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国的布莱斯峡谷是一条非常著名的红光幻影的峰林峡谷,数十年来它一直令我心驰神往。终于如愿。 今年一个初夏的早晨,艳阳高照,我们旅美一行坐着豪华大巴,从科罗拉多大峡谷南峡启程,途经“被上帝之手抚摸过”的羚羊谷,然后打卡马蹄湾公园,便来到犹他州属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然而,天公不作美,当旅游大巴快抵达布莱斯峡谷之际,天空中渐渐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很快就下起了零星小雨,我们只好带伞下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隔远望去,一座由红砂石和石灰岩组成的“奇幻废墟”,赫然架构在犹他州西南部的劣地上。哇,我一下子被眼前突如其来的“红潮”势头给震撼住了。或许世界上再也没有其他地方能比布莱斯峡谷的侵蚀作用更为显著。许多密密麻麻的尖峰和岩柱,从幽暗的谷底拔地而起,散发出深浅不一、光怪陆离的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几乎与此同时,天公开恩,聚集在空中的乌云忽地散开,雨点也没了,旅友们顿时沸腾起来。地陪包导见状也格外开心,他说这峡谷从入口进去到谷底共有六层折叠弯道,考虑到年高体弱,建议大家下到第二层就可以了(由于观光时间限制,我仅仅下到了第四层,尽管每一层有每一层的视角和景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欣赏这些岩块、岩柱、峰林最好的时间是在拂晓或黄昏时分,因为晨曦初照和夕阳余晖更能反映峡谷的色彩缤纷。假如长时间驻足于此,那你势必会被那些岩石与色彩的神秘组合吸引住:暖黄与温馨的橙色从浓墨重彩的石墙上散射,而这些散射的光线则又照亮了苍白的尖塔,简直妙不可言、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地理位置上看,峡谷公园位于庞沙冈特高原边缘。西侧是森林茂盛的高原台地,海拔高逾2700米;东侧是被刻蚀的杂乱式小断层,高度直降600余米进入帕瑞亚峡谷。许多季节性河流侵蚀着高原,形成了马蹄形的碗状地貌,比如前面打卡过的马蹄湾。整个峡谷,幽灵似的石塔或天然怪异岩石、荒野,每天每日无不吸引着无数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摄影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峡谷的名称,源于埃比尼泽·布莱斯(Ebenezer Bryce)。他生于苏格兰,后移居美国,成为摩门教的一个信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布莱斯是进入峡谷的第一个欧洲人。</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他携亲带眷来到帕里亚河畔建立家园时,发现要穿越这条峡谷非常困难,不仅岩径崎岖不平、一个个深谷犹若一座座迷宫,而且其岩石所散发的热气及反射的强光令他们举步维艰。这里是犹他州海拔最高的地方,空气稀薄,他们很快就耗尽体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布莱斯曾将这个地区描绘为“a hell of a place to lose a cow”(一个令人心生恐惧的地狱之地),也就是“鬼域”,难怪后人对这里同样有“劣地”和“难以穿越之地”的说法。1880年他试图用塞维尔河水灌溉谷地,结果失败了,只好卖掉了他所有的家产,终于使这项水利工程在十二年后获得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后近半个世纪,也就是1924年,包括附近地带,布莱斯峡谷才成为“美国国家保护区”,1928年被确立为“美国国家公园”。</p><p class="ql-block"> 其实,布莱斯峡谷并非真正的峡谷,而是一系列天然洼地,有的地方深达150米。岩石以红褐色为基调,再分成不同层次的色彩。那些锈红、橙红、柠檬黄和近白色,都是由岩石层中的不同矿物混合物侵蚀而成的,其中大部分为氧化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是下午两点光景吧,我独自来到了布莱斯峡谷景区中心。</p><p class="ql-block"> 最大且最显著的当属布莱斯“天然剧场”,据说这里的面积有十五平方公里。远处沟壑万千的峡谷这时正处于太阳直射下,红色的土壤在强烈的阳光下呈现一片橘红色。这就是美国西部最绚丽的景观——布莱斯峡谷典型的地貌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感到有种超越岩石的时空感。派尤特族印第安人曾在此住过数百年。一些派尤特人赋予了这种时空感的传奇色彩,认为曾有一种动物将自己幻化成人,十分邪恶,所以幽灵狼将它们都变成形态各异的岩石。然而,这些被咒语镇住的动物依旧聚集在一起,面貌如同它们先前一样,看上去就“像人一般站立在峡谷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赞同派尤特人如此对这片岩石的形容。当第一眼看到这片排列整齐、色彩绚丽的尖柱时,我也被惊讶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咦,究竟是谁把咱们中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云南石林的阿斯玛美女搬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876年,一位名叫贝利的美国勘测员曾抵达这里,当他第一次看到这片壮观而神秘的自然雕塑时,便由衷地赞叹:它们是世界上“最奇特、最壮观的景色”,并说“数以千计的岩石色彩斑斓,大小不一,有的像哨兵,有的像牧师,有的像和尚,有的像侍从,也有的像大教堂及来教堂参加祈祷的人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着峡谷的逐步开发,后人又赋予它们许许多多现代的名称,比如“雷神之锤”、“多窗之壁”、“帽子店”、“蘑菇云”、“核反应堆”、“火箭发射塔”、“战列舰”等等。如今,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包括布莱斯峡谷以及部分庞索格特高原,面积达145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森塞特角俯瞰着壮丽的布莱斯洼地,这是峡谷边缘的最佳观景点。在这里,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赏峡谷全景。 沿着山间小路走下沟壑,许多岩石落到游径上,让徒步者能够近距离感受有凹槽的石壁和刻蚀作用下的高峰。布莱斯峡谷的冲沟一片静谧,不断变化的光线使岩石色彩层出不穷,光影的对比更能烘托出岩石的奇异造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据说,冬季白雪堆积在石间角落,雪影斑驳,别具神韵。而在一些阴暗的地方,积雪则要到来年春天才能融化掉。总之流水不断地塑造这片荒凉、奇谲的风景,如今塑造过程仍在继续。<span style="font-size:18px;">(雪景,系资料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从地质上说,布莱斯峡谷是由白垩纪后期至新生代初期出现的沉积运动所造成的,况且这种沉积运动在峡谷公园内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程度的沉积。你看,峡谷里的岩石有许多横向沟槽,每条沟槽都标志着构筑岩石的沉积物各层之间的界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约是六千万年前吧,布莱斯峡谷还处于湖泊底部,当年这个湖泊足以覆盖犹他州大部分面积。一层层泥沙和贝壳沉积在湖底,每一层都因冲来的物质和水中的生物而有所不同,那些小颗粒逐渐被化学胶结物粘合起来,形成层层强度迥异的石灰岩和砂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一千万年前,一个厚达600米的岩石层就形成了。此后,地壳运动将湖底抬升高出水面,造就了庞索格特高原。这是一系列称为“大楼梯”的高原之一,“大楼梯”向南倾斜,直至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边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也许平克峭壁是布莱斯峡谷最著名的地方。这里含有一批杂乱无章的山峰、水道、沟壑,以及奇形怪状的石柱。在日光的映射下,峡谷中壮观的峰林显出令人惊奇的色彩斑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布莱斯峡谷两边毗邻锡安峡谷、拱门和卡皮特尔砂岩国家公园。历史上洪水同样肆虐般地冲击着这里的沉积岩。水从石灰岩较软的部分穿击而过,把谷地侵蚀成一个复杂的沟壑系统,产生了许多冲沟、石拱和隧洞,并将峡谷冲蚀得更深。(图为锡安国家公园内的大教堂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拱门国家公园中的大拱门,资料)</p> <p class="ql-block"> 天色向晚,结束了大约一个半钟头的行程我匆匆地沿着高坡从原路返回。走出峡谷,蓦回首我仍然依依不舍,含情脉脉,凭栏眺望,那一排排尖峰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更显得奇谲、绚丽。难怪有摄影大师下到谷底再也不愿意上来,因为他仰头一望,那夕阳中的顶部峰石简直美呆了,于是大师便脱口而出(成了经典语言):</p><p class="ql-block">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2日写于西子湖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