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89年六月中旬,我与余江的故事在中考的征程中悄然开篇。 </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出过家门一步,母亲怕我晕车,特意嘱托姐夫用自行车载我前往县城姑妈家。当行至余江大桥,走在前方的大姐突然惊喜高呼:“快看,火车!”我循声望去,一列绿皮火车风驰电掣般掠过,宛如一条灵动的绿色巨龙,瞬间点燃了我内心的激动。与此同时,余江大桥的雄伟气势也深深震撼着我,这便是余江赠予我最初的珍贵记忆。</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余江县城,面积不大,尽显古朴。我住在姑妈那栋简陋却充满韵味的明清风格二楼,抬眼便能望见对面的中洲,宛如一座静谧的小岛。白塔河水面宽阔,水波浩渺,对岸的人们往来县城,只能依靠人工渡船。每天天不亮能听到渡口边有人说话声,附近马岗和水稻原种场的菜农把新鲜蔬菜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县城各大菜市场去,小小的渡口,有过多少菜农的不眠之夜。县城中心的十字街,是最热闹繁华之处,百货商场、五交化商场、新华书店、余江饭店林立,县政府就在附近。果喜集团红石宿舍楼,宛如鹤立鸡群,成为当时县城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通过各种渠道对余江这座小城有了新的认识。没想到我天天念叨的小城竟然有着辉煌的荣誉:毛泽东主席曾为余江赋诗二首,杰出的新闻记者邹韬奋的故乡,三面红旗一颗星······</p><p class="ql-block"> 进入九十年代,余江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征程,中洲的开发成为关键一步。果喜大桥率先建成,结束了马岗与县城之间千百年来依靠渡船往来的历史。仿佛在一夜之间,中洲之上,风格各异的楼房拔地而起,县城向东迅速扩张,城市的轮廓逐渐变得丰满。</p><p class="ql-block"> 2000年,我在城东新区安下了家,自此与这座城的联系愈发紧密。随着时代的浪潮,余江同全国一样,掀起了城镇化建设的高潮。韬奋大桥、磨仂洲大桥、城南大桥、五四大桥相继落成,横跨白塔河,不仅便利了交通,更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马鞍岭森林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城市在发展中多了一抹自然的绿意。</p> <p class="ql-block">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余江发扬战天斗地、敢为人先血防精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全国宅改工作在这里落地生根,从“一户一宅”的规范到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全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破旧的农舍变身美丽庭院,荒芜的土地重焕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今年余江眼镜AI大会的成功举办,更是为传统眼镜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从镜片研发到眼镜设计,从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全链条实现转型升级,让“中国眼镜之乡”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p> <p class="ql-block"> 经济的腾飞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每年的世界读书日,以近代文化旗手邹韬奋命名的“韬奋读书节”在全区轰轰烈烈展开,中小学师生、政府机关、社区处处是读书人的影子;教育事业更是蒸蒸日上,去年成为江西省首批被教育部认定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为生活在这样的小城而欢喜,这里有山有水,头顶上的天空瓦蓝瓦蓝水晶玻璃一样明净而高远,白塔河常年清澈无比,既无内涝的威胁,也无干旱的侵扰;小城一年四季气候温和,街道宽阔干净,出门没有堵车的焦虑。无论是朝阳升起的清晨还是华灯初上的夜晚,漫步余江街头,市民们载歌载舞,幸福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这座城,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却始终保留着那份温暖与亲切。从最初的青涩相遇,到如今的携手同行,我见证了县城每一次蝶变,这里也记录着我人生的每一段足迹。 </p><p class="ql-block"> 本文图片来自余江区摄影家协会郑阳华老师的作品,在此向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