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塑菩萨之冠—法兴寺

鱼声

<p class="ql-block">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历史悠久,因上古时期尧王大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永据长子称帝,为西燕国都。隋开皇年间复称长子县,此后,县名历代未改。原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就是该县人。长子县拥有众多历史古迹,法兴寺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法兴寺,坐落于长子县翠云山,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据寺内碑刻记载,其历史可追溯至北魏神鼎元年,初建于慈林山,名为慈林寺。唐上元元年(674),高宗李治敕赐寺额为广德寺。至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又赐额为法兴寺。因旧址处于慈林山煤矿采空区,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地基沉降,寺内建筑严重变形。为保护文物,山西省文物主管部门决定将法兴寺迁至翠云山。搬迁工程自1984年开始,至1996年主体竣工。新址建筑依山势布局,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为大石阶、山门、舍利塔、圆觉殿至毗卢殿,层层升高,两侧配以关圣殿、伽蓝殿、东、西配殿。</p><p class="ql-block"> 寺内珍藏的文物主要涵盖石塔、木构建筑、彩塑、碑刻四大类。其中,唐石舍利塔、唐长明灯台、圆觉殿宋塑被誉为“法兴寺三绝”,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  北魏时期,随着政权由平城南迁洛阳,佛教中心亦逐渐南移,佛弟子沿途传教至此建寺造像。唐朝贞观年间(627-649),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时任潞州刺史的郑惠王李元懿,不仅为寺带来了佛门至宝——佛舍利骨,还建造了古朴别致的石舍利塔。此塔外观独特,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楼非楼、似堡非堡,目前所知,这种建于寺院中轴线上的双层四角楼阁式沙石塔在国内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  唐长明灯台,又名燃灯塔,雕凿于唐大历八年(773),是现存唐代石制长明灯台中做工最精细、内涵最丰富、结构最精巧的一座。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充分展现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  圆觉殿内的宋塑十二大菩萨像,气质高华,仪态雍容,举止优雅得体,神情慈悲亲切,洋溢着动人的母性情怀。这些塑像由“塑匠人:冯宗本;画匠人:陈道荣,吕荣”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创作。布局上,中央佛台正面为主像释迦牟尼佛,两侧由内向外依次分列二弟子(阿难尊者,迦叶尊者)、二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善神(俗称“哼哈二将”)像。背面为观自在菩萨及二胁侍菩萨像,周围环列十二圆觉菩萨像。整组造像承袭唐塑余绪,丰润饱满,雍容典雅,又传递宋塑神韵,内敛含蓄,气韵生动。尤其是菩萨群像,仪容妙相庄严,不仅闪耀着佛性的光辉,更洋溢着慈悲亲切的母性情怀,被誉为“宋塑菩萨之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