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老年

虚翁

<p class="ql-block"> <b>话 说 老 年</b></p><p class="ql-block"> 人,从一声啼哭到一杯黄土。其间,时间的车轮,依次从婴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至老年站点经过,速度均匀,不快不慢,自然而然,不知不觉,无论荣华富贵,还是穷困潦倒;无论喜乐幸福,还是伤悲痛苦;每一个完整的人生都“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人生一世,唯有时间,最为公平,对每一个人都完全一样,没有差别,没有特权,没有人永远不长大,也没有人长生不老。所不同的是,在这趟“人生列车”上所遇的人与事、窗外的风景不同罢了。</p> <p class="ql-block">  年方几何为老呢?圣人以自己在各个年龄达到的状态为标准,把十五岁后分为六个阶段。圣人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愚以为,按当时人的平均年龄论“天命年”后就应该算老年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过七十的人很稀少。圣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亚圣(孟子)活了八十四岁,所以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普通老百姓,自然难以超越圣人的。当今,联合国把六十岁及以上确定为老年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细分为六十至七十四岁为年轻老年人,七十五岁至八十九岁为老年人,九十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年满六十周岁作为老年人的起点。故过去一般是男六十岁、女五十五岁退休,最近国家把退休年龄推迟了三年。如果到年龄不退休,那肯定不是普通人了。</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男男女女,形形色色,尽管生活环境,经历阅历,认知能力,各各不同;但生命的历程是亘古不变的。在“自然”轨道上行驶的“生命列车”途经的每个站点的风景都各有特色,童年的稚弱、少年的率真、青年的激情、中年的沉稳、老年的睿智——都各有某些优势;除了睿智,老年还有冷静、平和、谨慎、通透等特征和优势,我们只要因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就可以享用这些优势。不言而喻,老年人也有其短处和劣势:一是身体日渐衰弱;二是被单位“淘汰”、社会“边缘化”;三是感官的快乐减少;四是生命的终点——死亡临近。</p><p class="ql-block"> 如何避短?怎么扬长?</p> <p class="ql-block">  任何动物、植物的生命都有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也不例外。人到老年,身体器官和生理机能就会呈自然衰退之势,这如一部机器老化后就会有些运转不灵,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就束手无策,举手投降吗?有人未老先衰,也有人老当益壮,说明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加速或延缓衰退的到来。我认为,始终保持良好心态,坚持看书学习、作息规律、合理饮食、适度锻炼等健康积极有为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就可延缓身体的衰老,保持健康的体魄、较强的思辩和记忆能力。即使不可避免地年老体衰,但完成人生的事业,实现人的价值,不只是靠体力、活力,或身体的灵活性,而是深思熟虑、性格、口才。而这些品质和能力,老年人不但没丧失,而且益发增强了。</p> <p class="ql-block"> 到了法定退休年龄,都得退休。被单位“淘汰”,有的人盲然、失落、报怨、不适应,有的人觉得从此自由自在、轻松超脱。在职时,有人常抱怨工作钱少事多、又苦又累,被单位的条条框框束缚,如坐大牢般不舒服不自在,待到退休离职时,又依依不舍,觉得单位无情,自己劳苦功高,却被扫地出门;尤其是一些在单位位高权重者,更是找不到东西南北,他们被人“服务”惯了,发号施令、前呼后拥惯了,更加感到门前冷落、人走茶凉;孤独寂寞甚至手足无措。人啊!往往就这样愚蠢,这样矛盾,这样不合情理,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后才心心念念。无论如何,人都得面对现实,退休了,就得按退休的活法。家庭成为活动的中心舞台,家人成为更主要的交流对象。做家务,与家人好好说话、相处成为第一要务,此时遵照圣人训须“耳顺”,多动手,少动口,不争、不辩。“年轻老年人”是人生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只要“不逾矩”就可从心所欲:爱旅行的可说走就走,游遍五湖四海,甚至玩转地球;喜摄影者可扛着像机对着朝霞余晖、美丽山川想拍就拍;热爱唱歌跳舞的可在小区内外轻歌曼舞;乐静的人可在家看书、品茗、伴音乐之声享逸然之趣;需照顾孙辈、当厨子、当驾驶员亦正享天伦之乐;能相教儿孙或将自己在职场的所获所失与新入职人员分享,不亦乐乎!……因之,请珍惜“年轻老年人”的时代,尽管被单位“淘汰”,社会“边缘化”,亦可活得有滋有味,潇潇洒洒。及至“老年人”“长寿老年人”,我们都活得有价值有尊严,问心无愧,有何憾哉!</p> <p class="ql-block">  人生有三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至老矣,这“三乐”体会尤深刻。人老了,就得知老服老,“老当益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普通人不奢望;口舌之福、声色之乐,渐行渐远。我们就应践行“三乐”——知足、助人、自乐。从力所能及到力所不及、无能为力,就得有自知之明,不抱怨不唠叨,不倚老卖老,添人麻烦,惹人讨厌,知足又知不足,知老又不服老,尽力远离轻信、健忘、邋遢、马虎“老糊涂”的形象。帮儿女带孙子是助人,与有出息的年轻人交谈、交往或讲授自己一生的经历经验,既可减少老年的孤寂又可助年轻人在寻求美好人生之路上少走弯路,诲人不倦,还有什么比这更高尚的事呢?单位岗位没有了,社会舞台缩小了,我们的内心不能因此变小,快乐不能因此减小,我们得让自己脑袋、眼睛、两耳、双腿、双手动起来,自寻快乐,减少烦恼,不患老年痴呆,失智失能。可常与“老友”聚聚,须知,老年朋友“一起旅行”“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品茗”最大的乐趣不是物质上的口舌之福,而是一起开心聊天。我们应该感谢老年,它使谈话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饮食的感触越来越淡薄。以利相交短暂,以情相交长久,此时正可验证。</p> <p class="ql-block">  当“生命列车”临近终点站,人生的大幕即将落下,既然前几幕已经写得有声有色,“最后一幕”不可避免,如瓜熟蒂落、绿叶凋零,自然规律我们无法避免,更不可抗拒,我们就坦然面对,收拾好心情,该下车就下车,该谢幕就谢幕,没有什么可恐惧、悲伤和抱怨的。老年是人生最后一幕,这时我们已精疲力尽,尤其是当我们自己觉得已经活够,油尽灯枯,惹人讨厌的时候,就该谢幕了!“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如果寿终正寝,真是幸甚至哉。</p><p class="ql-block"> 最适宜老年人的武器是养德行善。无数事实证明,通情达理、性格随和、胸怀开朗的老人都会觉得晚年很好过,而性情乖戾、脾气不好的人,无论什么年纪,都会觉得日子不好过。如果一生如此,长寿又活得有价值和意义,临终意识到自己一生并未虚度,并回想起自己许多善行,就会感到无比欣慰。人生大限一到,过去的一切都将消逝——唯有一样东西可以存留,那就是你的美德和善良的行为赢得的声誉。</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活得有价值。一个人无论活多久,都应当感到满足。一个演员,为了赢得观众的称赞,用不着把戏从头演到尾,他只要在他出场的那一幕中使观众满意就行了。李贺二十六岁、雪莱三十岁英年早逝,李贺被誉为“诗鬼”,雪莱被赞为“诗人中的诗人”,他们的生命轨迹如流星般划过,但他们的光芒永留人间;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没当好皇帝,但李煜的词——“一江春水向东流”脍炙人口,赵佶的书画《宣和画谱》独步天下;陶潜归田园居、采菊东篱下安享晚年,苏轼黄州惠州儋州颠沛一生,都不愧人中豪杰……一个聪明的人也不需要老是留在人生的舞台上一直等到最后的“喝彩”,因为不管生命怎么短暂,活得光明磊落和体面才是目标。老年人寿终正寝是最自然的事情,只要在老年时有对早年生活中幸福往事的大量回忆就心满意足了。</p><p class="ql-block"> 人,最好是在头脑清楚,感官健全的时候死去,“自然”组装起来的东西仍然由“自然”来拆散。“自然”把人体组合在一起,由她来亲自拆散人体,也是最合适的。老年人对自己短暂的余生既不应当过分贪恋,也不应当无故放弃。最聪明的人总是能从容地去死,最愚蠢的人总是最舍不得去死。人生最可悲的是“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好”。像琼瑶那样“飘然”是需要无限大的勇气的。 我追随“自然”。希望我将来告别人生时,好像离开车厢,离开旅店,而不是离开家,因为“自然”给与我的是一个暂时的寓所,而不是永久的家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p> <p class="ql-block">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最美不过夕阳红”,那是一种境界,一种安慰!我自知,人生苦短,去日苦多,与其长吁短叹,不如立即行动,只争朝夕,能了之事及时了了,了犹未了之事又何妨以不了了之。至老态龙钟,繁华落尽,生命列车到达终点站,就收拾好心情下车,来于自然,回归自然,但求问心无愧,了无牵挂。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1日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即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