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五:第2章!

金桥书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b></p> <p class="ql-block">【原典】</p><p class="ql-block">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谈到南容说:“国家有道,他不会无用;国家无道,他能够幸免于刑罚杀戮。”就把侄女嫁给了他。</p> <p class="ql-block">在太平之世施展抱负,在黑暗之世保全自己。由此可知,圣人并不主张我们去做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品,而是要求我们讲究一点处世的艺术。南容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公冶长人品好,南容人品也好。有意思的是,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坐牢的公冶长,而把侄女儿嫁给善于处世的南容。这种先想着别人实在难得,对得起死去的兄长,更不会受到世人的指责。</p> <p class="ql-block">南宫适,名适,字子容,通称南容。《论语》中曾三次提到他,“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p><p class="ql-block">孔子只称赞他的两名学生有“君子”之德,一个是宓子贱,另一个就是南宫适,可见,孔子对南宫适的评价是很高的。“</p><p class="ql-block">南宫适世清不废,世浊不污。</p> <p class="ql-block">公冶长的贤才不及南容,孔子将女儿嫁给公冶长,把兄弟的女儿嫁给南容,这种先人后己为人称颂。</p><p class="ql-block">孔子的出身很苦,他的生母是继室,孔子的前娘留下来一个残废的哥哥,家里很贫穷。孔子十一二岁间,就负担起了家庭生活,一切艰难困苦他都尝过,他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一个人。他的道德、学问、文章被后世尊称为圣人,这圣者不是偶然的。他对哥哥留下来的这个女儿,也是尽心的照应,最后将这个侄女嫁给南容。</p> <p class="ql-block">南容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南容再三读《白圭》这篇诗的时候,有特别的感慨,被孔子听见,这时就决定了把侄女嫁给他。到底孔子对南容学问、人品等修养的考察有何观感?一个时代——社会上了轨道的太平时代——就需要像南容这样的人才。他不会埋没,一定会出头。南容的才具由此可见。但是,凡有才具的人,多半锋芒凌厉,到不得势的时候,一定受不了,满腹牢骚,好像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如果我出来,起码可比诸葛亮。有才具的人,往往会有这个毛病,非常严重!南容的智慧、才具是不会被遗弃的,太平治世自然少不了他;一旦到了混乱的时代,才能越高的人,艰难险阻也越多,甚至生命也越危险,但南容不会。因为当社会乱的时候,也有善于自处、清以自守之道,他绝不会遭遇杀身之祸,可以免于刑戮。换句话说,他擅于用世。不但有用世的才具,也擅于自处之道。因此孔子把自己的亲侄女嫁给他。</p><p class="ql-block">“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这两句话是孔子处世的原则。一个人如何做到治平之世,才具不被埋没;混乱之际,不会遭遇生命危险,实在颇为不易。</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南容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能把侄女嫁于南容,说明对他的人品的信任,一个人也许一辈子也遇不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一定要拥有遇事临危不乱的气度,有的人并不懂得控制时局。在不能控制的情况下往往会铤而走险,以至于后果惨痛。</p><p class="ql-block">这里孔子教了我们怎样识人,即使没有什么大事作为考验,也可以从平常细节考察中看出人品,同样孔子也教了我们怎样做人,该努力的时候就多用自己的聪明来拼搏,该停止的时候就使用一下自己的糊涂,难得糊涂,大智若愚,要懂得进退的道理,社会上竞争激烈,适者生存,只有能进能退的人,方能在社会立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