原地带相比,地势明显高出许多。植被稀疏的季节,这片台地颜色发黄,被称为黄台子或黄甸子。</p><p class="ql-block"> 军神通在龙虎台前拍照,做了个扭胯环抱的造型,告诉同学们:据《蒙古秘史》记载,金大安三年(1211年),成吉思汗伐金,夺取居庸关后,驻跸于龙虎台,派遣蒙军围攻金中都。成吉思汗把驻跸的地方称作“失剌客额儿”,翻译成汉语,就是黄土台子,也就是龙虎台。由此可见,龙虎台作为元朝皇帝的捺钵,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期。从至元十八年(1281年)开始,元世祖为了回上都避暑,便在这里修建行宫,驻跸于此。他认为此处有四点好处,一是台地高出周边丈余,没有水患之忧;二是便于警戒,北有燕山为屏障,南为一马平川,西有关沟水流奔涌;三是可居高观景怡悦心神;四是台高道低,皇帝登临可俯视百官万民,满足称霸海内臣服四方的雄心。历史上,人们把龙虎台行宫与姑苏台、铜雀台媲美,明代通天文晓地理的刘伯温,将其比喻成蓬莱、瀛洲,如人间仙境再现。可惜了的是,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没能把此处胜景留存一二,只有在史书里或遐想中寻觅芳踪。</p> <p class="ql-block"> 进入村中,静谧而安宁,仿佛这片土地从来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这里曾经是87年前89师的第二道防线,也是罗团决死反击、收复龙虎台阵地的关键之地。中日军队曾在此处展开激烈的拉锯战,机械化的日军与坚守阵地的中国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p><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二点,路过麻辣香锅,行至树林中的小圆广场,老神通掌托天门,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双手上托时,感觉双手有托千金之重,从耳后缓缓上起。耳后起掌,掌心向上,虎口相对,后背夹脊筋膜一定处于牵张状态,筋力才能达到夹脊筋缝。与此同时,足跟慢慢提起,稳住喽,脚趾抓地,两掌上托到最高点,缓缓吸闭一口气,小腹收紧,咬紧牙关,目视前下方,舌尖轻触上颌。接着,两掌变拳,中指点的地方是劳宫穴,用力点按,再拳分两侧,变掌放松落下。再提踵,向上托掌,起的时候,身体像被拉直的铅丝,心意气力上达到两掌,周身上下一整劲儿。起落数遍,外引形体,内劲吐纳,松紧有度。易筋经功法的目的,在于内壮外强。内壮外强的关键在于意守积气、凝神合力。呼气时,气从百会穴,顺上臂外侧三焦经,经望肩髎穴,通过肘尖天井穴,沿臂外侧过腕部支沟、外关穴、手背阳池穴、中渚穴,到达无名指侧端关冲穴。内气可在关冲穴停留一会儿,心中默念或者发出声音:嘻。关冲穴就是金庸笔下六脉神剑中的第四剑:关冲剑。</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一点,大家来到龙虎台村东北一片荒草蔓生的旷野,背对着的高耸峭拔的燕山,军神通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这片草地实际上是某坦克六师的训练场,怪不得有两座明显是人工建成的大土堆呢。南口战役的爆发,不仅牵制了华北日军的兵力,更为淞沪会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使得日军没有办法从华北调兵南下,只能通过海路运送战略后备兵团,最终将主战场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场战役,以中国军队的巨大牺牲为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将中国抗战争推向了持久战的深渊。龙虎台阵地的坚守者罗团,在装备和军事思想远远落后于日军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指挥,成功抵御了日军的多次进攻。他们的牺牲,不仅为中国赢得了抗战初期的时间和战略空间,更为后来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军神通拍了拍后脑勺,笑着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韦驮献杵第三势要意守泥丸。泥丸是“藏神之府”,又叫做脑神,称为上丹田。由于意守,心境清净,识、欲俱冥,逐步达到“三田精满、五脏气盈、元神凝聚”的境界。这个式子重在练神还虚。这个时候,已经达到“清虚、脱换”的境界,初慕已成,小有成就,所以说“献杵”,不再需要以杵制魔,而将杵献出。</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半,大家来到村子西侧的艺麓园。</p><p class="ql-block"> 园内建筑以北京传统皇家四合院为蓝本,讲究中轴对称、方正严整。园子以木质结构为主体,每一处都透露出古朴典雅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踱步到后花园,史老师接续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龙虎台阵地里的中国守军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躲避日军炮火的秘诀。他们在日军炮火袭来时,就赶紧爬出阵地,但他们不是后撤,而是往日军方向猛冲,等炮打完了再返回阵地接着守,因为他们发现日军在炮击时步兵不会攻击,而且前出也不会被炮火炸到。这也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观了。</p> <p class="ql-block"> 走在整齐的银杏大道,看着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裴迅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甲午战争期间,日军进攻辽东,不到10天,5万清军全线溃败,日军医在报告中写道“从清兵的创口来看,射入口大都在背后,自前面中弹者极少,由此日本人断定——中国军人多为贪生怕死、后退逃生者,清军看似身材高大,实乃乌合之众……甲午战争惨败的一个原因在于英雄太少,但抗日的民族英雄却不胜枚数,所以曾追捕杨靖宇的伪通化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自杀前写遗书说“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p><p class="ql-block"> 袁大拿在银杏大道上,掌托天门,口中念叨着品诀: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大家漫步南口镇,街道两边到处是汽车、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p><p class="ql-block"> 走到南口站旁边的一块石碑旁,龙飞驻足细看,石碑上面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石碑立在街边,静静地讲述着那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老神通告诉龙飞: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时期,这里还是一片乱石遍布的荒凉河滩,所以南口镇的兴起晚于南口村和南口城。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四(1905年10月2日),京张铁路正式开工。次年,在规划设计南口火车站时,原本选址在南口村旁边,但詹天佑考虑到那里尽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良田,况且,在两山之间修建火车站,发展空间狭小。于是,南口站向南偏移了两公里。这一变动,使一座商业集镇在乱石河滩上迅速崛起。由此可见,詹天佑不仅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且眼光长远。</p> <p class="ql-block"> 响潭水静静地流过南口西桥,昔日的古战场已被绿宝石般的南口公园所替代。</p><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半,大家前往南口公园。</p><p class="ql-block"> 公园内种植了各类花草树木,月季、樱花、玉兰及松柏等,随着季节的转变,各类花木竞相开放,色彩缤纷。</p><p class="ql-block"> 公园内的南口战役旧址纪念碑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历史。这里,是罗团与日军激战的地方,也是中国抗战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p><p class="ql-block"> 站在纪念碑前,军神通仿佛听到了当年的枪炮声和呐喊声,感受到那场战役的惨烈与悲壮。</p><p class="ql-block"> 南口战役旧址纪念碑是2007年8月由南口战役研究会这一民间机构设立,碑文简要记述了南口战役的经过,彰显了众多中国人对那些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先烈的缅怀之情。在南口周边,长城儿女在长峪城立起长城卫士纪念碑;在西山地区立起西山惨案纪念碑;在狼儿峪立起高崖口革命烈士纪念碑。2025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了关于征集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的公告。我国已于2014年、2015年、2020年公布了三批一共26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和1085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之所以要公布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这是因为革命遗址是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是他们为国为民争取幸福生活的地方,革命遗址、纪念场馆更代表一个国家国防观念的强弱,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高低。</p><p class="ql-block"> 军神通在碑前郑重告诉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南口战役旧址纪念碑,记录了1937年8月8日到25日的那段峥嵘岁月。中国军队在装备精良的日军面前,英勇抵抗,浴血奋战了18天。这场战役,虽然最终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告终,但以伤亡三万三千余人的代价,成功迟滞了日军的侵略步伐,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战后,《解放》周刊短评指出“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久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五点,行至“南口人口文化园”,史老师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当年驻守南口的中国守军有绥东地区汤恩伯的第13军,察哈尔省主席兼68军军长刘汝明,绥远省政府主席兼35军军长傅作义以及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同时调84师师长高桂滋等部立刻集结张家口地区,还把第21师(师长李仙洲)和第84师合并为第17军,高桂滋任军长,归刘汝明指挥。只要各军通力协作,就可以给日军以强有力的阻击。但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关系,使得一场看似简单的战役变得一点都不简单。首先是南口地区横跨了蒋介石划定的两个战区,即第一和第二战区;而后又跨越了两个省份,就是河北和察哈尔。而军队又是由中央军、西北军、晋军和其他地方杂牌军组成的。在选择谁做集团军总指挥时,蒋介石犹豫不定,一开始选了中央军的汤恩伯,毕竟这是自己的嫡系部队,靠得住!但汤恩伯调动不了其他部队,后来又由刘汝明担任副总指挥,并加上军长高桂滋,行动由三人一起联合协商。后来在命令中又称呼傅作义为集团军的总司令,不清楚蒋校长是谁都得罪不起还是糊涂了。总之,仗没开打,究竟谁指挥的事情都落实不清楚。说白了,是蒋介石拿捏不准。因为中央军和地方军原本就有嫌隙。想当年的“中原大战”,正是蒋介石与冯玉祥和阎锡山大战。刘汝明就是冯玉祥的部下,而傅作义则是阎锡山的部下。这样的旧仇可不是随便就能化干戈为玉帛的。因此南口之战,一开始就是13军的孤军奋战。</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五点半,行至牡丹芍药园,袁大拿是单腿深蹲, 手摸着地,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这个动作表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往上举时也可以托举个大活人。</p><p class="ql-block"> 裴迅拍打着三焦经,口中念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佛家认为,三焦经代表人的组织能力。如果内心安定,为人可靠,值得别人信任,组织能力强,代表三焦经正常。如果争强好胜、生怕别人超过自己,代表三焦气阳实。如果悲观厌世,愁眉苦脸,焦虑不安,代表三焦气阴虚。耳聋耳鸣、有高血压的学员可以多练此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