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博一瞥 巴蜀千年

旅行家

<p class="ql-block">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位于成都市浣花溪公园东北侧,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正处级事业单位。2009年,随着新馆落成,由四川博物馆改称现名。</p> <p class="ql-block">看清楚,是院,不是馆!</p> <p class="ql-block">踏入四川博物院,仿佛穿越时光的长廊,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扑面而来。每一件展品都似一位沉默的讲述者,将千年的故事娓娓道来。从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到唐宋时期的繁华盛景,再到近现代的风云变幻,这片土地的记忆被精心收藏,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去探寻、去感悟。</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厅仿佛叩响了历史的厚重之门,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这里是文化的宝藏,是时光的容器,每一处角落都藏着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沿着展厅的长廊漫步,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惊艳。那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静静躺在展柜之中,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在这里被轻轻揭开,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带着远古的威严与神秘,那夸张的造型、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让人不禁对古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叹为观止。它们从遥远的古代走来,跨越千年的时光,与我们在此刻相遇,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震撼,是对古老文明的深深敬畏。</p> <p class="ql-block">罍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p> <p class="ql-block">人面牛纹大铜罍,西周通高79厘米,腹径41厘米,罍盖的顶端浮雕成四面人形面容,造型饰纹犹如头上戴冠的人面。</p> <p class="ql-block">浴缶是中国古代用于盛装液体的青铜器具,其造型特征为鼓腹、带盖、圈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礼器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浴缶体现了青铜铸造工艺与礼制文化的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俎和豆是祭祀或宴飨时常用的两种器具。《说文》:“俎,礼俎也”;“豆,古食肉器也”。后世常将这两类器物并称,用来泛指各种祭祀场所使用的礼器,并几成祭祀礼仪行为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铜钲是春秋晚期吴越地区流行的青铜打击乐器,形制呈合瓦状结构,口部朝上,通过手持柄部敲击发声。该器物在军事活动中具有指挥功能,常与鼓配合使用以传达进退指令,'鸣金收兵'因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錞于是古代军中乐器,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作为军乐器,多用于战阵,用于号令军队和鼓舞士气。《淮南子·兵略训》中也说“两军相当,鼓錞相望。”</p> <p class="ql-block">从音乐特性看,錞于为击鸣乐器,其音乐性能比较简单,一般不设固定的音律,敲击肩部,其声如雷,清响良久。关于錞于的演奏方法,錞于是用绳系纽,悬挂于架上,以击打的方式使其发出声响。</p> <p class="ql-block">东汉人“事死如生”,用陶器为死者模拟出与生前相似的生活环境,当然也包括建筑。与木头相比,陶器的抗腐蚀能力显然强得多。因此,制作陶楼用来随葬的做法,无异于为考古学家保存了一批汉代建筑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王孝渊碑‌,也称为“永建三年碑”,刻于东汉永建三年(公元128年),1966年出土于四川郫县犀浦镇二门桥。该碑四面均刻有浮雕图案或人物鸟兽,碑正面上部为图案,刻有男女立像及跽式女像,顶部刻有朱雀一只。碑文为隶书,共十三行,记述了墓主王孝渊的生平及刊石立碑的日期,文中还详细记载了建造工匠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王孝渊碑的书法风格质朴率意,具有奇逸的特点。碑文内容详细记录了墓主王孝渊的生平事迹和刊石立碑的具体日期,这种有准确纪年、记事的汉碑实属珍贵‌‌。此外,王孝渊碑的出土对于研究东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东汉陶狗是东汉时期墓葬中常见的陶器文物,主要出土于河南、四川等地。东汉陶狗具有随葬功能,其造型分为‘守犬’和‘狮子狗’类型,可能与墓主人生前饲养的宠物相关。其制作工艺采用头身分塑后套合的技法。陶狗随葬反映了汉代养狗文化的兴盛,朝廷设有‘狗监’等管理机构,李延年曾担任‘给事狗中’职位,同时狗在汉代兼具宠物与食用功能,这在画像石、画像砖中有所体现</p> <p class="ql-block">犀浦出土的东汉簿书石碑,碑高255厘米,高约1米,厚0.23米。正面碑文13行,隶体,略有残缺。碑文记载了20来户人家拥有的田产、牲畜、奴婢、房舍以及这些财产的价格。</p> <p class="ql-block">东汉陶摇钱树是1972年四川彭山县双江乡崖墓出土的文物,该文物由陶制树座与青铜树干组合而成,通高近2米,树座分上下两层,分别雕刻带翅雄狮和五匹姿态各异的马匹。作为汉代巴蜀文化典型器物,既反映古人升仙思想,又承载祈求财富的民俗信仰。2022年5月被选为首批数字文创开发对象,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文化创新传播</p> <p class="ql-block">陶树座呈梯形分两层结构:上层雕刻带双翼雄狮形象,下层浮雕五匹不同形态的马匹,或站立或奔走。青铜树干分七层构造:树尖立有展翅凤鸟第二层中央为西王母坐像第三层设力士托举玉璧第四至七层枝叶装饰龙首、朱雀、鹿、象等动物纹饰枝叶间悬挂方形圆孔钱币造型青铜部件采用分铸插接工艺,不同组件可个性化组合,体现汉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灵活性</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这些沉睡的宝藏。我们在文物前驻足,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试图与那些古老的灵魂对话。每一次的凝视,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的思考,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这种陶俑在汉代墓葬中常见,主要用于驱逐疫鬼,具有镇墓的作用。方相陶俑的形象通常头大身小,头顶有突出的高髻,两耳招风,张口膛目,长舌獠牙,手中持有钺和蛇等物品。其形象设计以凶恶恐怖为主,旨在通过其威慑力驱逐邪恶力量‌‌。</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方相陶俑在汉代墓葬中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驱邪避凶的信仰。方相氏在古代汉族神话中是逐疫驱鬼之神,常被置于墓室中以保护死者不受邪恶侵扰。这种陶俑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丧葬习俗</p> <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黄灰陶,坐立,头系活动(即可分为两节),有头饰,起左右配花两朵,面带笑容,左手持一圆镜于胸前,右手放于右膝,食指与中指带饰,着褶领大袖袍,袍纹饰清楚,袍上着朱红色。</p> <p class="ql-block">孟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蜀石经”、“石室十三经”、“蜀刻十三经”,创刻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广政初年,由后蜀宰相毋昭裔创议并主持,为儒家“十三经”经注最早的完整辑刻。</p> <p class="ql-block">孟蜀石经是儒家“十三经”的首次结集,也是儒家经典体系第一次获得“十三经”之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川博,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它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是一幅绚丽的文化画卷,是一首悠扬的古老乐章。在这里,我们漫步于时光的长河,与历史对话,与文化相拥,收获着无尽的惊喜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川博的建筑本身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古朴的建筑风格与现代的展示手法完美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气息。漫步其中,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在展厅的地板上,留下一片片光影斑驳。那些精心设计的展厅布局,引导着我们一步步深入,去探索更多的未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