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的古城墙

朱永利(皖兰)

这是县政府2012年在县城西门口立的一块碑,说这是清代古城墙,事实上,泾县古城墙最初修建于明代中后期。大约始建于公元十六世纪初,完善于十七世纪上半叶。 <br> 据《清嘉庆*泾县志》记载,明代正德11年(1516年),时任县令郑气主持修造了泾县城的东、西、北三道城门,即东门的延和门、西门的通津门、北门的宾阳门。但当时县治是有门无围,这三门具有县治的地标建筑,为后来修城墙打下了基础。<br><div> 明代嘉靖34年(1555年),倭寇50多人自浙东入侵,窜犯徽州、旌德、泾县、南陵、芜湖、南京等地,一路如入无人之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伤害甚重! <br> 明代嘉靖42-43年(1563-1564年),时任县令郑廷芝始建城墙。城墙高一丈九尺、厚八尺、围长九百三十二丈。建有四个城门,时任宁国府知府的罗汝芳为四城门题写门额。即东(迎晖门)、南(保泰门)、西(文明门)、北(拱极门)。并建小东门一处,南北水关各一处,内外俱以方石筑火道各丈余,三面环濠西邻大河(青弋江),石堤护脚。据清代嘉庆版《宁国府志》记载,当时泾县县城规划理念是“湖山为城,弋江为隍,狮象为门,水西为景,老城为居。”<br> 据史料记载,泾县西门口到南水关一带是当时泾县商贸最为繁华的地带,人口多,南门街市商铺林立。赏溪之畔,富裕之地。<br>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县陈大绶,自西门至北水关,重筑石堤十余丈,改文明门为水西门。崇祯甲戌年(1634),知县尹民兴因流寇警,增筑城墙,改拱辰门为拱极门。四城谯楼,俱树以碑。乙亥年(1635),建月城于西门外,在东北二门新开河,各造石埠两处,城上造炮台四十座。<br> 随着明末之时泾县城墙规模定型,泾县最终形成了有城有墙有城门、城楼炮楼护城河的城市格局。南水关到北水关一线沿青弋江天堑,易守难攻;南门南水关沿护城河一线至现在的桃花潭商场一带(现在的皖南第一街区)是为东门;东门再沿护城河至北门(老酒厂一带),连接北门至青弋江北水关一线,形成一个不太规则的四方城区 <br> 1645年,明代泾县县令尹民兴率众据城抗击清军,后清军据城郊的东山开炮陷城,并大开杀戒,遗民仅存90余人,这就是泾县历史上的“乙酉之难‘。<br> 清代康熙到乾隆年间,南门、北门城墙先后遭洪水冲塌。到乾隆29年(1764年),倒塌城墙全部修浚,并建有石坡护堤二百余丈。(清代1丈约等于310厘米左右)<br> 清嘉庆三年(1801年),兴工修复遭洪水冲塌的西南处城墙。<br> 后来,随兵火和洪灾影响,多次坍塌和修复。清代咸丰年间,清军据城墙抗击太平军,县城几易其手,形成拉锯战,直至同治3年(1864年)太平军撤离县城。后有对兵火损毁的城墙进行修补。<br>  考虑到泾县城墙自南门经西门至北门一段,滨临大河,时有水患,泾县国民政府决定保留此段城墙(作为防洪工程墙)。所以,在县城墙拆除工程完全结束时,西门口的这段城墙 得以保存。直至今日,沿河保留的西门口旧城墙成为后人凭吊的场所,泾县人民政府立碑以记之。</div><div> <br>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和城市化建设,1954年10月,县政府拨款维修加固县城沿河防水岸堤,长1072米,修复沿河被冲塌城墙基石360米,拆除城墙1900多米,拆除东、西、北门城楼,1955年7月全部竣工。 除西门口临青弋江边保留一段泾县古城墙外,泾县古城墙及城门、城楼完全拆除了。 以后泾县政府又维修过几次,最近的一次留下的就是现在的样子了。</div><div> </div><div> </div><div> (本文中部分文字来自网络)<br> <br><br></div> 泾县古城墙与县城(部分) 泾县古城墙(文物保护单位) 西门口的古城墙 古墙城上漫步的老人 古城墙部分 古城墙与泾县青弋江大桥 古城墙 北水关 西门口城墙 西门口的居民在晾晒衣服 西门口的活动地带 在古城墙上晾晒笋干 西门口1 西门口2 西门口下河洗衣服的人 西门口洗衣服的人 来泾县游玩的人来看看青弋江和古城墙 古城墙上的活动地 城墙下的洗衣人 古城墙附近的居民 来泾县参观古城墙的游客 古城墙下的人 南水关 南门头上的洗衣服的人 这个洗衣服的人厉害 南水关 西门口 泾县人民政府修理古城墙记录 修建古城墙的城砖 西门口维修记录 古城墙的出水口 古城墙的上的老街(西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