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家之言》124——碑,碑贴,字帖之谈。

心悟之人,民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碑、碑帖、字帖之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黑白世界里的笔墨三重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杨勇仁</p><p class="ql-block">在书法艺术的舞台上,碑、碑帖与字帖就像性格各异却又默契十足的三重奏。它们身世不同、脾性有别,却在笔墨流转间,共同奏响了千年的书法乐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碑是最早登场的“老大哥”,自带沉甸甸的历史感。它诞生于古人“立石为证”的执着,为了铭记功绩、传承要事,文人先以朱砂在石面“书丹”,再由工匠举锤挥凿,将文字深深嵌入坚硬的躯体。历经风雨侵蚀,碑上的字迹或斑驳、或残缺,却始终保持着庄重肃穆的姿态,像沉默的史官,矗立在庙堂、墓园之间,记录着时代的风云变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帖则是灵动的“艺术精灵”,源自日常书信、文稿的随性书写。王羲之酒后挥毫的《兰亭序》、颜真卿悲愤写下的《祭侄文稿》……这些带着温度的墨迹,本是私人情感的宣泄,却因精妙的笔法成为众人追捧的珍宝。为了让更多人一睹风采,古人通过摹拓、刻石,将墨迹转化为可供流传的载体,让帖突破时空限制,带着书者的情绪与意趣,在文人案头流转千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而碑帖与字帖,更像是碑与帖的“分身”。碑帖是碑的“平面投影”,通过拓印技术,将石碑上的文字复刻在纸张上,虽少了几分立体的沧桑,却让研习者得以近距离触摸古人的笔法;字帖则更灵活,既可以是帖的临摹范本,也能是碑帖的精选辑录,像一位贴心的向导,将书法艺术的精髓提炼、规整,送到每个书者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奇妙的是,当我们摊开碑帖、翻开字帖,所有的差异都在二维平面上悄然消融。无论是碑的雄浑粗犷,还是帖的细腻飘逸,最终都化作笔下的横竖撇捺。我们不再纠结于它们来自庙堂还是书房,只需屏息凝神,在黑白线条间捕捉笔势的起承转合。这一刻,碑、碑帖、字帖卸下身份的标签,携手化作书法路上的明灯,照亮每个追艺者的前行之路。</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1日</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