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教坛四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云龙</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质的变化,从“义务教育减负”到“高中双休”,从“中考改革”到“新高考”落地,可以说是一场革命,轰轰烈烈,扑面而来。特别指出的是《2025年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出台,对于教育、教师、学生、家长有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关于这些变化,作为教师,如果您还无动于衷,不解其意,只顾着埋头教学,却忘记了抬头看方向,我觉得是不合适的,或者说是不称职的,可能会穿新鞋走老路。那么,教师如何能够快速适应高中教学和管理,提升专业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等问题呢?</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就教师成长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点粗浅看法。</p> <p class="ql-block"><b>首先,了解学生的原生家庭和成长背景</b></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人与人的关系,世界上最难的就是人与人打交道,因为人心隔肚皮,每个人都有防备意识,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可以跟同学无话不谈,但不一定跟老师敞开心扉。他们遇事可能独自面对,但不一定找老师寻求帮助。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原生家庭,有什么样的家庭成员,在成长中都经历了那些特别故事。这一点对于新入职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教育和管理、落实因材施教方面,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我读历史,觉得有时候学生和老师就像李世民和魏征一样,学生善于倾听老师正确意见,知道良言苦口,对老师敬畏和尊重,乐于接受直言而不怒,有错必改。老师呢?一心赤诚,毫不利己,敢讲真话,这样,学生即使生气或者有怨恨仍会认真学习和做事。因为了解,彼此有了信任,沟通就会更加畅通。我想只有了解最“真实”的学生,表扬和批评才会更加有针对性,教育才更加独立、个性化,才能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要知道,教师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大家都明白,针对不同学生,教育方法也一定不同。如果不了解学生,教育就会“简单粗暴”,很容易趋向雷同,流于形式,变得无效。有句话说的好,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们塑造的是一个个有灵魂的人,老师必须做到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成长和心理状态,否则就可能误人子弟。李世民知才善任,有仁爱之心,魏征忠君爱国,一心为公,君臣关系融洽平衡,千百年来,他们的传奇故事更是传为了佳话。</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我们没有教育好学生,对学生不满意,还是因为老师还没有完全走进学生心里,不了解学生,或者暂时还没有找到适合教育他的方法,而并非是没有方法。办法总比困难多,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岁月静好,所以我们要静等花开!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有一颗不放弃的信念。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传达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用在教育上特别适合,我不赞成教师强迫学生必须考多少分,或者考上什么样的好大学,而是希望教师给学生划一个底线,一个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最低文化课成绩,让他力所能及,看到希望,这样教师或者班主任跟孩子的矛盾就会减少很多,关系就会比较融洽。郭德纲说:“孩子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文化”。既然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为什么一定要有优秀的文化课成绩呢?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学生的各种天赋和闪光点,及时给与引导,也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寻找,有时候教育就是同学生共情,或者是一种“同频共振”。要知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艺术家、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商界大佬、政界精英跟文化巨人和科学家一样都会受人尊敬,不都是很好的成功吗?即便普普通通,只要成人了,肯劳动,也是教育的成功啊!</p> <p class="ql-block"><b> 其次,尽快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b></p><p class="ql-block"> 大到国家之间的贸易有国际规则,小到玩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教育有规律,当然也要遵守“游戏规则”,尤其是课堂规则。新入职的老师,或者刚接班的班主任,能否有一个高效课堂和有序班级,这就需要制定规则。规则要适合班情,“乱世用重典,盛世讲礼法”。老师可以同学生一起制定规则,还要恩威并用,唤醒每个人的敬畏之心。规则也可以有刚性和柔性的,在执行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变通。当年刘邦占咸阳约法三章而有汉室,西楚霸王火烧阿房宫却终取灭亡。三国时曹操讨逆,规定三军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当斩,即使自己违令也割发代首,军法严明。还有红军初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如今的中央八项规定,共产党敢于刀尖向内,领导带头,所以作风严明,必打胜仗。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执行规则就是培养学生的敬畏心。我认为没有规则意识的老师算不上好老师,而没有敬畏心的学生也不是好学生。</p><p class="ql-block"> 规则建立以后就要执行,尤其是学期开头,更应该雷厉风行。万事开头难,难的是教师有没有杀伐果断的决心,兑现承诺的魄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你有卫生制度,就是不检查,时间久了,卫生就会搞不好。你有作息要求,就是不监督,时间久了,迟到就会泛滥。规则是冰冷的,但有时候执行起来也要有“温度”。二战时日本投降后,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先后被“关押”在苏联和中国达15年之久,如果按所犯罪行我想枪毙他都不够,但是党和人民还是选择了原谅,让他改造,重新做人,直到融入人民之中,这就是温度。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p><p class="ql-block"> 规则的威力在于除了持之以恒,还要人人平等。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态度和尺度。规则不在多,在于合理具体,简便易操作就行。即便暂时不合理也要执行,以后可以修订,谁要不遵守就要处理谁,“敢于亮剑”。”杀鸡儆猴”是必须的,当年明朝初定,朱元璋不知杀了多少“骄兵悍将”,否则怎么会有后来的大明王朝。当然“杀鸡杀屁股,一人一杀法”,这就考验教师的水平了。有些规则是“核武器”,是悬在人人头上的一把利剑,电影中钱学森讲:“没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这些规则也不是用来执行的,它是底线,绝不允许任何人触碰和突破,包括老师和学生,更不能践踏。有时候造而不用,就像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很好吗?</p> <p class="ql-block"><b> 第三,涵养师德,严谨治学</b></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那么多帅哥靓妹疯狂的去“追星”、模仿,有时候明星的话语和行为往往能成为这些“追星族”的处事标准。当然明星都是有才艺的。声名狼藉者会制造催生大量流量伪娘,他们低俗搞怪却不懂得奋斗,有碍观瞻;而德艺双馨者会引领培养一批忠实粉丝,他们有节有度常乐于付出,让人敬仰。老戏骨和小鲜肉,观众眼里有一杆秤,演技高下立判,天壤之别。我很推崇这个观点,就是作为教师,能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也就喜欢上了你教的这门课。教师怎么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那个最亮的仔呢?我的回答是——人格魅力。不错,教师谈吐稳健,满身才气,比如写字好、打球好、唱歌好、跳舞好等等,怎么会不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成绩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说“美女爱野兽,老鼠爱大米”各取所需,但是师生关系非同一般,教师必须讲师德,正如医生要有医德一样。好老师就是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教师阳光、充满正能量,热心、活泼,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影响和培养出来爱勤奋、知敬畏、有担当、懂感恩的学生。精通“六艺”的万世师表孔子、“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的全才苏轼等,他们不仅专业精深,多才多艺,而且品行端正,为人师表。 青年时期就能讲出“孩儿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都是当过“先生”的。</p><p class="ql-block"> 有才者能教人,有德者可育人。教师就是要有一点儿“先生之风”,“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真正的大家一定治学严谨,谈吐儒雅,靠扎实学识赢得学生尊重,凭人格魅力滋润学生心灵,不怒而威,顶天立地。北大校长蔡元培,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新文化运动领路人胡适,儒雅之河,静水流深。复旦创始人马相伯病重时说:“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死后他的弟子于右任敬挽“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南开创始人张伯苓,一户南开,教育救国。清华校长梅贻琦,一生风骨,默得儒雅,等等等等。实践证明,日久见人心,最终能打动学生的还是教师的品行和教学。“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它是长久的、稳定的,是教师之魂,是教师的立身之本!</p><p class="ql-block"> 相反,不把心思放在认真备课、教研,甚至钻研,那就偏离了教学主题。教师同学生之间不能有利益纠纷。古往今来,凡被利益熏心者,多半会成为金钱的奴隶,成为毫无原则的“软骨头”。面对学生和家长,也会变得“逢迎谄媚”,只会说些拜年的话。还有的教师同一些学生一样,也跟着躺平、摆烂、不求上进。韩愈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教育就是这么纯粹,有些教师把这些已经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青年教师容易跟学生打成一片,但是有些通过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换取学生学他教的课,通过给学生买吃的订外卖博得学生上课认真听话,等等,以为通过这些伎俩可以赢得学生好评。其实不然,这种靠“献媚”获得的学生信任是没有根基的,如同浮萍,无依无靠。因为这不能让学生由衷的发自肺腑的对老师产生佩服和敬畏,时间一久,学生会嗤之以鼻,师生的信任感就会崩塌。这种信任也可能转化为利用关系,到最后学生还是不服你,不听你的话,甚至被教坏,用你时听你的,不用你时靠边站。所以教师必须有点儿傲骨,君子之交淡如水。</p> <p class="ql-block"><b> 第四,把读书和学习培养成一种热爱</b></p><p class="ql-block"> 课程改革离不开学习。从知识更新速度上讲,大学里学的那点东西可能一毕业就不够用了。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膨胀的社会,各种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快速涌现。比如我刚毕业时试卷是手推油印的,来到永威后用的是更先进的速印机。上课从粉笔黑板到用幻灯片再到电子白板,再到去年我校引进的智能Ai平板教学,如今又加增了几个远程同步云教学设备,可以说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越来越高效。过去是传统的线下教学,但疫情期间不得不使用钉钉网课,还经常开腾讯会议,如今DeepSeek横空问世,文本生成和视频生成火爆全网,等等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不停的学习这些教学工具,为我所用,否则就会变得“老土”,寸步难行,就不合格,会被淘汰。要知道我们早就过了“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根粉笔写春秋”的年代。远的不讲,如今,随着《2025年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出台,大教育环境的变化,新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相关教师培训接连不断,可以说上到校长,下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和思想洗礼,变则通,通则顺。很难想象,不学习如何把脉方针政策,不学习怎么理解课改精神,不学习老师就会成为无头苍蝇,只会努力的原地打转,谈何建树。</p><p class="ql-block"> 师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习。时代在变,教育问题备受关注,比如手机问题,谈恋爱问题,等等越来越突显。遇到校园霸凌,教师应该怎么办?碰到心理问题学生,教师又该如何处理?除了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之外,作为教师也必须正视和面对,必须学习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和教学事故,否则,就可能贻害学生,误人子弟,甚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所以,心理培训得跟得上,而且迫在眉睫,教师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这些都在考验着老师。老教师要向新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新教师要向老教师学习过硬的工作作风。好的教师,真心实意教学是专业,解决问题素养也是必备技能。</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读书能改变命运。北师大教授郭继承老师讲,他每次外出讲学坐高铁或者乘飞机间隙都会看书,而不是玩手机,还说见高人绝不能失之交臂。北大博士后陈少文坚持每天读书150页,从未间断,他说:“我的演讲是不用做准备的,因为我准备了一生。”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写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求动机,只要爱读,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功夫是不会负了苦心人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当然,教师读书不管是专业的还是经典的都好,最好搭配着读。我清晰的记得高中毕业前班主任讲,老师最后一个愿望是希望大家在大学期间读够100本书,可惜的是当时我并没有理解他的叮咛是何等重要。“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我知道我的老师是天天读书的,后来他也考了研,到了更高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网红校长唐江澎讲:“好的教育应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讲到很好,但教师如何才能具备培养符合这个标准的学生呢?我觉得答案都在书中。读书能让人快乐,忘却烦恼,读书能使人进步,健康生活。多读多受益,早读早受益。总之,活到老读到老,活到老学到老。曾国藩潜心耕读,终成一代名臣;毛泽东嗜读善用,缔造开国领袖。作为教师,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不断的汲取知识和营养,这“一潭水”才不会成为死水,不会蒸发干,而且岁月沉香,后味无穷。习主席说“教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是啊!读先贤经典能涵养品德,读百科全书能增智益才,读艺术类书籍能让人举止儒雅,读革命类书籍能教人爱憎分明,读史明智,读哲明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