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竖子”到“愤王”,项羽败给了自己的性格

乎乎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有位“神勇无二”的小青年,24岁跟叔父起兵反秦,27岁便成了宰割天下分封王侯、政由己出的“西楚霸王”。但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中,他却逐渐败给了对手刘邦,公元前202年秋天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中拔剑自刎,饮恨乌江,年仅31岁。他便是无数文人墨客一咏三叹的项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项羽其人,有说他是英雄,有说他是匹夫。他的谋士也是他“亚父”的范增,曾经说他是“竖子”。而在项羽当年“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江东一带的百姓眼里,他有好几个朝代都是广受尊崇与祭拜的“愤王”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项羽之败,他自以为“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当时及后代人,有说他有勇无谋的,有说他不善用人、优柔寡断的,还有说他完全不懂社会运作底层逻辑的,等等。明清学者王夫之在他的《通鉴论》里说“项羽之败,非战之罪,乃心之罪也”。近来闲翻故纸,深感项羽的“心罪”便是他的性格。至于其性格,特点有三:</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一是心气浮躁。</b><span style="font-size:18px;">项羽出生在楚国贵族世家,其祖父项燕在抗秦战争中战败自杀。8岁以后他与叔父项梁一起过着国破家亡后的逃亡生活直到24岁起兵反秦。这种环境对项羽性格的形成有何影响不好说,但从他叔父怒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和他自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的态度,以及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的情况看,项羽从小就是个性格浮躁、厌学不专、浅尝辄止、没有恒心的“问题男孩”。就这样一个“半瓶水哐当”的小青年,后来居然三年就混成了全国反秦联盟的赫赫盟主。这固然与其身长八尺、力能扛鼎的战斗能力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他赶上了当时各路英雄同仇敌忾反抗暴秦的大好形势,叠加其显赫的家族背景与人脉资源,便使他迅速走红,成了时代的宠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知道项羽底细的人,莫如被他尊为“亚父”的范增。我以为范增一直都不看好项羽的的潜质,不然不会在他叔侄俩气势正盛的时候给他们想出那个立牧羊人熊心为楚怀王的馊主意。后来项羽在鸿门宴上不听劝说放走刘邦,更被范增看成是不能谋事的“竖子”。司马迁,对项羽其人的迅速崛起,也显得有些不太理解,猜测是不是与项羽和舜一样都有“重瞳子”、是苗裔的缘故。不然,“何兴之暴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项羽这种仅有一腔孤勇的愤青式青年,背关怀楚以后面对刘邦这个老奸巨猾的竞争对手,面对中原地区群雄逐鹿的复杂形势,他就再也没有了先前那种幸运,而是处处被动,连连失策,直至最后淘汰出局。没办法,江湖之水,从来就不是光会打打杀杀的无脑人能看得透、握得住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二是骄傲自大。</b><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道之前,项羽看见秦始皇就口无遮拦喊“彼可取而代之” ,如果说这是他年少轻狂、妄自尊大的性格使然,那么鸿门宴上将刘邦放虎归山而铸成千古遗恨,则是他骄傲自大、自负轻敌的心理作祟。当时,刚灭掉秦军主力的项羽正处在所向披靡、风头无二的高光时刻,早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加上他自带项家人骄傲轻敌、麻痹大意的遗传基因,根本就架不住刘邦集团那些卑躬屈膝的骚操作与油腔滑调的忽悠。项羽不但把刘邦放虎归山,还把刘邦手下给他暗通情报的曹无伤给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入关后,项羽不纳韩生建议在“阻山河四塞、土地肥饶”的关中就地称霸天下,而是烧掉秦王宫室,“收其宝货妇女而东”,去做他的“西楚霸王”。理由竟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完全就是乡下人光宗耀祖、炫富嘚瑟的心态在作怪。韩生私下说了句的“人言楚人沐猴而冠,今果然”的讽刺话,还被他直接下锅烹了。这与我们今天见到那种极端自负又玻璃心的人一样,都是耐不得别人对他自尊心半点伤害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骄傲自大与刚愎自用,是一个烧饼的正反两面,有其一必有其二。项羽刚愎自用的外在表现,是对别人及部下建言献策的不屑一顾、抵触甚至反感。比如对“亚父”建议,他就常常嗤笑“老叟迂腐”。对陈平、韩信等人的建言献策,也是不理不睬,甚至轻慢回怼“竖子安知兵法”。长此以往,结果使得麾下那些谋臣良将个个心灰意冷,纷纷出走。被刘邦称之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以及“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的战神韩信等,原本都是项羽麾下的人,后来弃暗投明才到了沛公阵营。苏东坡曾说范增,悲催就悲催在他离开项羽太迟,不该等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而“疑其与汉有私,稍夺其权”之后才出走,而早该在巨鹿之战前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就跑路才对。</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三是暴虐凶残。</b><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初,项羽是在其叔父项梁主使下杀害与他们共谋反秦事业的会稽郡守殷通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这种出场本身就带了三分凶残。后来,他又频频做出滥杀无辜的“屠阬烹杀烧”举动,凸显了他敏感易怒,肆意泄愤和暴戾凶残的本性。从项羽27岁称霸诸侯到31岁兵败自杀,史载他大规模屠城阬卒等烧杀掳掠的事件有六次。前五次分别是反秦时的襄城阬卒、城阳屠城、新安城南阬卒和入关后西屠咸阳,以及后来镇压田荣叛乱后对齐国的烧杀掳掠等。第六次是镇压彭越叛乱时攻而不克的外黄投降后,“项王怒,悉令男子十五以上诣城东,欲阬之”,多亏外黄令门客有个13岁的小儿晓以利害,项羽才阬杀未遂,使外黄人幸免于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滥施烹刑,是项羽的另一嗜好。烹刑是一种很变态恐怖的杀人方式,就是用大锅烧水,然后把活人扔进去,煮熟后吃掉。被项羽烹杀与烹杀未遂的先后有三人,第一个是好心劝他利用关中地理优势称霸天下的韩生。第二个是他以高官厚禄诱降而没有得逞的汉御史大夫周苛,附带还有枞公。第三个则是刘邦的老爹。当时他与刘邦相持不下、后方又被彭越反叛断掉粮道,病重乱投医的项羽便在阵前支起一口大锅,把刘邦的老父亲放在上面准备烹吃,企图以此要挟刘邦出来决战。无奈老奸巨猾的刘邦并不吃他这一套,再加他小叔叔项伯的劝诫,才不了了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性格就像一把无形的刻刀,在时光的长河中悄然而又深刻地雕琢着每个人的生命轨迹与人生结局。项羽之勇猛,塑造了他在推翻秦朝暴虐统治中的英雄形象,而项羽之暴烈,又酿出了他后来逐鹿中原时的一个又一个苦果。公元前207年怀王之所以令项羽随卿子冠军北上与秦军苦战,派刘邦趁虚西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就是因为怀王手下各位老将都不看好项羽的人品,说他为人剽悍猾贼,襄城阬杀一个不剩,所过无不残灭。现在关中父老早已受够了秦王暴政之苦,须派宽厚长者才能成功,而刘邦正是最佳人选,这无疑为项羽后面的战略被动埋下了隐患。入关途中,项羽在新安城南阬杀秦降卒20万的事本已引起关中地区的极大震惊与反感。入关后他又“西屠咸阳,烧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灭,秦人大失所望,然恐不敢不服”。这与先前刘邦入关后封存秦王宫室国库、与民约法三章、“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的情况完全相反,境界格局相差甚远。政治博弈,胜负的决定因素是民心向背,所以毛主席说政治就是要把拥护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自己的人搞得少少的,而项羽则恰恰相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家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项羽的暴怒泄愤,伤害了别人也反噬了自己。楚汉相争之初,齐国实力派军阀田荣叛乱,项羽镇压,田荣败走平原又被平原民所杀。本来结局良好也就完了,然而项羽却继续向齐国百姓泄愤,不停的烧杀掳掠,又激起了齐人造反。田荣的弟弟田横乘机收拢乃兄逃兵在城阳前赴后继的与项羽死磕,给他造成了很大被动。后来项羽的英雄末路,垓下被围,终究还是栽在了韩信率领下的齐国子弟兵手里。非常可悲的是,项羽带百余骑渡淮突围至阴陵迷路后,求田父指引,田父却给他指了条死路,故意陷他于万劫不复的大泽之地。可见项羽当时多么不得人心,完全应了那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的老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在无论职场还是情场,都有一堆“项粉”,动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下建议这些同学也去读读李清照同时代男生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项羽天资自不仁,那堪范增做谋臣。鸿门若遂樽前意,又一商君又一秦”。如此,脑洞或许能清醒一点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