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

烟煜

<p class="ql-block">雨天听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片树叶晃晃悠悠随风而下,雨滴落上面,发出沙沙的声音。今天这个天气,冷得我想生火了,很适合窝着啥也不干,只管喝茶,听曲。</p><p class="ql-block"> 雨打芭蕉也好,雨穿竹林也好,放空自己,听琴。听琴,怎么听?听什么?或许从钟子期那里可以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 说到钟子期,必然提到“知音”。什么叫知音?什么又叫音?音在这里特指古琴音乐,知音就是钟子期听懂了这首曲子,潜台词是古琴曲很难听懂,他懂了,他在俞伯牙的琴声听到了高山的巍峨,流水的洋洋等意象。于是俞伯牙欣喜若狂,把钟子期当作知音。</p><p class="ql-block"> 这里简要说一下俞伯牙弹的曲子,我们统一的认知就是从钟子期的只言片语中,断定俞伯牙当时弹的曲子是《高山流水》,据传《高山》《流水》本是同一曲,后面才分开成两曲。无论流传下来的曲子是一首还是两首,我肯定的说,我们现在弹的《高山》《流水》一定不是当初俞伯牙所弹的曲子,因为现代人弹的曲子的内容实在太明显了,如此浅显的音乐形象,难道还需要等着一个钟子期来听才把“知音”闻名于世吗?春秋时代是什么时代,思想及其耀眼的时代,怎么可能只有钟子期才听得懂曲子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况且,说不定是俞伯牙自己随意弹的曲子,或者其他的曲子也不一定,比如类似《渔樵问答》,里面就有这些内容,把《渔樵问答》改成《高山流水》我看没什么不妥。继续探讨为啥钟子期仅仅听懂了琴曲,俞伯牙就认他做了知音。古人常说,琴者,心也。什么是心?心就是一个人最深处不可明说的最真挚一种情感一种情绪一种思想等等的寄居处。一个人若长久与琴相对,琴与心就会相融,那些不可与人言的心事或者对天地人的认知就能通过琴声传递出来,于是,便有了听琴如听人,亦如见字如见人。人是傲慢的,琴声一定是傲慢的,人是油滑的,琴一定是油滑的,人是有涵养的,琴声也一定是涵养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钟子期听到俞伯牙的琴声,是听懂了他的琴曲本身的意境了吗?不是,是他懂得了俞伯牙的心,而俞伯牙也明白了钟子期的涵养,邃彼此引以为知己。以心相见,不以物移。因为彼此懂得,才会有后来钟子期的仙逝,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段经久不衰的佳话。当然后面的故事是否有添油加醋,不得而知,至少我们也喜闻乐见这样的事情发生。也让我们知道,几千年前,钟子期和俞伯牙通过琴声,让两个孤寂的心得到了慰籍和认可。</p><p class="ql-block"> 我们听琴,听的是什么,是一个人的心。琴者,心也。</p><p class="ql-block">烟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感谢关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