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谈欠债还钱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倘若不还,债业不消,到时加倍偿还。这是最基本的因果法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因果法则是:我们不但要还清所有的债务,还要布施你不欠的哪些你不认识的生活困苦的人。所谓“布施”,就是广泛的施予别人的财或力。因此,当我们在菜场或路边上,看到某些失明的或身体有残障的人,在卖艺或乞讨时,万万不要绕过而视而不见他们,而要尽己所能捐献给他几百元,以解他今日生存的燃眉之急,因为有了这一点的钱,他今天就有可能不被饿死或冻死在某个桥洞下。而我们给了他的几个钱后,它一点也影响不到我的正常生活。这一方面既培养了我们的心胸和气量,另一方面又增添了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福德——这是短视之人所看不到的。这种布施是一种和乐与共的智慧的表现,也即是圣教所说的“布施般若波罗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于家乡或亲朋中遇有急病和困难的人,这是我们认识的,那更要慷慨解囊,尽力支持一点。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做,这将可能帮助他渡一劫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一旦布施后,就不要放在心上,更不可有后悔之心,这就叫做“放下”和“不执著”。否则,功德全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现代人的我们,在一生中,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有多少这样的布施?如果没有,或者很少,这就无怪乎他自己的生活是在多么的苟苟营求之下而艰难困苦的原因所在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谈婚论嫁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回家度夏纳凉,把我书房里的藏书,边搬出晒伏,边随手翻书,随意浏览到其中的《桃花扇》、《牡丹亭》和《西厢记》等古戏曲本时,有感之下,随后,就以哲学体裁的形式,写了一篇关于婚恋内容的短文,当中,我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爱恋是一个古今常说常新的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写此文的目的是想:否认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中的不存在真正爱情的观点。因为,他们两个是哲学家,所以,我亦试图以哲思的浓缩性体裁来阐述我的关于男女双观的婚恋观。这两个相差近两千年的哲学家,他们都认为:男女双方的相处,要有爱情就不要结婚,要结婚就不存在爱情。直至那时之前,我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所以,我就列出了中国许多真正爱情的例子,如沈复和芸娘的真人真事,及梁山伯与祝英台、杜丽娘和柳梦梅、崔莺莺和张君瑞的文学托兴,来否定他们的观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现在广观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再加之仁兄晚餐时,发给我的哪个相亲的视频后,又促使我联想到我之前的看法是不正确的,而真的是如这些先哲们预言的那样,爱情在婚恋中的失稳性。这说明,我们这些平凡人,是不可以随意怀疑这些先哲们的观点的,更是不可以贸然否定他们的思想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弗洛伊德和柏拉图皆认为,人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级的动物,人是有感性的,也是有理性的。但人这个动物还是脱离不了其他所有动物的劣根性的,即性情的反复无常。所以,饮食男女的情爱不是永恒的,而不是永恒的爱情,就不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要有爱情并得以永远,那就不能结婚;要结婚就不要奢望真正的爱情。也就是说,爱情是爱情,婚姻是婚姻,婚姻与爱情是两回事。这就是我们哲学上常说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的主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我对这个观点的怀疑,并否定的理由是:我们丢开中国文学中描写孟姜女与范喜良,以及上说的戏曲中的例子不谈,但清人沈复和芸娘苦难生活中的爱情至始至终,这就是个真实的例子。人类历史上,古今中外,肯定还有我们所不知道的各阶层人士的真正爱情的实例。不然的话,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情动自身的恋歌,就不会载入史册。真正的爱情,发生在先民们身上的总会是有的,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从现时代的情况看,婚姻是普遍的,否则人类会绝种。但真正的爱情,真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好像我前两天之前,论到书法基础的时候说过,“越早先的东西,越有稳定性和垫基性,但人们对它的探求却难以获得”,对这句话的意思,同样适合于爱情的道理,即,《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或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等等真正爱情的实情,早已是几千年以前的事情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往后,直到现在,这种纯情的男女恋爱,则是越来越稀有的了。因为,我们的男女,越来越现实了,越来越被物化了。故此,要想回过头来再去追寻那美好的古老的爱情,就有如我们一般的人,回过头来,去获得夏商周金鼎铭文或甲骨文字的深潜义涵,是难上加难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现代人对待婚姻的浅薄。当男女初次见面时,不论有否情爱的基础,而是直接奔向婚姻。这就有如,路上出现两个不同雌雄的猫或狗,不需情感和气味的相投,而是直接交配一样的直白。这真是毫无羞耻的行为——直接要彩礼,要车房,有颜值,就可奔向结婚的殿堂了!这是多么的叫人望而生畏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说,现在的婚姻是经不起推敲的,现在的爱情也是经不起考验的,因为现在的婚姻之前是没有什么以爱情为基础而言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缔结婚姻是要以有一定的物质为基础的。但在有庞大物质堆砌下的那些个大款名星,和巨贾豪贵们的公子哥们,你就能保证在与他婚配之后,就不去再找小二小三的鲜肉了?很明显,单论物质基础而不究察爱情的基础,是不可能保证婚姻这个城堡的。由此,这也难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与夏洛娃这对男女,终身只交流爱情,但一直不结婚的缘故;这也难怪,现在大龄男女们,在面对婚姻时的难堪和却步之故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对待爱情和婚姻的见解,通过现在的观照后,我应当作自我反省,还是不能否定柏拉图和弗洛伊德这些先哲们的预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谈一技多能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我见多了,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不是我们只看到某人有某一专业的,而他的其他门类就是不行的。只是我们没有看到他们其他专业的示现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0年前,我在冈中乡上高中时,由于当时学校的师资缺乏,张校长就把一个每天在桥头上替学生在钢笔上刻一个名字而可得到2分钱的被打倒下放农村多年的原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一个落魄的新闻知识分子,请到我们学校做临时数学代课老师(我与项老弟的哥哥项福堂也受其授课,但不知比我们小几岁的项老弟,后来是不是有机会听过这位代课老师的课),很显然,他是一个文科生,但是给我们讲数学和物理的。我记得,他给我们讲的那个几何,是那样的直观、易解、生动,其精彩纷呈,是我们之前都没有见过的少有的老师。而他讲课时是没有什么备课笔记的,他只是在他抽烟后的香烟纸花的背面上,准备了一两道讲题而已。但是,讲课时,他也是不看讲题的,他只是在黑板上把图形作好和字母标好后,就在我班级坐位的两行通道之间,一边来回的走动、一边流利的口讲和手形演示,其场景是那样的活泼生动,而他那个翩翩风度又是那样的潇洒自然。绝无一丝的生涩卡壳的痕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他还兼上我们的物理课。又在语文老师调节不过来的时候,又代我们的语文课。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在路上遇到他,就请教他:“金老师,有一个作文题目,实在不好写。请你教教我们吧!”他说:“什么题目,说给我听听”。当时,我们就说出了那个作文题目的命名。但见他一点也没有考虑的间隙,就立即扬头从他的嘴里陈述了全篇作文的语言文字;陈述完备后,才对我们几个讲了,对这样的命题作文,应如何从什么角度去思考、去论题。然后,对这同一个命题作文,又扬头脱口说出了另一篇完整的语言文字的作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当年被打下去下放改造的被埋没的知识分子的才气。而当他不会体力劳动,只凭自己一把刻刀为我们学生在钢笔上刻名字讨生活的时候,无论是底层的百姓,还是有哪些有头有脸有正规工作的人们,都在耻笑他的落魄。而他们那里知道,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生活过得是一团糟的新闻记者,原来胸中所藏的精神世界,又是那些无知之人怎能得知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听说,金慎修老师因落实政策,回到上海老家了…!再后来,又听说,这位金老师原来是出生在上海少数几家有名的名闻望族之后…!也不知确有其事否?但我肯定,他的才气是确实确定而不容置疑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谈汉字笔误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笔误”的问题,这使我想起了,在关于中国汉字同音字的应用中,出现的难堪问题,这是我们一辈子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在所难免的事情!在这里,我想作一点讨论,供仁兄玩味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中国的汉字,说起来很多。我记得,我们小时候用的《新华字典》约八千字左右,我有储藏的60年代出版的《辞海》上中下三册,约三万字左右,我看过叔父的《康熙大字典》近五万字之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一般人能够熟悉和运用的字,也大约在三到五千字之间。这,看似较多,但我们通过口舌喉能够真正发音的,也仅有三百多个音韵,再乘以“阴阳上去”四声后,我们的发音也不过千余个声调。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词音声却是那样的丰富多彩,这怎么成为可能呢?由此,怎么办?我们的古人很聪明,于是就创造了“字异音同,音同义异,字同义异,义同字异”的各种表物指人的字形,当中经过了从“具象”到“抽象”,即从“象形”文字到“会意”文字的演变和转化过程。这在西方以拼音符号而作为字母的文字,中国的汉字表义是独一无二的,这在书法上来讲也是同步独有的。因为,中国的方块字单音节的缘故,所以每个字的大小几乎是一样的;而西方的拼音文字是多音节的,所以它由多少不等的字母组成的有意义单词,其单词左右长度和上下高低是不等形的,这也是西方文字不能如中国文字成为书法艺术的根本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文字的每一单个的字,几乎都可表达某一意思,但西方的每一拼音字母却不能独立成义,至多是表示顺序或等级符号而已,比如A、B、C…,它非得至少由两个以上的字母组成词语后,才可表达某些丰富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方块字,表面上看大小一样,但组成它的笔划却是西方字母的好几倍,如英语字母只有26个,而我们汉字的偏傍部首却有近几百个,这在我们平常用的汉语字典里明白可见。因此,由这些偏傍部首组成的汉字,就显得灵活多样了。而拼音文字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它顶多是由这几十个有限字母进行数量不等的无循环组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我们的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比,也有其缺陷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我们的文字,清晰发音少,区别不明显,音同义不同,或义同言不同,往往使人听起来容易混淆,许多字义只有写在纸面上,通过眼识才能分辨出它们的区别。而拼音文字由于音节的长短不同,所以,他一旦发音,我们就可清晰明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我们汉字的单个字固然有意义,组成的词语更有意义,但它由于有象形文字潜藏下的思维定势,所以,它不如西方拼音文字自由组合下的词语含义生动发散,比如,“是”这个字,我们中国人的意思就是“肯定”的意思,至多再作一个“这或此”的意思(但现在人不大用了)。同样表示“是”的西方语的“iS”,他不仅表达谓语“是”的肯定义,它还表达了“存在”这个意思——“存在”的意义弹性太大了,它既能表指一粒微尘,也能涵盖地球乃至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物。这种由文字所表达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就导致了中国人的文艺宏大,而西方人的自然科学发达,中国人重在德性文化,而西方人重在理性思想的不同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在学习母语上,中国的汉字难学,西方的拼音字好学。我们的小孩,从入学起,学习汉字和语言,需到中学乃至大学和工作期间,都得花费一定的精力,才运用自如。而西方的拼音文字和语言运用,在小学五年内即可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在运用语言的清晰度上,由于区别性的发音少得可怜,所以我们的汉字汉语就显得模糊而尤要注意分辨之。而西方的拼音文字,由于音节的多寡不同,所以在发音和写词上,极难出现笔误的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在听阅或发音写字的笔误上,我们中国人是在所难免的,如把“修养”一不注意就写成了“休养”,把“贸然”写成“冒然”等等的现象时有发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是我过去年份学习《语言学》和《修辞学》中的一点记忆和体会。在这方面,是大致符合现代主流思想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法树于2025年6月22日整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