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

从骨至筋-陈增亮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是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大师主持始建,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寺院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以及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坐落在大夏河北岸,西北山似大象横卧,东南山松林苍翠,寺前开阔平坦,大夏河自西向东北蜿蜒而流,形如右旋海螺。</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拉卜楞寺院的建筑粗犷大方,古朴典雅,稳坚耐用。大型佛殿顶部,均有铜质鎏金法轮、阴阳兽、宝瓶、胜幢、雄狮等。部分殿堂的屋顶有鎏铜瓦和绿色琉璃瓦。整个建筑庄严巍峨、宏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具有藏民族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走进拉卜楞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条蜿蜒曲折的转经长廊。这条长廊全长约3.5公里,由2000多个转经筒组成,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之一。每一个转经筒都承载着信徒们的祈福和愿望,每一次转动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虔诚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宗教体制的组成以闻思、医药、时轮、喜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为主,在全蒙藏地区的寺院中建制最为健全。闻思学院是其中心,又称大经堂,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十余亩,为藏式和古宫殿式的混合结构,顶上有鎏金铜瓦、铜山羊和法轮、幡幢、宝瓶等装饰物。它以显宗为主,着重研习印度佛学家所著的五部大论(《释量论》、《般若论》、《中观论》、《具舍论》、《戒律论》)。</p> <p class="ql-block">时轮学院,除学习修观有关的时轮密乘外,主学时轮天文历算。</p> <p class="ql-block">医药学院,学僧主修藏医,研究《四部医典》及《菩提道次第广论》。医学院的学僧除了学习藏医原理外,还从事实践活动。每年四月下旬、六月上旬、八月份要外出采药,七月下旬开始制药,成药有散、丸、膏三种,并给各地患者看病治疗。</p><p class="ql-block">学僧在朗读医学经典著作。</p> <p class="ql-block">喜金刚学院,主要研究喜金刚的生起和圆满次第之道。</p><p class="ql-block">续部上学院,是仿拉萨续部上学院修建的,主要研究密宗生起和圆满次第之道。</p><p class="ql-block">续部下学院,专修密宗,每年通过密宗教义的辩论考试,授俄仁巴学位,每年只取1名。</p> <p class="ql-block">酥油花殿。在拉卜楞寺的酥油花殿内,供奉着来自六大学院的九尊大幅酥油花作品,这里也是拉卜楞寺唯一可以让游客殿内拍照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酥油花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古老手工艺术品,它以特产酥油为原料,制作成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的人物、花草等等。拉卜楞寺的酥油花艺术,最早始于1768年,已有250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全寺所有梵宇,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绝少使用金属。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部分殿堂还融合和吸收汉人建筑成就,增盖宫殿式屋顶,上覆鎏金铜瓦或绿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僧人居住的地方都是土墙,没有学院及寺庙那般金碧辉煌,相当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远离尘世喧嚣,奔赴一场心灵的朝圣之旅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