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的美篇

刘书

<p class="ql-block"> 白登之战遗址凭吊</p><p class="ql-block"> 刘书</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0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一件重要的事件,那就是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的“白登之围”。而这个白登山,就座落在大同市市区东北边缘,现在叫马铺山。</p><p class="ql-block"> 身边有如此重要的历史遗跡却多年未曾探访,未免轻疏。于是于5月21日,独自一人驱车前往,40分钟车程即抵达山下。</p><p class="ql-block"> 整个马铺山全被围栏圈起,早已改造为一个公园。整座山植被茂密,郁郁葱葱。门卫介绍,从公园门口到山顶,上下往返近十公里,而游人的车辆是不允许进入的。夏日炎炎,路程竟又如此之遥!不上,则于心不甘;硬上,而又惧劳累。与门卫通融半天而始终不让开车进入。正在懊恼之际,大门开启,进一皮卡,司机停车与门卫交谈毕准备开车上山。自已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和皮卡司机说明来意,并请求司机能否将自己捎带到山上。皮卡司机可能看我确实年事己高,便点头应允。于是,便乘坐皮卡沿林萌道盘绕而上直达山顶。司机对我讲,您抓紧游玩,我等您一会儿,完了我再把您送下去。听闻此言,自已十分感动!如今社会,竟遇如此热忱良善之人,心情难以言表。只好抓紧时间,在山顶浏览拍摄。</p><p class="ql-block"> 山顶修建一不大的广场,建有一平台,上立歇山单檐顶石碑一通。碑的正(南)面刻有隶书“白登之战遗址”六个大字;背(北)面是介绍白登之战的简单情况,但由于碑刻石质较差,1992年才立起的石碑己风化严重,文字竟模糊难辨了。</p> <p class="ql-block">  由于天朗气清,站在山顶立碑平台上,视野极为开阔。大同市区一片片楼群、一条条街道清晰可见;散布在各处的村庄历历在目;文瀛湖水波荡漾,桑干河婉延东去;绿蔽田野,逶迤远山,让人心曠神怡。</p><p class="ql-block"> 其实,所谓马铺山,即古称的白登山,海拔才1100多米,既不雄伟,也不险峻,与远处的六棱山和相近的采凉山相比,也就是一个比较大一点的黄土梁而己。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两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为讨伐韩王信叛乱并迎击匈奴,率先头部队轻敌冒进,“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刘邦)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资治通鉴)”。四十万匈奴精兵将汉高祖刘邦及三万多人马围困在这样一个黄土梁上。且天寒地冻,“士卒坠指者什二三(史记.高祖本纪)”,而大部队还在马邑(现朔州)一带。可见当时的情形是如何凶险,双方攻守的战斗一定很残烈。</p><p class="ql-block"> 不过,无论是刘邦听从陈平之计贿賂阏氏(匈奴单于之妻后)也好,而或是冒顿单于懾于汉军主力增援也罢,总之最后匈奴撤围,汉高祖刘邦得以逃脱,最后与匈奴和亲了事。</p> <p class="ql-block">  需要提到的是,对于白登之战的地址,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不少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认为,白登山山体矮小,四周都是缓坡,且山上既缺水源,又无堑壕险阻,汉軍三万人马很难在此坚守七天七夜。若匈奴四十万精骑进攻,恐怕很快便会将汉軍围歼。因此,认为古之白登山,应是与现在称为马铺山相距很近的采凉山。而采凉山山高险峻,面积巨大,且森林密布,山中又有溪水,易守而难攻。即使刘邦再轻敌犯险,也不会弃有利之地势而选不利之位置的。对这种论点,我在凭吊完现在的白登之战遗址后,很有认同感。</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一问题难以理解。出于什么缘由,为何要把“白登山”这样一个既雅致又具有重要历史事件标识性的山名,改为“马铺山”这个有点俗气的名称,且一直从元代沿用至今。问及山下村民,大都一脸茫然;查阅史书典藉,也是不知就里。</p> <p class="ql-block">  斯事己矣。如今的白登山(马铺山),树木葱茏,花香鸟语。两千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事,早已无半点痕迹。只有那座今人立起的石碑孤寂地竖立在山顶,向人们标示着白登之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用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2025.6.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