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见闻录(一)

康乐

<p class="ql-block">——从多伦多的绿茵场想到中国的足球梦</p><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初夏,经过14小时飞行,飞机降落在多伦多机埸,我们第三次踏上了加拿大的土地。一下飞机就直奔大孙女的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现场。经两天三场比赛的激烈角逐后,孙女所在的球队获得了冠军。当孙女捧起冠军奖杯与我们合影时,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p><p class="ql-block"> 自从有了一句"要吃苦去旅游,要生气看足球"的顺口溜后,我几乎不看足球了。但看到加拿大青少年的足球比赛、看到社区足球埸地之多后,不仅对足球有了兴趣,更想到了中、加两个国家在足球发展道路上的巨大差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加拿大这个曾经与中国同被贴上"足球荒漠"标签的国家,如今已成功转型为世界杯参赛国,世界排名从以前的120位跃升至33位;而中国足球仍艰难地排在99位,生气啊!国足是不是要深思啊?我也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带着问号回到儿子家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足球是如何融入加拿大家庭日常生活的。</p><p class="ql-block"> 儿子家的后院被改造成一个小型足球场,虽然不大,但足够小朋友们训练、玩乐。儿子作为地区足球义务教练,每周都会带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训练;大孙子则通过了足球裁判考核,经常为其它球队比赛当裁判;而大孙女如今已是BVB俱乐部的主力,其它几个也参加同龄段的各种足球比赛或训练,搞得一家人很难坐在一起吃饭了。</p><p class="ql-block"> 这种全民参与的足球文化,在加拿大并不罕见。据说,加拿大12-18岁青少年中,24%将足球视为最受欢迎的运动。在我所居住的社区,几乎每个适龄孩子都会参与有组织的足球活动,学校与俱乐部形成了完善的衔接体系。反观国内,受限于应试教育压力和场地设施不足,真正能够持续参与系统训练的孩子少之又少。</p> <p class="ql-block">  加拿大足球埸之多实在令人惊讶。就拿当天的比赛埸地来说,我数了一下,一共有5个室外1个室内标准球埸。再看看地区的足球场,也是室内室外多而正规,据孙子介绍这些标准足球埸,他们随时可以免费训练,但比赛时要付钱。这样多的足球埸地,中国受土地限制难以做到,在美国我也没有看到过。</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足球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系统性改革的成果。五年时间飙升至33位,成为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强队。这种"加拿大速度"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足球发展体系在支撑。其中:青训体系的革命性变革是加拿大成功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的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就被科学分级,初学者踢休闲足球,有天赋的进入竞技足球体系。得益于课业压力较轻,青少年每周有几天能进行数小时的专业训练。政府与社会协同支持,构成了加拿大足球发展的坚实后盾。这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足球发展模式,值得中国借鉴。</p><p class="ql-block"> 可见,中国足球的落后除了前几年的管理问题、腐败等问题外,青训体系的断层是中国足球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拥有100万注册球员,1200个俱乐部,而中国仅有约5万注册球员,俱乐部仅100家左右——这意味着加拿大以中国四十分之一的人口,却拥有二十倍于中国的足球人口。更严峻的是,中国青训面临"12岁退役"现象,即小升初阶段大量有潜力的孩子因学业压力放弃足球。孩子们每天作业到9点,哪有时间玩球,另外学校足球场很有限,外面训练足球的埸地又远又贵。这种状况与加拿大青少年放学后数小时的系统训练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初步见闻,只是一些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了解。过几天大孙子要请我们去参加他的高中毕业典礼,他代表300多名毕业生发言,我们进埸要买十元一张门票,这有点不可思议,先去看看再说。</p><p class="ql-block"><br></p>

足球

加拿大

训练

青少年

孙女

中国

足球场

孩子

俱乐部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