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烟

娜子

<p class="ql-block"> 我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93年的冬天,我的奶奶在她九十岁高龄的时候,离开了我们,至今巳整整三十二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巳深深地烙在我的心灵里,任凭岁月的流失也挥之不去,永远留在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十八虚岁入党,一九四七年在山东老家参军,随部队驰骋彊场,为革命打江山,参加过准海战役、平津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又百万雄狮过大江,大迁回大包围转战大西南,最后落脚遵义绥阳公安处,参加当地的剿匪工作。他在政法三个部门都干过,俗称“公检法”。</p><p class="ql-block"> 1947年我母亲二十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老家做党的地下工作,父母刚结婚,母亲身披大红花送夫上前线,在当地传为佳话。在解放后的第二年来到贵州,在绥阳县商业部门工作,五四年调入遵义地区行署幼儿园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父亲到“北京政法大学”培训,学习完顺路回到山东老家,他带去一瓶政府奖励的,当时才三元钱一瓶的茅台酒,与他童年的小伙伴同饮。几日后返程,带着我奶奶来到贵州遵义。几年前奶奶在山东老家时,曾经接收过父亲的“阵亡通知书”不识字的奶奶哭得昏天黑地,这可是她唯一的儿子啊,后来经过证实,是和父亲一起参军的同宗同族的堂兄,在大别山的一次战斗中为国捐躯。</p> <p class="ql-block"> 来到遵义后,奶奶那一双缠裏成畸形的脚骨和古怪精致的尖尖鞋,曾经引发人们的惊叹和伶悯。每次看见奶奶洗脚,她那最小的脚指头弯曲到了脚心,一个大脚指就是脚尖,真是“三寸金莲”那么长,洗毕,再用长长的缠足布将脚缠起来,穿上我给织的白袜子(尖袜子没卖的),配上她自己做的那双白底、黑面的小尖鞋,还挻好看。</p><p class="ql-block"> 奶奶手巧,在那个年代,家里所有人的穿戴都出于她的手,戴着老花镜作小尖鞋,精致小巧的鞋做了好多双,还给我们做鞋垫,说是怕她没有了,我们没穿的。至今,家里还存放着她做的鞋垫。那一针针,一线线,都蕴藏着奶奶对我们的爱。</p> <p class="ql-block"> 从北方到南方,由于语言不通,奶奶也结识了许多南下干部的父母们,像她这种情况来到贵州的伙伴们,有鹤群的姥姥、谢奶奶、史二芳的奶奶等等,她们有共同的山东方言,是乡音拉近了她们的距离,老人们都有着同样的小脚,站在街头,舒展着满脸的皱纹,谈笑自若,常常引起路人的注视。拒绝着人们对她们小脚的同情和悲悯。</p> <p class="ql-block"> 北方人做面食这一手艺,都是奶奶传授给我的。奶奶说:“合面要做到三光、即盆光、面光、手光。”做到这一点,面就算合好了。还告诉我“硬面的馒头、软面的饼、不软不硬包饺子。”我受益非浅。</p><p class="ql-block"> 我刚参加工作时,学徒工的工资只有十八元,每月我都要给奶奶两元钱,还时常买点白糖、杆杆糖及水果给她。当年,羊肉粉才一毛二分钱一碗,她都舍不得吃,把我给她的钱包在手帕里,时常在她的伙伴中炫耀说:“这辈子咱就享俺大妞的福了。”</p> <p class="ql-block"> 奶奶这辈子,中年丧夫,老年丧子,这两件人间的痛心事都让她遇上了。在她七十二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对她打击很大,吃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p><p class="ql-block"> 她唯一的儿媳妇一一我母亲的照顾下,她坚强地和我们又生活了十八年。</p><p class="ql-block"> 永远也忘不了奶奶在一九九三年的冬天,生命走到了尽头,那两天因为工作忙,我身为质检组长,不便请假,坐在车间超净厂房里检测产品,看着窗外漫天大雪,我真想飞到她身边,陪她度过生命中的最后时光。等我下班后心急火僚回到家,奶奶已驾鹤西去,终年九十岁……</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不论在什么地方,我都未见过和我奶奶相似的小脚老太太。那个时代的小脚老人将永远消失。现在偶尔路过杨柳街,现在的1935商业街,流涟在曾经住过的地方,原址上我家窗外的那棵皂角树已被砍伐,为了追寻那些逝去的印象,在故事浸润的家庭旧址,总有着令人刻骨铭心的情怀,亘古不变!</p><p class="ql-block"> 奶奶您在天堂过得好吗?我们永远都想念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在1975年前,任遵义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个庭的庭长,中级法院里有5位党组成员,他是其中的一位。他因病去世后,许多父亲的同事,像林叔叔、张叔叔、简叔叔都和我讲过:“什么是政府形象,你父亲就是政府形象,他一辈子清政廉洁,秉公执法,大家亲切叫他刘政府。”的确是,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单位曾经在行署家属院给了我家一套房子,那时每到周末我们都去住两天,后来房子被我父亲退回单位,分给更需要房子的人,我们一家八口人只好居住在母亲单位分给的一套小房子里。另一件事,就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人送了我家一条大鱼掛在家门口,我父母大晚上走路到丁字口,找到那家人家,把鱼还了回去。真的,父亲一辈子什么也没有给我们留下,只留下许多好的口碑。</p> <p class="ql-block"> 父亲当年的任命书</p> <p class="ql-block"> 年轻时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去世后,我奶奶及弟弟妹妹每个月享受着七十年代中期当时最高级别的怃恤金。母亲用坚强的肩膀,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勤俭持家,把一个七口人的家庭,操持得不愁吃穿,她的为人与品行,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五子妹,将我们培养成人。</p> <p class="ql-block">  2005年我带母亲回山东老家,在聊城湖边留影。</p> <p class="ql-block">  和老家的亲戚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五位兄弟姐妹,如今都己退休。曾经有的是军官(上校),法官,大学教师,银行职员,企业职工,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做贡献,没有给父母丢脸。</p> <p class="ql-block"> 2022年,母亲已在遵义专区医院老干病房生活了十一年,得到医院医生护士的呵护,母亲说得最多的是“她享受到了共产党的福,没有医院的这种条件,她活不了这么大岁数。”在母亲九十五岁时安祥地驾鹤西去……已和奶奶,父亲他们相聚在一起啦!</p> <p class="ql-block"> 2025.6.20.</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中学同学罗朝会看了我的美篇后发来的评论一一 @刘娜 我最了解你,我俩是同学,你奶奶我也管她叫奶奶,你妈于阿姨她们都很善良,她们根本就看不出是婆媳关系,看上去就是一对母女,在那个年代奶奶七十多岁已经算高龄了,他唯一的儿子去逝后,准确的说,在你母亲精心的照顾下活到九十岁真的很少,不容易,你这个当孙女的也功不可没,每个星期休息都回去帮你母亲干活。</p><p class="ql-block"> 我家不是有部缝纫机吗,记得有回我自己在家做了件套棉衣的外套,扣子想用本色布做盘扣定上边,可我又不会做,这时我突然想到了奶奶,这事不晓得我跟说过没有?于是拿着衣服就去求助奶奶去了,没想到老奶奶很爽快的就答应了,后来穿上这件罩衣别人还问我在哪嘞定的这种扣子呢!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都一直记着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 还有你妈妈于阿姨,那时我儿子在机关幼儿园,每到星期六放学比平常要早些,下午不在园里吃饭,你妈妈认识我儿子,每次都会多给他一个或两包子,可把我儿子高兴坏了,他拿回家里还跟我们炫耀,说是于婆婆″奖励″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往年老幼儿园的样子,记得奶奶丶于阿姨的英容相貌,她们的善良……[玫瑰][玫瑰][玫瑰][合十][合十][合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