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棉旗袍和高跟鞋

XingLi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有一件压箱底的棉旗袍。第一次见到这件旗袍是我上四年级的初冬。那年的初冬特别冷,我的绒衣又小又破不能穿了,母亲让我穿着她绒衣上学。母亲只好穿着单薄的衣服。看着母亲只穿着单薄的衣服,更显身体单薄,我好心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天放学我看到母亲从箱子底拿出来一件棉旗袍。啊呀!真好看!这件旗袍九成新,是淡蓝色的,盘扣立领。优雅、淡雅、庄重又大方。我拿起来旗袍用手摸摸,绵绵的,好柔软丝滑。穿上一定暖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旗袍要搭配一双高跟鞋。就像现在走旗袍秀的人都是一色的旗袍高跟鞋,显得身材高挑,气质优雅。母亲的高跟鞋一寸半的粗跟,漂亮、厚实。是真牛皮的。鞋底也是真牛皮的。是一层一层牛皮做成的鞋底。我好想看看母亲穿旗袍和高跟鞋是什么样子,一定会非常漂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年代、那环境、那背景是不能也不允许穿旗袍和高跟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天母亲把旗袍剪成两截,旗袍的上半截就成了一件大襟衣服。露出里面鹅黄色的夹里子,是羊毛织品,上面有古色古香的图案,怪不得旗袍那么绵软暖和。母亲穿着这件大襟衣服很好看很合身。我很高兴地看着母亲穿着这件衣服欣慰极了:这件衣服穿在母亲身上又漂亮又暖和,再也不用受冻了。可没过几天这件衣服就又给我穿了。母亲说:这件衣服不适合她穿,我穿着更好。其实我知道她是怕我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和姐姐的头巾也都破了。没有钱买新的头巾。有一天早上母亲拿了两顶帽子,淡蓝色的帽子前面镶着一圈咖啡色的毛边,这咖啡色的毛边我认出来了,是爸爸的大氅上的毛领子。帽子的里和面料是旗袍的下半截做的。帽子好漂亮啊!我戴上这顶帽子就像是洋娃娃。原来是母亲连夜为我们姐妹缝制了两顶帽子。邻居看着我们戴的帽子说:“帮穿破了还有底,底穿破了还有3600钉”。她说的意思是我家的家底子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年我从兵团回去探亲,看到一岁多的小外甥穿着一件漂亮的鹅黄色衣服。像毛衣又不是毛衣,仔细看,那不是母亲棉旗袍的夹层里子吗?是我姐姐的婆婆用母亲旗袍夹层里子的羊毛织品,给她孙子做了件漂亮羊毛衣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的这件旗袍变成一件大襟衣服,两顶帽子,还有外甥穿的衣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高跟皮鞋平时不敢穿也不能穿,在那个年代是不能穿高跟鞋的。母亲总在下雨天才穿那双高跟鞋。也是只敢在房前屋后穿。每当厨房响起哒哒清脆的高跟鞋声,我就问:“妈妈,外面下雨了?”母亲回答说:是的,下雨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出生在哈尔滨,娘家也算是大户人家。过去的哈尔滨被称为“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哈尔滨人讲究穿戴,哈尔滨人特别聪明、心灵手巧。比如电影里的人物穿一件好看的衣服,有些人为了穿同款衣服,一场又一场的看电影。用不了几天,大街上就能看到和电影里的人物穿着一样款式的衣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道里区的中央大街上有很多老毛子,(我们习惯叫他们老毛子。)老毛子就是白俄罗斯人。这些老毛子高个子,男的喜欢穿米色大风衣,长筒靴特别挺拔。女的穿着漂亮的布拉吉(布拉吉就是连衣裙)。女的挽着男的胳膊很高雅傲气地走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想:母亲的这件旗袍和高跟鞋 在50年代初的哈尔滨一定是穿过的。母亲个子不高但是身材好,当年母亲还有很多哈尔滨女性穿着棉旗袍和高跟鞋,她们有着东方女性端庄大气,又有古典韵味的美。和那些老毛子走在中央大街上,那一定是中西文化的碰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年代中后期,母亲随父亲工作调动到了鸡西。60年代父亲故去,母亲总是害怕,现在说应该是焦虑症。所以我们搬家到了一排住六户人家的排房。我们周围有很多闯关东的山东人。他们穿着花棉袄,宽大的不合身的黑棉裤,棉袄棉裤都没有外罩,看着很不干净,他们用一根棍子挑着一个包袱扛在肩膀上,就从山东逃荒到了黑龙江,大部分人成了煤矿工人。我们叫他们煤黑子。 这些煤黑子和我们做了邻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闯关东的山东人的到来,也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付出了他们的努力。他们也把孔孟之乡的孝道带到了东北。把山东大汉的豪爽勤劳带到了东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还要插几句。 这一大片排房的灯头是我爸爸从医院带病到哈尔滨买回来的。那时候国家物资紧张,都是统购统销。先后派去两个采购员都没有买到灯头,必须爸爸去。我爸爸到了哈尔滨就买到了。回来的路上爸爸病重,中途下车在异地住院,好点了才回家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样的环境里,在那个年代里,母亲要是穿着旗袍和高跟鞋,那不是太突兀了吗?那就等着被批斗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被批斗还有一个小故事。文化大革命我们红卫兵斗争老师。有一天班级开会,说造反不积极的不能当红卫兵。有一个同学点我的名字。说我从来不说话不能当红卫兵。这时候有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她妈妈当过太太。我真吓坏了,赶紧站起来问她:谁说我妈妈当过太太。她说她的邻居说的。我那时候还是个小孩子,(说我妈妈当过太太的同学比我大好几岁,是闯关东来黑龙江的。到了黑龙江才上学的。)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胆量,就跑到那个人家里质问:你为什么说我妈妈当过太太?她慢条斯理地说:我哪里说你妈妈当过太太,我是说你妈妈走路的样子像太太。像太太和当太太一字之差,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足可以害了一个好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我想想:母亲之所以被人说像太太,一定是年轻时常常穿着旗袍养成习惯,走路不会大步流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的淡蓝色旗袍,大襟衣服,两顶时尚的帽子,外甥穿的鹅黄色的羊毛衣服,历历在目,而且越来越清晰地在总眼前浮现。那雨天嘎嘎的高跟鞋声在耳边常常萦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