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名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命名的因由或理据。</p><p class="ql-block"> 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街路巷里名称,具有重要的地理方位意义的地理实体名称等。</p><p class="ql-block"> 地名,有它特定的人文空间,地域空间和时间空间。与我们的生活,社会都有着极大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地名的名命,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反映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地理特征。不言而喻,它具有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社会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践中,是自然实体、行政地域区划、山川道路桥梁、地理方位、乡村街道巷里的名称。因此,地名,具有它一定政治和行政上的严肃性,历史的延续性和社会的现实性。地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体现着它的重要性所在。</p><p class="ql-block"> 但在我们的地名命名实际工作中多有不妥之处,随意主客意愿性大于实际客观内涵。</p><p class="ql-block"> 这里谈谈应城市三合镇境内:三合店、养父湾、景山路一个集镇、一个村庄、一条道路的命名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三合</p><p class="ql-block"> 三合的全称为三合店。是应成市三合镇镇政府所在地,地处应城市东北部。这个地方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称为三合店,不可考。据1981年《湖北省应城县地名志》第137页记载:"相传在很早以前只有三户人家,在此`结茅为棚,烹茶为肆',生意兴隆。由此,人们称为三合店"。又因该地濒临漳河、涢水(府河),水运畅通,帆樯云集,人口日增,市易日盛,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集市,某市东北乡、云梦县夹河一带人们,均以此为巿。</p><p class="ql-block"> 但2021年出版的《应城市地名志》第188页三合镇条别出心裁地说:"因涢水、漳河、清明河三条河流在此汇合,注入涢水(府河)而得名三合”。意即三合得名于"三条河"。</p><p class="ql-block"> 真是这样的吗?真实情况是否定的。该志的编篡者为了自圆其说,从邻县借了一个河来凑数了。</p><p class="ql-block"> 实际情况是,涢水在黄江口接纳了漳河(又称漳水),沿漳河上溯至两河口,漳河接纳了一条河流,也就是《应成市地名志》上所说的清明河,所以,此地名为两河口。</p><p class="ql-block">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清楚这三条河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涢水,因大洪山旧称涢山,其发源于此,故称涢水;又因流经古德安府(今安陆),便又名府河。涢水发源于大洪山东北坡,流经随州市、广水市、再向南流经安陆市、云梦县、应城市、到汉川市的涢口汇入汉水。后因1959年府河改道,涢水到云梦县后被改向东流,经孝感市孝南区、武汉市东西湖区、黄陂区到滠口汇入长江。</p><p class="ql-block"> 漳河(漳水),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水清浊相揉者为漳,漳交也,与涢合流,其色如䗖蝀,数十里方混,故名"。是涢水最大的支流。其发源于大洪山东麓,流经随州市、京山市,安陆市,应城市。在应城市与云梦县交界的黄江口汇入涢水。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漳河裁弯取直水利工程中,因为取直,被改在从云梦县境内的清明河乡邱家渡汇入涢水。</p><p class="ql-block"> 清明河,经查,全国没有名为“清明河"的河流。而云梦县有个叫"清明河"的一段河水,它是涢水流经云梦县境内其中的一段河水,而不是一条河流。《云梦县志》记载:涢水流经县之西,河水变得清澈明亮,当地人称之为"清明河"。就和众多住在河流边的人们一样,把流经自己村的那段河水,用自己的姓氏来命名。如张家河,李家河一样。</p><p class="ql-block"> 清明河的来历在当地有两个说法。一是如前所说,涢水流经这里时变得"清澈明亮"而得名。二是清代有位王姓官员,每逢清明节都要从这里渡河回乡祭祖、上坟而名。</p><p class="ql-block"> 从上述来看,"三条河流在此汇合,注入涢水(府河)而得名三合”的说法不成立,因清明河根本就不是一条河流,而是一段河水。</p><p class="ql-block"> 而应城市地名志上牵强附会的三条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 涢水、漳河是真实存在的,但巿地名志上所称的、不存在的所谓"清明河"另有其名。</p><p class="ql-block"> 这条河,因缺少源头现在处于一种半成活状态,只是在丰水期才有水流动。它是从安陆市府巡检司东,经辛榨、云梦胡金店而来,注入漳河。注入漳河的地方取名两河口,又称漳口。这条河百度地图上称"府河”,还有其他名字吗?据民国九年(1920年)版,湖北应城伍家山《黄氏宗谱》记载,这条河名叫蒿子港,历史上一直是伍家山黄氏管业。蒿子港在历史上发生过一次变故。明代涢水左岸安陆县城南面的作河口被淤塞。明宏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涢水流域发生大洪水。因为少了作河口的排泄,便冲开了右岸的史河口。冲开史河口的洪水一路南下,夺蒿子港入漳河。所以,自那时起,便把这条河叫"府河西支”或"蒿子港"。后因史河口逐渐被淤塞,水流减少,河道渐渐萎缩,便成了今天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 据以上情况,在三合镇境内,是有三条河汇合,但不是涢水、漳河、清明河,而是涢水、漳河、府河西支或蒿子港。</p><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这三水是在三合镇境内汇合,而不是在三合店汇合的。这里有一个点和面的问题,不可混为一谈。三合店是个点,是个地点名称;三合镇是个面,是一个行政区划,是一个地域概念和地域名称。三合店相传以前三户人家"在此""结茅为棚,烹茶为肆”,就是在"此",在这个地方,而不是在这片地方。这三条河的水虽是在三合镇境内汇合,但却发生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在黄江口,一个是在两河口。这两个地方分别在三合镇的一南一北,两地直线距离有10多公里远,黄江口离三合店也有五、六华里之遥。</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三合、两河不属于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光绪应城志》第54页乡镇篇市镇条中,那时两河口自成一体。上载:(全县)今分五十三团…北乡为团十五…曰两河,曰土门(即三合)。(又)城内街五,城外街五,市镇四十有四…具东北三:土门(即三合),两河口,伍家山。又市镇…县东十一:…三合店三十里…。县北十四:…两河口二十五里。以上说明三合与两河在历史上有属于各自的团、市镇,互不相属的。据资料反映,哪怕是新中国成立后,两河地区直到一九六一年后才较为稳定地由三合镇(区、公社)管辖。如果像前面讲过的那样,哪天两河又被划出了,三合只有漳河一条河汇入涢水了,是不是改名叫"一合"呢?更有哪天因老漳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不畅被淤塞了,河水从裁弯取直的云梦县清明河乡的邱家渡汇入涢水,那从三合境内汇入涢水的河流一条都没有了,三合这个名不就应该从地图上消失吗?</p><p class="ql-block"> 所以,三条河在此汇入涢水而名,是站不住脚的,还是以历史相传的"三户人家在此结茅为棚,烹茶为肆"而名为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养父湾</p><p class="ql-block"> 养父湾,新地名志改名为养份湾。是如今应城市三合镇金斗村的一个自然村落。2021年版《应城市地名志》第194页上是这样描述的:"养份湾…相传该地有一名士,幼时家境贫寒,被一好人收养成人成才,故名养父湾,后雅化为养份湾"。收养了一个幼儿,怎么故名"养父湾‘’呢?这个收养人到底是收养了一个"幼儿"还是收养了一个"父亲"啊,语焉不详。</p><p class="ql-block"> 1981年版《湖北省应成县地名志》第151页记载:"养父湾,传说一寒士,很讲孝道,求乞养父"。</p><p class="ql-block"> 在当地民间,周围世世代代住在这里的村民,都知道这个村子名字有两个说法。一是1981年版县地志所载。二是另一个传说:有一年,人们在该村的山坡上,挖出了一座坟墓内葬两人,一人仰面朝天,一人匍匐向下,故将该村又称为"仰匍湾"。但以称"养父湾"为主。至于"养份湾"这个称法,该村的人和周围村子的人,都不知这个村子还有这样一个名字和这个名字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养父湾,诉说了一个中华民族"孝道“文明的优良传统故事,一个人哪怕是穷得什么都没有,去求人、去乞讨,也要养活自己的父亲。这个故事,可与二十四孝子之一黄香的"扇枕温衾"相媲美。它教育后人为人子需尽孝道,尊老敬老,将孝文化发扬光大。对于三合地区来说,是一个闪光点、一个看点,是一个值得大肆宣扬的热点,而不是用所谓的"雅化"去掩盖它,去篡改它原本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雅化,辞典上说雅化是对文化审美的提升的一种手法。但这个村子从一个传扬社会美德的`养父湾",被"雅化"成了一个"养份湾",的确有点不伦不类。养份,从字面上讲,供动植物生长的营养成份。如动物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植物需要的氮、磷、钾、微量元素等。这养份湾真不知养了什么份,也不知道雅化后的村名高雅之处在哪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景山路</p><p class="ql-block"> 这条路是三合店进出的主要必经之路。"东起漳河堤,西止加油站,长1362米,宽7米"。这条路是在一条老路的基础上,逐渐拓展而成。在历史上,没有现代发达的公路和遍地车辆的奔跑,人们出行,都靠的是双脚步行,是当时孝感、云梦、三合地区人们前往应城、京山、天门等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在一九五、六十年代未改成公路前,叫"横大路"。改成"应(城)三(合)公路‘’后,横大路便从人们的听觉中逐渐淡出。但横大路这个名字,这一带的老人都知道。这条路是一条古驿道。据《光绪应城志》驿道篇载:"县境以县治为中心,往东北有经烧香台、土门、两河口至云梦的驿道,……"。</p><p class="ql-block"> 这条路现在取名为景山路,是取意为路两旁的水杉树,成排成行,婷婷玉立,为三合一景,而且还通本市东北部胜境、曾被誉为本县八景之一"伍岭樵歌"的伍家山而名。景山路,很好听,一条通向伍家山的景观路。但不简明,不能见字明义,需要专门解释才能使人恍然大悟。也会使人想这是一条通往聂景山的路。</p><p class="ql-block"> 笔者想,它可否还用这条古驿道的原名:横大路。听到这个名字,让人心里有所感觉到三合的厚重历史,勾起人们儿时的记忆和古老的情怀。使人们眼前呈现出横大路上70年前:络绎不绝的行人,从凤凰山蜿蜒而来的水港上的拦水埧、戏水摸鱼的顽童,港上的独木桥和古老的红砂石双孔桥、横耸在横大路上空古朴的青石牌坊……</p><p class="ql-block"> 可否取名"水杉路"。成排挺拔隽秀的树影历历在目,在微风下婆娑起舞,让人看上一眼,就刻在脑子里。这一美景在周边仅三合独有,它成了三合的一张名片。当人们在茶余饭后,一提这条路两侧排列整齐的水杉树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那里是三合。</p><p class="ql-block"> 又可否取名"三合路"。人们说到三合,就会想起这里水杉的美丽景色,会说:三合,就是有两排梦幻般水杉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三合与水杉,相互印证,相形益</p><p class="ql-block"> 彰。</p><p class="ql-block"> 原本拥有古老驿道的三合,在历史上是县城与县城之间的重要通衢,是县域东北部的交通要道。由于地理原因,这里在公路,汽车兴起的过程中被遗忘了。但经过短暂的闭寒,今天,高速公路硚孝西延线,又让三合在孝感、云梦、应城地区交通节点上,再现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说明地名命名,要尊重历史,要尊重地名的历史性和它的延续性。不可不顾它本来的历史面目和内涵,一有机会,就按个人意愿猎新、猎奇。任性地凭个人感觉去否定历史,否定前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严肃的问题,地名志资料,不能编篡一次,就把地名改一次。除非政治需求,时代需要,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得更改地名和更改地名含义,更不能仅凭一个道听途说就更改地名。历史赋予地名的含义,更不可自圆其说、生拉硬拽地自证正确,一个地名的说法(含义)要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p><p class="ql-block"> 编篡一次地名资料不容易,从人力、物力上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且上一部地名志与下一部地名志的编篡间隔年数也不短。如本地区的地名志,从上一次1981年出版的县地名志,再到2021年出版的市地名志,相隔了整整40年。而且,这还是和平时期,如果是战乱年代,就不知道会相隔多少年了。所以,要尊重它的历史性、延续性和严肃性。用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好地名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 映 雪</p><p class="ql-block"> 2025 年 6月 18日</p><p class="ql-block"> 于 蒲 阳( 应 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