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一段关系给予你舒适感的证明,就是那个人能随时让你打扰。我想附加一句:而且在那人面前,你不用遮掩,你可以肆无忌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一一写给友人向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请保持你心中的光,</b></p><p class="ql-block"><b>因为你不知道,</b></p><p class="ql-block"><b>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黑暗;</b></p><p class="ql-block"><b>请保持你的善良,</b></p><p class="ql-block"><b>因为你不知道,</b></p><p class="ql-block"><b>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绝望;</b></p><p class="ql-block"><b>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b></p><p class="ql-block"><b>因为你不知道,</b></p><p class="ql-block"><b>谁会借着这个信仰走出迷茫;</b></p><p class="ql-block"><b>请相信自己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因为你不知道,</b></p><p class="ql-block"><b>谁会因为相信你开始相信了自己!</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无数次听风沐雨,感受阳光的抚摸,心却似蒙尘。直到那一刻,读到她在微信中发来的这段话,一颗纷乱的心,竟骤然沉醉。为何这平常的字句,在此刻有了击中心扉的力量?</p> 0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每每期待着,在许多与父母子女情短意长的相关议题里,能和她再在一起,用现实里的丰富,去承载梦想里的幸福。当然,也包括她能包容我的无能为力与我的浑浑噩噩。</p><p class="ql-block"> </p> 02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八月,我与她同在灵中工作了二十一个年头后,已经跨入退休行列一年了。我的生活同时也因为又搬回学苑小区忽然起了变化,从繁忙变成松驰。但我尽量还是想保持在岗工作的节拍,总是抱着像一名小学生刚走上新学校的心情,奏起纯粹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抽她晚上6点到7点半的空闲时间,也去和她闲聊所谓的小家大事。</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上旬,我陷入因胃不适刚刚出院的母亲的类风湿病复发,再次住院后面临着至少两种病症的艰难协调,突然又因选择住校的儿子在与学校生活磨合而引起的种种极不适应的双重困境中,无力解决问题的现实让我变得十分焦灼。</p><p class="ql-block"> 一段日子里,我试图通过散步、看书来调整自己的秩序,却发现那些缠绵的情绪像被重锤敲击的物体,一次次反弹回原形。</p><p class="ql-block"> 也想告诉老姐:“ 我不想接受。”但始终没有那样做。</p><p class="ql-block"> 夜里。我一个人在卧室里懒散得看着短视频,屋里窗外几乎都是寂静的,偶尔听见几声猫叫,声音好像是从很近的地方来,显得特别刺耳。黑漆的天空更像一块无边的包布,包裏了天底下所有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琐碎繁杂。没有谁比它更清楚我内心世界里不息的喧嚣。</p><p class="ql-block"> 我忍不住想她。钦佩中还带着几分惊奇,她从坎坷中走来,为什么却能静若安澜、柔韧地坚持自己的信仰?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究竟是为什么让我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充斥着一些不和谐?</p><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些迷雾一般的不解,我特别想向她进行一场彻底的倾诉。我想象着在她那里,她感受着我的心情变化,我则期盼着她能与我共鸣,心中不禁产生一股欣慰之情。</p> 0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彼时,我对生活最真实的态度只有满腔的渴望与被动的等待,我尤其渴望儿子的状态尽快得到改变。</p> 04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八月份身体例行检查,将近两个月后,我去仁康医院给她拿了化验单,其中只有一项指标不在参考范围之内,真好。当天傍晚,还是饭厅那个地方,还是那把椅子,我独自坐了下来,等还在读经书的她。 </p><p class="ql-block"> 从她微张的唇间轻轻流出来的、又穿过空气而洋溢的声音,匆匆向我飞奔而来,我一边恭敬而模糊地接收着,一边想着忧愁的自己。一想到无力克服的困难困于眼前,我就迫切地想要她给予我情感上的理解与认同,更想让自己被她更善于思考的头脑所包围。</p><p class="ql-block"> 看着她放下手中的书,从座垫上站起,穿过客厅,步履款款地走到饭厅放置的一张小床边,之后娴静地在我对面盘腿坐下来,笑着平视我,顺手拉平微皱的衣角,水也未喝,便用发干的嘴唇轻声问道:“孩子呢,最近调整好了没?”</p><p class="ql-block"> 我又一次听到她的问候声了。在她关切的声音里,我感觉自己的心有了依托。那一刻我的神情,也分明是得到她指导后又遇到新困惑的一个学生。</p><p class="ql-block"> 我先给了她化验单,郑重其事地告她,不要把时间弄得那么紧,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批辅作业、听直播、做饭、诵经、谈心、季节性的摆弄菜苗……那样太劳累,加上血压又高。她哈哈两声,接上说:“一件一件的事情在那摆着了,停不下来。不要担心,我是灵活的,我的时间也是。”</p><p class="ql-block"> 常常在她说这种话的时候,我就想怼回去。不是可以不顾惜自己年龄的时候了,应该一点一点地往回收了。我忍住没有说。</p><p class="ql-block"> 我挑挑拣拣地说了一句:“悠着点吧。”</p><p class="ql-block"> 那时,天已微黑,我们头顶上方的屋灯已被我打开,在她光亮的脸上,我看见属于一个真性情女子最休闲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曾有好几个夜晚,我侧身躺在她常坐着的那张小床上,头轻轻贴着抱枕,就像一个吃饱了饭的孩子,慵懒的,知足的。一种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的感觉,一种肺部呼吸更加自由的感觉,一种深度松驰的感觉!说不说话,其实都好。只是在一起呆着。偶尔,看她在厨房里不紧不慢地收拾碗筷 ,听我隔着那道拉开的门传进去的零星碎语,她也温声回应;她也说。要说她对事对人的态度与我有什么不同,就是她比我更相信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一切都应该随遇而安。</p><p class="ql-block"> 今夜的这段时光,也是我和她谈话的全部内涵。</p><p class="ql-block"> 我急于将话题直接转向了她刚才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当在她面前开始把郁积许久的颓丧、担忧、质疑一一敞开时,我说得激情、随性、不顾一切,更像一个在荒土中任性挥舞锄头的农人。</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事情会是这样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连我自己也惊讶于这失控的宣泄,却又清楚——在她面前,我只想这样真实。</p><p class="ql-block"> 而且,我只有一个主题:重现了与我儿相关的闹钟不闹、餐厅不餐以及有点烦心的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在旁人听来多么单调,可这几乎是我世界里的全部困惑。她却笑得热切,用一颗沉静的心悄悄走进到我筑起的世界与认知中。那表情一会儿好像在说:“多好!有郁闷就这样疏解一下!”,一会儿好像又在说:“我根本觉得没有任何值得你发这么大牢骚的原因啊?!”</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参与度十足的她在我滔滔不绝时应该是适时插上一两句评价或安慰的话的,但她又是放下自己的偏见与判断,几乎什么也不说,顶多哈哈两声或轻“嗯”一声,一直端坐在那里,始终保持着一种岿然不动的姿势。偶尔口渴了,就端起她的大保温杯,仰起头“咕咕”喝上几口,随即把它放到桌面上,又回到她的姿势里。</p><p class="ql-block"> 灯光泼洒在她的身上,与她的无声构成一幅静谧的画面。那时感觉她不像是与我年龄相仿的人,倒像一位洞悉世事的智者,只是微笑着倾听。那份慈祥与沉稳便悄悄地向我弥漫过来,我清晰地感受到了她深邃的力量,那气息如一片无风的水面,映照并缓缓安抚着我翻涌的心绪。在她欣然接纳怨言的沉默里,在她得体应对来事的风度中,在她陷入沉思时脸上浮现的柔和光晕里,我仿佛被引向一处宁静的港湾,情绪的浪潮在这里渐次平复,一切发生得如此自然。</p><p class="ql-block"> 情到浓时,我急切发问:“同为人母,为何你经历的是清新的春天,我却总呆在有风的秋季?”</p><p class="ql-block"> 她听后,看着我哈哈大笑,笑出了泪。那一瞬,我仿佛看到了——不仅是我们三十三年前听《花心》的青春,还有她在一言难尽的年月,从风雨里一步步跋涉而来的身影,以及对我身陷困境,却显得更为无力时的那份了然……百感交杂,尽在那片晶莹里,无法言喻。</p><p class="ql-block"> 待那一片晶莹慢慢隐去,她便笑着反问:“你怎么认定,你是秋风,我是春天?”</p><p class="ql-block"> “你庭前的两株大树,向阳而生,舒枝展叶…”</p><p class="ql-block"> 她不接我的话,反而说起她前两年的困顿。原来,那条焦虑的河,她也曾踉跄趟过。她又讲起儿子幼年学单车的事。她说自己跟在车后跑得气喘吁吁,以为一松手孩子就会摔倒。可当她真正放手,孩子竟摇晃着骑出了好远。“摔跤后他就知道了疼。”她收回目光,温和地看着我,“我们给的力气,反而会成为他学不会平衡和不能校准方向的缘由……你眼下最需要接受的,不是他,而是‘他的节奏本来就与你不同’这个事实。”</p><p class="ql-block"> 她说的都对。</p><p class="ql-block"> 我何尝不明白该怎么做。只是常常在环境之外下定决心后,又总是不由自主地走进原来的环境里。</p><p class="ql-block"> “我这到底是怎么了?”我带着自己都讶异的茫然,问她。</p><p class="ql-block"> “好好转念。”</p><p class="ql-block"> 那四个字,像一颗被投入心湖的石子,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沉入我所有的嘈杂之中。</p><p class="ql-block"> 我沉默了。这沉默,不是我不再言语,而是内心的喧嚣如潮水缓缓退去,显露出海床般的平静与觉知。在这片空旷的心境中,一个与自己角力多年的身影渐渐浮现——那个生怕行差踏错的自己。目光沉淀之处,我清晰地看见了“她”的全貌,甚至看清了“她”那“很不耐看的下垂嘴角”。</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大脑一直喜欢在夜里激烈的活动。和她深谈后的好几个晚上,我的卧室盈满了一种全新的寂静。在这片空气中,她的声音仿佛从她的后窗袅袅飘来,如一阙低回的歌,让我得以从容梳理凌乱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待这歌声将我的心绪浸润得通透惬意,我便想走出去,独自漫步。夜幕中,她的话语在背后温存地推着我,陪我在学苑小区站牌与北门站牌之间的小路上,以我能接受的步调行走。身后的脚印重叠交错,分不清哪些是走向过去,哪些是迈向未来。“…把时间花在认真做好一顿饭,认真练好一个字上吧。这就是最好的修行。这些平实的日常,恰是对孩子最深沉的滋养与最大的助力。”</p><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我的心情终于彻底向自己敞开。眼前,一条宽敞的柏油路绵延永吉大道,在夜色中竟显得如此清晰。我深深吸气,将胸中之浊尽数吐出,一股畅快的轻松感如暖流般随之传遍全身。</p><p class="ql-block"> 生活,其实何尝不是这夜间的独行?是时候将陈旧的想法,彻底倾倒于路旁的竹篱栏网内了。我告诉自己:走吧,就这样踏着满地清辉,向前走,任身影与夜色一同静静地流淌。</p> 0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个因缘中,她自身信奉的思想与行为给了我最为重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元旦放假,我去了她家。有两个学生与她一起围着餐桌,并不用餐,而是听她梳捋章节知识的来龙去脉。看见她谈笑风生,激情四射,我悄悄想着,这股子劲可真不减当年,不过现在又增添了几分游刃有余的气质!又想,五十几岁的人了,大儿已有不错的工作,二儿子也上了合工大,本可以轻松下来,却还是难以放下那份热爱。</p><p class="ql-block"> 在餐桌的另一端,我独自坐在沙发上,安静得有些百无聊赖, 便环顾起四周。眼前这热烈而充盈的氛围,让我无法不把自己那些无所事事的时光,与她见缝插针珍视的分秒放在一起。两相对照之下,总有一种脸红心虚的感觉从心底不时泛起。</p><p class="ql-block"> 待她为学生把问题解答完毕,我便走过去坐在了她的对面。闲谈间,不知道怎的,话题就转到了一个曾受过她帮助的女孩身上。她说那孩子好胜心较强,适应高一生活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升入高二年级后,自觉已从她这里获得了足够的信心与勇气,便决心凭借自己的力量前行,于是不再找她了。</p><p class="ql-block"> “我想抽空去看看这孩子,”她柔声说。“没有别的意思,也不必谈学习。就是想了解她目前的状态与内驱力足不足,看看她有没有真正放松下来。”她的话语很轻,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一再强调与学习无关,纯粹是出于一种牵挂,就是想持续关注孩子的表现。她说:“如果那股动力是暂时的,那么我之前的话也就没有太大意义;如果能帮助孩子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我认为,这就是值得去做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话音落下,房间里出现了极为短暂的静默。我的心仿佛被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力量轻轻提起,连面前电视机的轮廓也开始恍惚。</p><p class="ql-block"> 在我与她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一条清晰的界限,一份对彼此价值与心血的尊重。正是它,让我们的情谊如溪水般澄澈绵长。</p><p class="ql-block"> 我深知,那些年她曾如何独自用肩膀称量生活的所有砝码,在岁月里又如何精打细算,活得隐忍而又坚韧。如今日子总算好起来,她却选择将这苦尽甘来的泰然自若,毫无保留地赠予一个像她儿子一般年纪的青春生命。这善意,并不是源于生活拮据时的感同身受,而是在生命丰盈之后的自然漫溢。当我默数过她一路历经的坎坷,这种纯粹就愈发显得更为厚重——它超脱了欲望,嗔怨,漠然与世俗的虚荣,如惊雷贯空,令我震撼,并对她生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p><p class="ql-block"> 这陌生,并不能说是不熟悉。恰如我以前几乎每天穿过灵中的启航路,沿台阶途径行健楼,再走到友渔楼,却在一个下雪天改走缓坡的礼贤路,偶一抬头,蓦地看见在行健楼的楼顶——“追求卓越”——那四个字一直矗立在那里,只是我从前的视线未曾抵达。</p><p class="ql-block"> 这一瞥,几乎补全了我认知中关于她的最后的几块拼图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的眼睛不觉潮湿了,明明知道这件事与我毫无关联,内心却仿佛被一股温热的暖流不停冲刷:一个人要怀揣着怎样的爱与坚韧,才能在为自己家庭奋力谋划的同时,依然为周围保留如此完整而慷慨的善意? 她独自拼力积攒两个儿子将来成家的费用,却将一份不期然的温暖,给了一个没见过几面的人。这一切如此自然,宛如你、宛如我的呼吸。</p><p class="ql-block"> 我缓缓收回震撼的目光,将其深沉地投向了这个客厅与饭厅相连的空间。视线依次掠过油绿的红掌、竖立的屏风、洁净的茶几、墙上的《弟子规》和两幅书法卷轴——一幅是《心经》,一幅是她儿子写的“志在千里”,这一切,与她内敛的气息浑然一体,各安其位。而此刻,她的脸上不见沧桑,只有一种因持续突破自我而获得的饱满。</p><p class="ql-block"> 这奇妙的和谐,令我霎时就照见了自己内心的匮乏。所有的不安与焦灼,与眼前这秩序井然的景象,仿佛都在指向同一个答案:我所寻求的,正是这样一份我从来没有过的安然。 </p><p class="ql-block"> 自那天之后,我又常常想起她茶几一旁那些被翻旧了的《金刚经》、《楞严经》,想起她谈起学生时发亮的眼睛,想起从清晨七点一直到深夜十一点,像高三学生般充实的作息!我很多次地想,如果仅仅是出于排遣孤独,她绝不可能如此奔忙。也正是在这件事发生后,我一下子就理解了我先前的“惊奇”: 这不是一种外在的驱动,而是她选择的一种活法——一种内心秩序的自然流露,在每一件小事中践行着她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我不禁想起她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遇到事情来回想,你就不会纠结了。”无意间,我对她的行为有了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她的受助者其实并不占据她的生活,那是她发自内心的选择。他们的求助,反而对她是一种馈赠,而且一直在愉悦着她的身心。</p><p class="ql-block"> 所以,不必心疼她的辛劳,因为辛劳就是她最美的创造;也不必去模仿她的风格,因为让人无法模仿正是她创造的独特。</p> 06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旦左右,我们在闲聊时提起了一个话题。我说,作家琼瑶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优雅地告别人世了。</p><p class="ql-block"> 她听后,却将话锋转向人生更寻常的轨迹:“生老痛死与四季轮回一样,都是自然规律。但很少有人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去理解死亡的意义而爱惜自己的生命,总觉得自己的归宿离自己还很遥远,不能看清人生真相。所以当疾病来临之际就被恐惧一下击倒。我们缺少的是一颗大觉的心!”</p><p class="ql-block"> 我辩解道:“其实人不是恐惧死亡,而是忍受不了痛苦。”</p><p class="ql-block"> 她听后,平静地说: “人来到世间就注定要受些苦的,或多或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你本应清楚,这时疾病本身就是你生命必须承担的一部分,应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像我目前的腿病,我现在就想办法与它和平共处。一是转移注意力,不跟它纠缠;二是带着它快乐地禅坐,体贴它的柔弱,禅坐的好处很多,至少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淡忘不适,慢慢变成一个能接纳现状的健康人。况且,有些事情你这样想不行,那样想也不行,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只能断舍离,你只能向前看。”</p><p class="ql-block"> 这份与苦难和解的智慧,源于她在中青年时代经历的重击。她先后经历了弟弟与爱人的离去。对很多人而言,这几乎是一个叫天天不应的绝境。她却用专心不辍的学习与拼命工作,来抵御并填补了精神上的失落,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不屈不挠地磨炼了自己无数个日日夜夜,自己终结了自己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这份重生的痕迹,我曾在她的日常中得以窥见。 那是今年前半年,我帮她整理卧室的一张桌面时,一帧全家照摆在那上面。照片里的他,笑容并未褪色。</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问她:“你放下他了吗?”</p><p class="ql-block"> 她目光掠过照片,平静得像在说起一位远行的故人,轻声说道:“放下了。”</p><p class="ql-block"> 没有波澜,像秋叶落定。也正是这份“放下”,让她将生活中所有的体悟,都沉潜于手中的每一件小事中。</p><p class="ql-block"> 她从不对人说她的辛苦酸辣。这是疼她敬她的我多年最深的感触。 偶尔,她在我面前也流过泪,但不是抱怨,或是平静的诉说,或是无奈的接受,或理解,或包容,大多是遇到困难硬着头皮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p><p class="ql-block"> 她还有个习惯,喜欢独自与黑夜牵手。可能是躺在小床上思考问题,多数时候是听一些直播。我喜欢傍晚在她有空的时候去她家里。那个时候天将黑未黑,在她给我开门后,我要小心翼翼地摸索着探进她的门。</p><p class="ql-block"> “怎么又不开灯?”</p><p class="ql-block"> “嫌黑你就开了吧。”</p><p class="ql-block"> 她总是这么说,自己却安坐于暗处。这又让我勾起之前的“胡萝卜事件”。这种刻进骨子里的珍惜,是一种强求不来的传承。我甚至能想象,等我那晚从她那里离开后,如果她还是独处,她一定是先关饭厅的灯,然后借着手机蓝光把她的阵地转移到她的卧室里,继续与黑夜为伴。</p><p class="ql-block"> 但仅仅是因为有这个习惯吗?我问她:“你已经忙了一天,还在这儿呆着,就不困、不嫌寂寞?”</p><p class="ql-block"> 她笑呵呵地说:“我这也是休息呀!我喜欢这样。”</p><p class="ql-block"> 很多次我回头想,说还有谁能比她生活得最像“生活”本身?我找不出来。甚至可能有人认为她还有些执拗,我再次走近她后,觉得不尽然。就当我自己的很多梦想和她的美好愿望重叠在一起的时候,我还是坚定地选择认可她。</p><p class="ql-block"> 她的不迫,我或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但她所给予我的,是一个如今能遇事不急、专注前行的自己。这份转变,仍是源于我们之间无需言说的默契;更因为,在她光亮的映照下,一切的散漫与闲扯都显得无所遁形。不过,尽管我们的生活轨迹不同,却怀着同一份对生命的诚恳,我始终相信这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p><p class="ql-block"> 写这些之前,我对她说过。她又开始哈哈了,还有点腼腆地说:“我有甚可写的了?”</p><p class="ql-block"> 我说:“写你对人对事的实与真。</p><p class="ql-block"> 不错,她的微信名叫“真心实意”。</p><p class="ql-block"> 而她的生命状态,正是我寻寻又觅觅的——“此心安处”。</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去年搬回小区后,我常去她家。在那里,我见到了一个与三十多年前印象中不很一样的她。她的节俭快到了抠门的地步,行事更是雷打不动的坚持…尤其令我震撼的是,她的孩子身上拥有着大多数同龄人所不具备的部分品质。我真切地看见了“身教”二字千钧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而当她平静地说出,想去看看那个曾受她帮助的女孩时,我心中翻涌的远不止是感动。遗憾的是,当时远比感动更复杂、更强烈的体验我已经不能形容出来了,也正是那时,我萌生了要将她写下来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我提笔写下《此心安处》后,先发給我姐和我在三中工作时的老校长,她俩在看过后一致的感受:部分内容太过抽象,原因是有些具体细节一笔代过了,让读者有云里雾里的感觉。于是,我回头补写了我俩曾在段纯县中共度的青春时光,让《此心安处》的基底再厚实一些。</p><p class="ql-block"> 写完《说起她,突然想起和子饭和胡萝卜》后再请人预览,这次得到的反馈是:她的形象是否过于完美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疑问让我也怀疑起自己的眼睛。为此,我又将《说…》发给了曾与她共事三年的我姐看。我姐说:“这就是当年的向珍。”</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释然了,也终于明白:她的完美,并非不真实,而是一种复杂人生历练后的“完成”。她的信仰、付出、所经历的苦难与生活习惯,共同淬炼出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内心秩序。她也并非没有裂痕,只是在裂痕之中,依然选择并且做到了发光。这光芒,足以让人忽略她的裂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