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记忆里的画面

华剑平

<p class="ql-block"><b>上个月,我和堂弟微信聊天,得知他大哥(堂兄)不幸离世,时年76岁,年纪不算大,我非常悲痛。上次和堂兄见面,还是1970年,当时14岁的我,跟随二伯父到南京,堂兄陪我游览了中山陵、玄武湖、灵谷寺等地方,记忆深刻。转眼之间,已有55年了。</b></p><p class="ql-block"><b>1964年前,我随祖母在老家常州金坛县城东乡寺巷村生活,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让我回到苏州读书。以后,每到放寒暑假,我都会去看望祖母,那时候,往往到了开学,还要赖上几天,好像我的家,就是在金坛。</b></p><p class="ql-block"><b>父亲在1982年就去世了,按照他的遗愿,我们将父亲的骨灰盒安葬在了金坛老家。</b></p><p class="ql-block"><b>每年清明时节,我们都会回老家扫墓。</b></p><p class="ql-block"><b>时光流转,一些熟悉的长辈们,慢慢地离开了我们,但对家乡记忆的画面,如电影那样,在眼前一幕幕展现…</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记忆中的画面,从这里开始:年初一跟着奶奶走亲戚,住在小姑妈家的阁楼上,早上起来,姑妈给我红纸包着的压岁钱(两毛钱),还有一包云片糕,我还守在灶台边,等着热气腾腾的年糕出笼…</b></p><p class="ql-block"><b>脑海里不时闪现出在家乡的那年那月那一天的人和事,回忆起那一段美好时光,内心是非常愉悦的。</b></p> <p class="ql-block"><b>金坛,是我童年时期待的时间比较多的地方,那里是父亲的老家,留下了许多的记忆。历史上金坛也称谓“江东第一福地”。印象深的是出了个全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金坛的封缸酒;中国道教圣地茅山道观上清派发源地(亦称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抗日战争时期陈毅领导的新四军在茅山一带打游击,建立了根据地。</b></p> <p class="ql-block"><b>金坛原属于镇江地区的,后划归常州市。现在属常州市金坛区,老家寺巷村就在那里,“文革时期”称为城东公社电力大队。村里姓华的人家很多,能够说出来的,不下十几户。不清楚这个村里是否有华氏家属的家谱?无从考证。据说,在江苏姓华的比较多的是在无锡荡口。</b></p> <p class="ql-block"><b>东门大街大约有四五百米长,大街两边是城里居民住的房子,现在看应该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青石板铺就了东门大街,在街的中间地段靠北侧的一个空旷地,还有一座塔,是铁或木架的,顶部安放了报警器,当地人称“回声”,有一辆或几辆板车,上面放着水泵。其实就是现在消防车。那个塔既有瞭望作用,也有警报的报警声音,原来这里就是当时金坛的消防队。庆祥嫂子的娘家就在这条街上。嫂子的工作单位就在影剧院。</b></p><p class="ql-block"><b>出长途汽车站到村上,有几条路:一是顺着公路走向东向南约25分钟;二是出车站从大街向南走到东门大街向东至(小猪行)向右拐朝南是一条约三米左右宽的路走上5分钟就进村了。另一条路是向南穿过中心城区到公路,向左转进村。这是一个离城不远的村庄,有着百来户村民的大村,近亲住在一个村的也蛮多。</b></p> <p class="ql-block"><b>东门大街进村路北有两个地方印象比较深:一个是买卖小猪的猪行。还有一个是老火灶充开水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功能是冬天的洗澡,一个大铁锅烧了水以后人们排队等着洗澡。当然真正到了城里是有正规的浴室的。相当于大儒巷的海滨浴室。</b></p><p class="ql-block"><b>进村的路边就是一条河,河对面是一座公园,以后就改名为现在的“华罗庚公园”。</b></p> <p class="ql-block"><b>小时候在金坛的时间待的很久,直到要上一年级了才回到了苏州,曾经在金坛上过几天一年级,城东小学的一年级教室就在公路旁,这是一条金坛通往水北(县里下面的乡)的公路,汽车很少,偶尔有车经过,小孩子们就会看看汽车的模样,车子驶过扬起一阵阵黄土的尘灰。也记得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有马车,那车有个棚,感觉蛮漂亮的。车子经过能听到踢踏的马蹄声。</b></p> <p class="ql-block"><b>从常州到金坛得坐长途汽车一个半小时,县城的北门是汽车站,从北到南贯穿城中心的主干道旁有百货大楼,金沙剧院,饭店,旅馆等。县府在城南的一个大院内。可能是大运河经过城西,河的两边尽显繁华,在城里有两座大桥横贯运河之上,桥西那边还有一个电影院,还有一些商店。金坛县中学座落于运河西侧,金坛二中座落于城北部。文革时期曾经跟着大哥哥们跑到二中看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演出,那个年代也都是样板戏。小伙伴看得很开心。</b></p> <p class="ql-block"><b>大概是1970年的时候,我去了南京,庆祥哥在长江机器制造厂(金坛建筑公司施工)做木工活,那个厂是个军工企业,进出都要通行证的。在那里住了几天,去食堂吃饭、在集体宿舍住宿、在新街口吃刨冰的情景,还在脑海里出现。后来庆祥哥带我去了中山陵、玄武湖、灵谷寺(昨天去找在灵谷寺合影,很遗憾,未能找着)。后来,堂哥带我又去了中华门的一个学校,大宝哥在那里做瓦匠,又在那里玩了几天。说的这些事,距今有55年了,回忆往事,如电影那样,在眼前一幕幕闪现…</b></p> <p class="ql-block"><b>也曾经跟着小宝哥出去捉鱼,在夏天,要等到雨后,拿着电筒,将海斗(一种网)固定在壕沟里, 因为沟与河是相互通的,大水后,鱼也会被冲下来。还有种网是撒出去的,这要求撒网的人必须力气大,否则,撒的时候人会跟着掉落河中。这些活,是力量与技巧的配合,才能够真正地抓到鱼,也是一门艺术。</b></p><p class="ql-block"><b>与他们在一起玩,真的很高兴,我常常会想起这些快乐时光。</b></p> <p class="ql-block"><b>城里面,还有一个篮球场,我曾经跟着大宝哥及他的一个建筑公司的朋友,看过几次县里面的篮球比赛。当时有这样的娱乐和体育节目算是非常地不错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碎片化的记忆,有点断断续续,不可能比较完整地表述清晰,特别是成年以后,堂兄、堂弟和表哥、表弟,他们有十几个家庭,记忆中的画面,一幅又一幅,脑海中的故事,一个又一个,从童年、少年、成年到如今,那是岁月里的美好时光。</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诚谢原作者)</b></p><p class="ql-block"><b>文字原创:华剑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