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章要点:中国上古神话成为系统读物,多亏神话学奠基人袁珂先生,为表示对他的敬意,为此专门为他写了一章节,以示纪念和感恩,他的这一系统,是本书成因的基础科学之一。</p> <p class="ql-block"> 第19章:中国神话学奠基人袁珂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系统读到中国上古神话,读懂《山海经》,得感谢一位神话学独立大师的编辑和注释,他就是四川著名神话学学者袁珂先生。虽然他离开我们24年了,但他是我国当代神话学的奠基人,在这里有必要为他的一生成就做个全面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袁珂生于1916年7月12日,于2001年7月14日亨年86岁。原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等,四川新都(今属成都市)人,是中国当代神话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继鲁迅、茅盾、闻一多之后中国神话研究的集大成者。是他用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国神话的系统化整理与研究,其学术贡献和精神品格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一、生平轨迹与学术起点</p><p class="ql-block"> 1. 早年求学</p><p class="ql-block"> 袁珂于1937年,21岁时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后转入华西协和大学中文系,师从鲁迅挚友许寿裳,研究中国小说与戏曲。</p><p class="ql-block"> 1946年应恩师许寿裳之邀赴台湾编译馆任职,系统接触《山海经》,从此投身中国神话学研究。在台湾工作三年,由于恩师许寿裳48年因在台公开发表宣扬和纪念鲁迅思想,在台湾家中以刑事案件方式被当局政治谋杀,年仅66岁。其学生袁珂等受迁连,于1949年紧急离台回国。</p><p class="ql-block"> 2. 奠基之作</p><p class="ql-block"> 回国后,在西南人民艺术学院任讲师。 继续他的中国神话学的研究,于1950年出版《中国古代神话》,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梳理中华民族神话的专著,彻底驳斥了西方所谓“中国神话贫乏论”,成为中国神话学里程碑作品。该书多次再版,被译为俄、日、英、法等十余种语言,入选多国教科书。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任研究员,1978年转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负责神话学科题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二、学术贡献与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 1. 构建中国神话体系</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能系统读到中国上古神话,读懂《山海经》,离不开袁珂先生一生的收集、整理和编著。这些神话基本都散见于经史子集、笔记类书中的神话碎片,经过他整合成有机整体,梳理出从盘古开天至秦汉传说的完整脉络,代表作《中国神话传说》,1984年增补至60万字,成为学科经典。我们神话故事的脉络,基本都出袁珂先生一人的心血。</p><p class="ql-block"> 他于1982年提出“广义神话论”,打破神话限于原始社会的传统观念,将仙话、传说、民间故事、少数民族神话等纳入研究范畴,拓展了学科的时空维度,更加完整和系统。</p><p class="ql-block"> 2. 神话工具书与古籍注疏</p><p class="ql-block"> 耗时13年编撰《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于1985年出版,收录词目3000余条,引证严谨,获四川省社科特别奖。</p><p class="ql-block"> 他于1980年完成了《山海经校注》,以神话视角校勘诠释,纠正前人讹误,揭示其中隐含的原始宗教、天文学(如“烛龙”对应北极光、“日中金乌”暗指太阳黑子)等内涵,成为研究《山海经》的权威注本。我曾经设想,假如他在有生之年,看到三星堆考古的重大发生,他会不会心喜若狂,会不会重新注释《山海经》。我们在前人的科学成果上,再次展开飞翔的翅膀。</p><p class="ql-block"> 3. 普及与跨文化传播</p><p class="ql-block"> 编写《神话故事新编》《中国民间传说》等通俗读物,将《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引入中小学课本,影响数代人。也许正是课本中神话故事,让许多人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 三、治学精神与人格风范</p><p class="ql-block"> 1. 精卫填海式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袁珂先生在晚年,每日伏案十余小时,曾为查证“瞒天过海”词条耗时数年;著书时忘我投入,甚至认不出等候已久的老友,笑问“客从何处来”。病榻上仍坚持研究,称“中国神话永远有鼓舞人志气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2. 学术襟怀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他倡导“潜沉下来”的治学态度,鼓励青年学者多学科融合,先生培养敖依昌、贾雯鹤等一批学人。1996年捐出全部稿费10万元及数千册藏书设立“袁珂神话研究基金”,推动现代学科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四、学术影响与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据说苏联学者为探讨“刑天神话”,与袁珂进行多年多次书信探讨;美国汉学家称其为“神话研究的开拓者”;日本学者铃木健之誉其为“中国神话学领袖”。可见作品丰硕,成就满誉。</p><p class="ql-block"> 他去世后,在其墓志铭的写到: </p><p class="ql-block"> “稽古搜遗殚力中华神话学,修心养性成功东陆地行仙”——概括了他以精卫之志穷尽古籍,以仙人境界超脱名利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袁珂以一人之力,将中国神话从零散传说升华为系统学科,其“广义神话论”重构了研究范式,而《山海经校注》等著作更成为后世无法绕过的经典。他既是学者,也是“神话的摆渡人”,让混沌的远古世界化作滋养现代心灵的源头活水。</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读一下他的“广义神话论”它是中国神话学领域的革命性理论,旨在突破传统神话研究的狭隘界限,重构中国神话的体系认知。其核心主张与具体内容可归纳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他的理论背景与核心主张</p><p class="ql-block"> 第一,突破“神话贫乏论”的束缚</p><p class="ql-block"> 针对国内外长期认为“中国神话贫乏”的观点,袁珂提出中国神话并非残缺零散,而是因传统研究范围过于狭窄,仅限原始社会神话,导致大量材料被排除。需通过“广义”视角重新发现其丰富性。</p><p class="ql-block"> 第二,神话的延续性与动态性</p><p class="ql-block"> 时间扩展:神话不仅产生于原始社会,在阶级社会乃至封建时期、近现代仍持续演变和新生,如“白蛇传”“沉香救母”等民间传说,以及当代革命故事中的神话元素,如“姐妹鸟”化星等。 </p><p class="ql-block"> 消亡论的否定:神话不会因科学进步彻底消亡,只要人类对自然和未知存在困惑,神话就可能以新形式,如科幻小说继续产生。</p><p class="ql-block"> 二、广义神话的具体内容框架</p><p class="ql-block"> 袁珂将中国广义神话划分为九大类,涵盖多元文化载体</p><p class="ql-block"> 1. 狭义神话:原始社会产生的经典神话,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 </p><p class="ql-block"> 2. 民问传说:具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如“华岳神女”。 </p><p class="ql-block"> 3. 历史与神话互化,神话化的历史,如“李冰治水”附会神话;历史化的神话,如“少昊以鸟名官”从神权变为官制。 </p><p class="ql-block"> 4. 道教成仙:道教影响的仙人故事如嫦娥奔月、八仙过海,强调其与民间信仰的融合性。 </p><p class="ql-block"> 5. 精怪志异:志怪小说中的精怪传说如《聊斋志异》。 </p><p class="ql-block"> 6. 童话式传说:幻想性民间故事如“白螺天女”。 </p><p class="ql-block"> 7. 佛经神话:本土化的佛教故事,如哪吒闹海、观音传说。 </p><p class="ql-block"> 8. 风物与习俗神话:节日、法术、地方风物传说,如“望娘滩”。 </p><p class="ql-block"> 9. 少数民族神话:补充汉文献缺失的多元体系,如苗族创世史诗。</p><p class="ql-block"> 三、理论特征与创新点</p><p class="ql-block"> 1.他认为 “群众认知”优先</p><p class="ql-block"> 主张神话定义应尊重民间口传的“混称”实践(如群众统称传说为神话),反对学者强行割裂神话与传说。</p><p class="ql-block"> 2. 特别强调中国的特殊性</p><p class="ql-block"> 仙话的合法性:提出仙话是战国以来神话的本土化延伸,若剔除则“中国神话失色三分之一”。 开放性下限:以“无底洞”比喻神话范围的弹性,拒绝设定僵化边界。</p><p class="ql-block"> 3. 实践导向的方法论</p><p class="ql-block"> 其理论直接服务于《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神话史》的编撰,通过词条扩容(如收录“法海”“玉皇大帝”)和历史脉络梳理,实证中国神话的延续性。</p><p class="ql-block"> 四、学术影响与争议</p><p class="ql-block"> 支持者:认为广义框架拯救了被忽视的活态神话,尤其助力少数民族神话整合,推动“中国神话自成体系”的学科建立。在当时由于中国思想长期被禁锢,对袁珂先生的批评声言也不少。</p><p class="ql-block"> 反对者认为:混淆神话、传说、仙怪小说的本质区别,如将《西游记》纳入却排除《封神演义》逻辑矛盾。</p><p class="ql-block"> “仙话”标准模糊:若追求长生不老即属仙话,则跨文化比较中,如吉尔伽美什史诗分类失效; </p><p class="ql-block"> 忽视创作主体:将文人虚构作品(如《柳毅传》)等同于无主名民间神话,削弱原始神话的独特性。</p><p class="ql-block"> 袁珂的广义神话论以动态性、包容性、本土性为核心,重构了中国神话的时空版图,其理论虽引发泛化争议,但彻底扭转了“中国神话贫乏论”的成见,为神话学注入新活力。正如他自述:“从狭义的圈子里跳出来,中国神话方显丰美。 袁珂广义神话论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如果三星堆早30年开掘出这么多与《山海经》对应的实物,不知袁珂先生有多高兴,不知他所编著的《中国神话故事》与《山海经》有什么变化。因为他是专家,一定有新的见解。总之,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也不负他一生对《山海经》倾注。在此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