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湖北省钟祥市纯德山体中有一座形制完整的帝陵——明显陵,它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后追封明睿宗)、生母章圣皇太后(慈孝献皇后)的陵寝。是国内中南地区仅有的、明代帝陵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单体陵寝。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看明显陵就不得不提嘉靖皇帝<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厚熜的继位过程。</span>朱厚熜生于1507年,为兴献王朱祐杬独子,幼年受儒家教育,通晓治国之道。1521年因其堂兄正德帝无子,以“兄终弟及”继位,年仅15岁。登基后因生父尊号问题与朝臣爆发“大礼议”之争,最终以皇权压制文官集团,确立生父为“皇考”。因此明显陵虽冠以“帝陵”之名,其主人朱祐杬却从来未曾坐上过龙椅,之所以得名帝陵,皆因有一个非常不简单的儿子——嘉靖皇帝朱厚熜。为彰显孝道与荣耀,嘉靖帝曾不惜巨资,组织能工巧匠为其父母营造规模宏大的帝陵寝——明显陵,以示缅怀与尊崇。</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皇帝画像(图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b>明显陵,</b>占地面积达到183.13公顷,原为皇家禁地。帝陵依次建有外明塘、下马碑、新红门、神道、旧红门、圣德碑亭、望柱、石像生、棂星门、御河、内明塘、祾恩殿、方城明楼、新旧宝城(坟冢)等建筑。整个帝陵一共汇聚了30多处气势恢宏的建筑,从上至下依山傍水,巧妙运用中轴线布局,深刻体现了“前朱雀展翅,后玄武拱卫”的传统风水智慧,展现了皇家的尊贵与哀思。</p> <p class="ql-block">墓主人兴献王朱祐杬画像(图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b>外明塘</b>,走进景区,首先看到的是外明塘,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2009年修缮复原。明塘取“明堂”谐音,为聚“气”之所,是风水格局中“生气”的关键部位。而明显陵设置内、外两处明塘,外明塘正好处于陵区的前端、新红门右侧位,是风水术中明堂的方位,对纯德山地气有界护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下马碑,</b>在新红门外,左右各立一块下马碑,这是昔日皇家设立的谕令碑,是一种展示封建等级礼仪的标志,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以示对皇权的恭敬。封建社会皇帝陵园是神圣的禁地,寻常百姓不得入内,皇廷命官奉命谒陵,也必须在此下马,步行而入。</p> <p class="ql-block"><b>新红门,</b>是显陵的第一道门,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位于显陵的入口处,偏离中轴线,犹如神道游龙之尾。</p> <p class="ql-block"><b>神道,</b>形如一条摆尾游龙,青石板似龙脊,平铺的河卵石似龙鳞,宝城(坟冢)为龙头,新红门处为龙尾,整个帝陵形如巨龙盘踞,彰显出帝王的霸气。</p> <p class="ql-block"><b>旧红门,</b>是显陵的第二道门,始建于明嘉靖四年,是中轴线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b>九曲御河,</b>全长有2000米,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为景区主要排水系统,设计的非常巧妙,弯曲的河流以神道为中轴,左右贯穿五座石拱桥至外明塘,将陵区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使景观与建筑巧妙的融合,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然要素山、水、树木的空间限定作用。九曲御河的建造无疑也是出自风水“通脉护气”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b>圣德碑亭,</b>走过九曲御河第一桥,远远就可望见睿功圣德碑亭,它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亦称御碑楼,是供奉“御制<span style="font-size:18px;">睿功圣德碑”专用建筑,碑文为嘉靖帝亲自撰写,记载着其父一生的文治武功,德行操守等用以昭示后人。</span></p> <p class="ql-block">碑楼内墙和地面保留了许多被损毁的残体</p> <p class="ql-block">碑楼门券石多以汉白玉刻龙纹贴面为主,</p> <p class="ql-block">站在碑楼回望旧红门,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b>石像生,</b>是帝王陵墓前礼仪建筑和皇权仪卫的缩影,具有守护、辟邪、吉祥和象征的功能。明显陵共有石像生12对,均有整块巨石雕成,为国内少见的石雕群。</p> <p class="ql-block">望柱</p> <p class="ql-block">石骆驼</p> <p class="ql-block">石象</p> <p class="ql-block">石麒麟</p> <p class="ql-block">武将</p> <p class="ql-block">文臣</p> <p class="ql-block"><b>棂星门,</b>亦称龙凤门,由三门六柱四壁组成,每根珠子的顶端都蹲踞着一只朝天犼,左右装饰云板,额枋上有火焰宝珠,故俗称“火焰牌坊”。古人曾说过“圣殿之有灵星门,盖尊圣门如天门也”。因此在陵寝中棂星门就是天门,它寓意帝王的灵魂过了此门便上天堂,因为皇帝是真龙天子,是上天的儿子,死后灵魂必须回到天上去。当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通往上天的神道</p> <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风雨,刻满沧桑的御河桥</p> <p class="ql-block"><b>内明塘,</b>建于嘉靖六年(1527年),直径33米,呈正圆形。明显陵修建内明塘,其一,有调节地下玄宫水位的作用;其二,明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内明塘具有消防作用;其三,内明塘为正圆形且位于祾恩门前广场正中,还具有龙珠的寓意,如果说龙形神道是一条旱龙,那么九曲御河就是一条水龙,两条龙交汇于此,便构成了双龙戏珠格局。</p> <p class="ql-block"><b>琉璃影壁,</b>祾恩门前设置有“八字”形的琉璃影壁,为明代各帝陵所无。正面为琼花图案,“琼花”是由牡丹花而引形,以叶为主,枝缠绕花点缀,因此由“穷花富叶”而引申为“琼花富业”,寓意草木旺盛,国家繁荣,背面为双龙图案,有藏龙卧虎之意。此影壁不仅有装饰作用,而且增添大门的气势,将祾恩门衬托得更加华丽壮观。</p> <p class="ql-block">在琉璃影壁的正面背面的墙体上,随处可见精美的残砖。</p> <p class="ql-block"><b>祾恩殿,</b>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取“祭而受福”和“罔极之恩”之意,嘉靖皇帝命名为“祾恩殿”,是供养神牌和举行祭祀的场所。明嘉靖七年(1528年),殿内立加上尊谥文碑一通。祾恩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须弥座台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梁、枋、柱、檀、鎏金斗拱均为金丝楠木雕凿而成。殿宇四周,设有宽2米的回廊及汉白玉石雕栏板和望柱,外设全浮雕散水龙头60具,四隅及前出月台两侧共有螭首6具。地面建筑及木结构均毁于明末战火。</p> <p class="ql-block">祾恩殿步道</p> <p class="ql-block">祾恩殿龙道</p> <p class="ql-block">坚如磐石的台基设计</p> <p class="ql-block">散水龙头</p> <p class="ql-block">一米见方的石柱础</p> <p class="ql-block">站在方城上看到的祾恩殿两边侧殿遗址的全貌,以及整个陵区全貌,真的可用大气磅礴来形容。</p> <p class="ql-block">龙纹纹饰石雕</p> <p class="ql-block"><b>方城明楼,</b>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重檐正中悬挂“显陵”牌匾。明楼是陵区供奉“圣号碑”的标志性建筑,圣号碑碑身楷书“恭睿献皇帝之陵”,为嘉靖皇帝亲笔所书。明楼木制建筑毁于明末战火,1990年明楼经维修恢复历史原貌,</p> <p class="ql-block">方城明楼门前一左一右两座高大的石制朝天吼,威武霸气。</p><p class="ql-block">百度了朝天吼的寓意,一是被视为沟通天地的神兽,隐喻皇权承天意而治民。二是象征镇守陵寝、驱邪纳吉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砖基处的石刻花纹</p> <p class="ql-block">海浪纹石刻</p> <p class="ql-block"><b>宝城,</b>穿过方城明楼就是显陵的一陵两冢(宝城),宝城修有环形通道,之间有瑶台连接,人们可以沿通道参观这个及其罕见的一陵两冢的帝王陵。(图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明显陵,内外明塘、新旧红门、一陵两冢、九曲御河、神道石像生、棂星门祾恩殿、碑楼方城,龙纹牡丹,处处彰显着帝王陵墓的最高规格。它的木制建筑虽毁于明末战火,但又得益于它地处钟祥这个县级市,而保留下了大部分建筑的砖石结构。1990年开始修复,2008年为4A景区,2024年升为5A景区,并获得世界文化遗产。有机会路过钟祥市的可去看看这座不曾做过皇帝的帝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 片:岭子</p><p class="ql-block">文字整理:岭子(部分史料源于文物介绍)</p><p class="ql-block">音 乐:繁华尽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