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5年8月,随着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知青队伍,我来到了吉林省蛟河县天岗公社尚仪大队第一生产队插队落户。刚来到生产队时正处于挂锄阶段,农活不是很忙,我们都感觉很轻松自在。不久,我们就经历了秋收、打场、送公粮和农田基本建设,转眼间就到了春耕。我们生产队是水旱田各一半,所以春耕很忙也很累。每年过完春节,春耕就开始了,我们先是往大田里送粪,然后就给水田育苗、刨茬子、种地、插秧……所有的农活对我们知青来讲都是人生的第一次,插秧也不例外。听社员们说插秧技术含量较高而且还很累,还没等干活呢,心里就有点紧张了,害怕到时候出洋相,更怕拖了生产队插秧的进度。但不管是紧张还是害怕,插秧的日子还是到来了,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跟着社员们来到水田边,准备大干一场。</p><p class="ql-block"> 早上太阳刚升起来,男社员在田坎上脱下鞋袜挽起裤腿,进到水田将秧苗连根拔起用清水淘去根部的泥浆,扎成茶杯粗细的小梱,待到秧苗全部拔出,再将水田耙耥成平整如镜,等着人们把秧苗插上。我们来到水田边,小心翼翼地踏进稻田,突然就被一股强磁力吸住一样动弹不得,除非用尽力气才能把脚拔出来,我费了好大的力气才走到了要插秧的那个地方。我先用左手拿一把秧苗,右手迅速地插着秧,在右手插秧的同时,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同时迅速地从一把秧苗当中分出一小撮,然后用右手接着插入秧田。插秧时,一边插一边往后退,紧接着是第二行、第三行。没多久,刚刚还是一汪水的田里,逐渐有了满眼的新绿。</p><p class="ql-block"> 插秧即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说是力气活一点也不假,一天天从日出到日落弯着腰泡在水里,把秧苗插到水田里,从田的这头到田的那头,机械地重复而不停地劳作,累的腰酸腿疼,腰都直不起来。到了中午,天空无遮无挡,太阳当空照,田里热气腾腾,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和着溅在脸上的泥浆,成了一个大花脸。还有就是插秧时必须要铆足劲,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在争先恐后的倒退队伍中,稍有松懈就会被关了笼子,别人进不来你出不去,洋相百出。把插秧说成是技术活一点也不夸张,生产队里有经验的社员,双手蜻蜓点水般地上下翻飞,有节奏地把秧苗插进泥土里,秧苗高矮均匀,间距匀衡,横看竖竖看都是一条直线整齐划一,像是接受检阅的仪仗队。</p><p class="ql-block"> 当西下的夕阳将一抹红暈洒向稻田,微风轻拂,每一株秧苗都在田里向人们点头、鞠躬,感谢人们把它们插入水田,然后茁壮成长,人们对它们有着些许的期盼,期盼着这一年风调雨顺,到了秋天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天插秧时,我还跟生产队长闹了个不愉快。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插秧,田的两头要各有一个人拉绳子,在绳子上每间隔一米左右就有一个红结,人们也是按这个间距拿工分。大概是队长怕我们知青初来乍到不适应,就给我们分了一米的距离,工分是每天十分,而社员们不是一米一就是一米二,最多的是一米五,就是说这样社员每天的工分最少的也是十一分。当时我啥都没想,就觉得这是队长领着社员欺负我们知青,立马踩着大绳让队长重新分配,不重来我就把大绳子踩在脚下不动,这样谁也干不了活,大約僵持了十来分钟吧,把队长给逼的没办法,只好重新分绳,我好像是分了一米一吧。到了收工的时候,一个女社员俏俏俏的跟我说,你胆子真大,我们每年插秧都是队长给多长的绳我们就插多少,从来没有人敢说什么。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回过头来看,当时我就是要强,不想挨欺负也不想让别人可怜。生产队长当时那么给我们分派,应该是怕我们跟不上进度,可我却没有领情。</p><p class="ql-block"> 插秧,虽然是五十年前的往事,但在生产队插秧时的情趣时时萦绕脑际。回首那段岁月,心中满是感慨,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历程,也是一段充满奋斗与希望的时光。那个年代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这是我们知识青年的特殊经历,更是我知青生活的记忆。现如今时代在发展,到了插秧季节,插秧机在水田里劳作,秋收时联合收割机在收获,让我们感叹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感叹党的“三农”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现代化农业的希望和未来……</p><p class="ql-block"> 虽然说当知青时我们吃了不少苦,现在回忆起来有辛酸,但那更是一种厉练。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我们和广大农民一起战天斗地,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每当餐桌上端起那碗雪白的米饭,我都会想起在农村插队的那段岁月,想起那些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身影,想起那片金黄的稻田,想起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稻香……那是乡村的味道,是岁月的馈赠,是生命的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