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漫步古城 . 无意初识潮州

伞兵人摄影

<p class="ql-block">  一路台风,冒着雨来到了潮州。驾驶员热心,知道我们是来玩的,没有将我们拉到汽车总站,在路过牌坊街的路口时,将我们放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潮州</p><p class="ql-block"> 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在此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大量迁入。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始置义安郡,这是潮州最早的建置。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唐贞观元年(627年)潮州属岭南道。唐景云二年(711年),潮州再次划入福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潮州易名为潮阳郡。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才再度改称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p> <p class="ql-block">  隋唐以后,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明清时期,潮州的龙湖古寨依托韩江航运,成为潮汕平原的贸易重镇,商船北通苏杭、南达南洋。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基本定型。20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州府属的滨海重镇。如今,潮州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有驰名中外的“潮州八景”,更有以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艺、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等独具一格的旅游文化。</p> <p class="ql-block">  潮州又称“凤城”,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传天上的凤凰曾降临潮州,化成凤凰山,潮州因此得名“凤城”。潮州始建于东晋,是历代州府之治所,也是全球“潮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采用“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面积约3平方千米,有着720多条走向讲究、纵横有序的街巷和大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如今的潮州,以其独特的潮汕文化、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精美的古建筑群吸引着众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  这是潮州古城的广济门,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壮观的城楼。它襟江控岳、护邑镇桥,历来为潮州城之城防、交通要隘。广济门城楼融合历史传承与现代工艺,历代均有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2002年,潮州市政府按“修旧如旧”原则对其落架重修,恢复木石结构,梁架、门窗等均恢复明代形式。如今,广济门城楼不仅是潮州古城的象征,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见证了潮州古城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深厚的人文风俗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潮州广济桥</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最初是用86只船架设的浮桥。此后,经过历代不断修筑,桥墩逐渐增多,至明代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重修,加固23个桥墩,桥上建起126间亭屋和12座楼台,更名为“广济桥”。嘉靖九年(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格局。清代顺治、道光年间,广济桥多次因战乱和洪水受损并修复。民国时期,曾尝试改用悬索吊桥,但失败。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和1977年两次大修,加固桥墩,加宽桥面,使其能通车。2003年起,广济桥开始修复工程,2007年修复竣工,重现明代风貌。如今,广济桥不仅是潮州的交通要道,更是集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  潮州广济桥上的楼台亭屋,宛如江上明珠,熠熠生辉。桥上亭台错落有致,飞檐翘角,古韵悠悠。木制结构的亭屋,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每一处雕花都诉说着古老传说。楼台高耸,气势恢宏,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它们或供行人休憩,或为商贩摆摊,热闹非凡。在江风轻拂下,楼台亭屋的剪影倒映水中,波光粼粼,与江水相依,构成一幅灵动的画卷,见证着潮州的繁华变迁,承载着无数过往行人的记忆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  潮州广济桥现有楼台亭阁共30个,其中殿式阁12个,杂式亭台18个。这些楼台亭阁相映成景,展现了古代岭南建筑的多样性和装饰艺术的精美。</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广济桥中间断桥的结合部位,也是潮州广济桥其独特魅力所在。这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完整连接,而是由十八梭船巧妙地串联起两岸。十八艘梭船,宛如灵动的纽带,随着江水的涨落而起伏。每艘船都经过精心设计与加固,以确保其稳固性。船与桥墩之间,通过铁链等坚固的连接装置紧密相连,既保证了通行的便利,又增添了一抹灵动之美。这种独特的结合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使广济桥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历经风雨,依旧屹立在韩江之上,成为潮州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  潮州广济桥,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韩江之上。古时,它历经多次修建,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那独特的“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结构,让其在桥梁史上独树一帜,成为沟通两岸的重要纽带,承载着无数商旅往来,见证着潮州的繁华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  如今,广济桥修缮一新,古韵犹存。它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一座文化地标。漫步桥上,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厚重。它承载着潮州人民的乡愁,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向世人诉说着潮州这座古城的辉煌与魅力,是潮州人民心中永恒的骄傲,也是中国古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潮州广济桥灯光秀</p> <p class="ql-block">潮州牌坊街</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中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漫步其中,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长河。这里矗立着二十三座古牌坊,它们或纪念贤达,或旌表节孝,每一座都承载着厚重的往事。石雕工艺精湛,人物、花鸟、瑞兽栩栩如生,历经风雨仍风姿绰约。街道两旁,明清风格的古建筑鳞次栉比,青砖黛瓦,飞檐斗拱,古韵悠然。商铺林立,售卖着潮州木雕、刺绣、陶瓷等传统工艺品,还有潮绣、潮州工夫茶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在此展示技艺,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潮州文化的魅力。穿梭在牌坊街,每一步都是一场与历史的邂逅,每一眼都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它宛如一座露天博物馆,静静诉说着潮州千年的繁华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  雨京道科牌坊即两京科道坊,位于潮州牌坊街水平路口南侧。北面镌刻“金榜联芳”,是为明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弟吏科给事中郑寯而建。郑安,明正统十二年(1447)解元,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南京河南道御史,迁陕西按察副使。其弟郑寯,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任吏科给事中。“两京”,明自永乐以后定都北京,南京为陪都,“两京”即指京师顺天府与南京应天府。</p> <p class="ql-block">  “十相留声”牌坊位于潮州牌坊街,是为纪念唐宋时期十位到过潮州的宰相而建。这十位宰相分别是唐朝的常衮、李宗闵、杨嗣复、李德裕,宋代的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其中唐四位宰相均被贬至潮州,宋六位宰相中三位被贬,三位随亡宋而来。他们有的在潮州兴学,有的因政绩昭著,对潮州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牌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位于市区义安路英聚巷尾北侧,2009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理少卿坊,位于潮州牌坊街灶巷口南侧,是为明代大理少卿吴一贯所建。</p><p class="ql-block"> 吴一贯,字道夫,潮安彩塘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授上高县知县,后升任浙江道御史,弘治年间巡察浙江、福建、南畿,以骨鲠之臣闻名,晋大理寺右少卿。他曾经略边关,规划创建八达岭长城,上安边策数万言。大理少卿坊南镌“经略边务”,坊眉“绣衣”“廉宪”均为官职。此牌坊是吴一贯官途辉煌的总结。</p> <p class="ql-block">  牌坊街的“四朝大老”牌坊,全称“三世尚书·四朝大老坊”,位于分司巷口。此坊为明崇祯元年潮州知府马鸣霆等人为表彰纪念潮州名贤林熙春而建。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明万历十年(1582年)中进士。他一生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故称“四朝大老”。林熙春为官清廉,敢于直言进谏,后因不满魏忠贤当权辞官回乡。回乡后,他积极兴办公益事业,为潮州争盐税、减里役,倡建多处公共设施。林熙春终年80岁,皇帝追赠其父、祖父为尚书封号,合林熙春为“三世尚书”,并立此牌坊表彰。坊额八字均由当时名士书写,笔力遒逸,含苏轼、黄庭坚、米芾之能,为全城额坊字最佳。</p> <p class="ql-block">  秋台牌坊位于潮州牌坊街家伙巷口,是为南宋建炎二年廷试榜眼、礼部尚书王大宝所建。王大宝曾任刑事长官,古称秋官,尚书古称台阁,故称秋台。该牌坊是牌坊街上唯一一座色彩艳丽的牌坊,采用四柱三间的砖石结构,顶部有黄色琉璃瓦、精美的双龙戏珠和其他色彩艳丽的嵌瓷装饰,显得绚丽多彩。</p> <p class="ql-block">  牌坊街的状元牌坊是为纪念明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而建。</p><p class="ql-block"> 林大钦是潮安金石人,21岁就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是粤东地区唯一文状元。状元坊原在太平路铺巷口,1951年被拆除,2004年按原貌重建。其外观独特,中间坊梁整条贯穿,象征“国家栋梁”,坊额上镌刻有精雕细琢的麒麟、龙等祥瑞动物,“状元”二字由饶宗颐先生重书。</p> <p class="ql-block">  这是牌坊街的文宗坊伯牌坊,即文宗方伯·皇命三锡坊,位于军厅巷口,初建于明崇祯初年。此坊为纪念明代福建左布政黄琮而建。黄琮,号玉田,明饶平宣北都大埕(今饶平大埕镇黄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他历任云南督学、福建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等职,为官期间,黄琮恪尽职守,知过必改,深得民心。他告老返乡后,还修筑了东津堤、江东急水塔等,做了不少利民善事。</p><p class="ql-block">文宗方伯坊作南北向,北额镌“文宗方伯”,南额镌“皇命三锡”。“文宗”是明清时对提学、学政的称呼,“方伯”是布政使的尊称,“皇命”即皇帝的命令,“锡”通“赐”,指黄琮及其祖允德、父夙兴均得赠布政使。此坊不仅纪念黄琮,还纪念抗日英烈。1939年,此坊西北处为日寇驻军司令部,国民党军独九旅625团在此与日军激战,伤亡惨重,后因援兵不继撤退,日寇为阻止人们拜祭抗日英烈,拆除了此坊。2009年,人们参考其他牌坊复建了文宗方伯坊。</p> <p class="ql-block">  潮州牌坊街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文化古街。这里曾是潮州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明清时期,太平路达到鼎盛。这里的43座牌坊,平均每35米一座,被誉为“牌坊城”。这些牌坊多为旌表科举功名、忠孝节义及名臣功绩而建,形成“刻在石头上的潮州文化史”。</p><p class="ql-block"> 不言而喻、这个牌坊街不仅是观光胜地,也是美食的天堂,汇聚了众多特色小吃。同时,这里还集中展示了潮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潮绣、手拉壶、陶瓷、工夫茶等。</p><p class="ql-block"> 潮州牌坊街的牌坊是潮州历史的见证者,每一座牌坊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历史背景,记录了古代潮州的社会风貌、人物事迹和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 这些牌坊不仅是建筑艺术品,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是封建礼教的产物,也是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 牌坊街上的牌坊,串联起了潮州千年的文脉传承。</p> <p class="ql-block">  牌坊街的新华书店的往事充满烟火气与书卷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位于牌坊街,是当地的文化地标。那时,书店内书籍种类繁多,从经典名著到流行小说,从学术著作到儿童读物,应有尽有,吸引着众多读者前来选购。放学后的孩子们常在此翻阅漫画书,上班族则会挑选专业书籍,老年人也爱来此寻找历史典籍。书店不仅是购书之地,更是文化交流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分享读书心得,交流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新华书店虽已迁址,但其在潮州人心中的位置依旧。随着牌坊街的修复与开发,这里成为集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特色街区。若新华书店能重回牌坊街,定能为这条古街增添更多文化韵味,也让潮州的文化传承更具活力。</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牌坊街的百货大楼,它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变迁。1958年,国营百货大楼落成,计划经济时代,消费者清晨排队,8点铃响门开,人潮涌入。它是老潮州人的购物天堂,商品琳琅满目。如今,百货大楼旧址变身潮商老字号文化馆,展示潮州商业传奇,成为文商旅融合新地标,见证着古城的传承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潮州府</p><p class="ql-block"> 潮州府历史悠久,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设立潮州府。隋开皇十一年改称潮州。唐宋时期,潮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元朝时,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改路为府,称潮州府。崇祯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等11县。明清时期,龙湖寨依托韩江航运,成为潮汕平原的贸易重镇。如今,潮州古城墙、镇海楼等古迹见证了潮州府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这是牌坊街的李氏宗祠,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李氏宗祠位于潮州城区中山路中段,是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宗祠不仅是李姓族人的祭祀场所,更曾是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的旧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这里为革命输送了大量人才。如今,李氏宗祠内通过历史文献、报纸期刊、名人文件、照片实物等多维度的珍贵藏品,向人们展示了潮州的红色历史和中国革命的进程。其外观是典型的白墙黛瓦,尽显古朴韵味。</p> <p class="ql-block">  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抵达潮州后,于12月在此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这是黄埔军校最早创办的一所分校。分校设立前期,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恽代英同志曾在此任教。如今,这里已成为潮州市潮剧艺术培训中心,并于202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p><p class="ql-block"> 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开元路,是粤东地区第一古刹,与泉州开元寺、福州开元寺并称中国四大古开元寺。其前身为荔峰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下诏以年号“开元”命名。元代改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多次重修,仍保留唐代平面布局,凝结了各朝代的建筑艺术。宋庆历三年(1043年)有大规模修缮。寺内天王殿为宋代遗存,斗拱结构复杂,木榫衔接无钉。大雄宝殿前有78块唐代石栏板,刻有佛教故事与瑞兽图案。寺内还藏有清代乾隆《龙藏》经卷、智诚法师刺舌血书《华严经》、宋代铜钟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开元寺曾遭严重破坏,1982年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进行全面维修,使其重现昔日风采。196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开元寺香火鼎盛,是潮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开元寺的大悲殿,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其前身为“荔峰寺”,后因唐玄宗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开元”名之,潮州开元寺由此得名。大悲殿是开元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周墙有10幅青石浮雕、通雕和圆雕,内容为《观经》里的234个佛经故事,殿周还有18根雕龙大青石柱。</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长河中,开元寺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元代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清代之后“开元镇国禅寺”与“开元寺”并称。文革期间,开元寺曾遭严重破坏,但1982年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进行全面维修,使其重现昔日风采。2005年,大悲殿修建竣工,飞檐峭壁,精妙浮雕,一派瑰丽。如今的大悲殿,匾额“大悲殿”由国学泰斗饶宗颐教授所书,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佛教文化特色和地方建筑、雕刻艺术,成为海内外信众和游客向往的佛家胜地。</p> <p class="ql-block">  潮州文庙历经岁月洗礼,是潮州文化瑰宝。它始建于北宋,后多次重修扩建,规模宏大。建筑融合潮州特色,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石雕木雕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大成殿庄严肃穆,供奉孔子及诸贤像。泮池、棂星门等布局严谨,彰显儒家尊崇。这里不仅是祭祀场所,更是传承儒家文化、培养学子的圣地,见证无数学子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承载着潮州文脉传承与尊师重教传统,吸引着各地游客探寻儒家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牌坊街的文庙大殿庄严肃穆,殿内正中悬挂着“斯文在兹”匾额,这块匾额是清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皇帝御书。四个大字笔力遒劲,蓝底金字,熠熠生辉,彰显着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尊崇,仿佛在诉说着潮州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延续。</p> <p class="ql-block">潮州文庙大殿庄严肃穆,正中供奉着孔子的牌位,牌位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大的“万世师表”匾额,彰显着孔子的崇高地位。两侧还供奉着颜回、曾参、子思、孟轲等四配的牌位,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四周墙壁上绘有孔子周游列国等事迹的壁画,生动展现了孔子的生平与思想,整个大殿弥漫着对先贤的崇敬与追思之情。</p> <p class="ql-block">  潮州英歌,又称秧歌,起源尚无确凿记载,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中期,当时民间歌舞已很活跃,用于祀神、娱神及自娱。清乾隆《潮州府志》记载,春时农者插秧时,会有人挝鼓,群歌竞作,名为秧歌。潮汕话中“秧”与“英”字相近,后演变为“英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英歌角色和故事取材于《水浒传》,表演者装扮成梁山好汉,通过舞蹈展现英雄气概。其表演形式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表演规模多样,有8人、12人、24人、56人、72人、86人甚至108人。早期英歌是边打鼓击节边唱,后来只留下打击动作,没有唱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英歌在潮汕地区曾被中断,改革开放后恢复表演。2006年,揭阳市普宁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英歌在潮汕地区广泛流行,深受群众喜爱,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代表。</p> <p class="ql-block">  踏入牌坊街尽头的剧场,古韵扑面而来。落座后,先品功夫茶,茶香袅袅,茶艺师手法娴熟,一杯杯香茗入口,身心舒畅。接着,英歌表演开场,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木棒,舞姿矫健,步伐整齐,木棒碰撞声与锣鼓声交织,气势磅礴,将古老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在牌坊街,一群活力四溢的年轻人穿梭其中。他们身着特色服饰,手持宣传资料,热情洋溢地向过往游客介绍英歌。动作夸张地比划着英歌舞蹈中的经典动作,生动讲述着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让古老的牌坊街弥漫着青春与传统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潮州美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美食的浩瀚星河中熠熠生辉。它以独特的风味、精湛的烹饪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食客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潮州有潮州菜,又称潮汕菜,是粤菜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口味清淡鲜美,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潮州人善于利用当地丰富的海鲜资源,制作出各种令人垂涎欲滴的海鲜佳肴。比如潮州鱼丸,选用新鲜的鱼肉,经过精心捶打制成,口感爽脆弹牙,汤汁鲜美,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鱼肉的鲜甜。还有潮州生蚝,个大肉肥,只需简单地用蒜蓉、辣椒等调料清蒸,便能将生蚝的鲜美完美地展现出来,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海鲜,潮州的卤水也是一绝。潮州卤水以其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闻名遐迩。卤水中加入了多种香料,如八角、桂皮、丁香等,经过长时间的熬制,香气四溢。卤制出来的食材,如卤鹅、卤鸭、卤蛋等,色泽红亮,味道浓郁,肉质鲜嫩多汁,入口即化。每一种卤味都蕴含着潮州人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和独特见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潮州小吃更是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潮州春饼,薄如蝉翼的饼皮包裹着鲜嫩的馅料,口感酥脆,香气扑鼻。潮州粿汁,以米浆蒸煮而成的粿皮,搭配上卤肉、香菇等丰富的配料,再淋上特制的酱汁,味道鲜美,软糯可口。还有潮州糖水,如绿豆沙、红豆沙、芝麻糊等,甜而不腻,清凉解暑,是饭后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潮州美食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潮州人的智慧和情感,蕴含着潮州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最地道的潮州美食,感受潮州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牌坊老街一路走来,看到很多酥糖专卖店。</p><p class="ql-block"> 潮州酥糖,种类繁多,风味独特。有花生酥糖,花生颗粒饱满,与糖体完美融合,入口香脆,甜而不腻。芝麻酥糖,黑芝麻的浓郁香气扑鼻而来,口感酥松,甜味中带着一丝醇厚的芝麻香。还有蛋黄酥糖,蛋黄的沙糯质地与糖的酥脆相互交织,咸甜适中,令人回味无穷。每一种酥糖都蕴含着潮州人对传统美食的匠心传承,是潮州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甜蜜宝藏,让人品尝后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潮州牌坊街上古韵悠悠,茶香四溢。这里汇聚众多特色茶。凤凰单枞,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回甘悠长,是茶中佳品。潮州炒茶,干茶紧结,色泽乌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鲜爽。还有老香黄茶,陈香独特,滋味醇厚,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此外,一些茶馆还会提供自制的花茶,将茉莉、玫瑰等鲜花与茶叶结合,花香茶香相得益彰,让人沉醉其中。在牌坊街漫步,品一杯特色茶,感受潮州的茶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看见了芝麻茶的品名。说实话,第一次知道品名叫“芝麻”的茶。</p><p class="ql-block"> 潮州牌坊街的芝麻茶是当地特色美食之一。它以黑芝麻为原料,经过精心磨制而成。这种茶口感浓稠顺滑,芝麻香味浓郁。在牌坊街,有许多店铺售卖芝麻茶,其中老曹、胜记等都是比较受欢迎的店铺。芝麻茶不仅味道香甜,还能让人忆起儿时熟悉的芝麻糊风味。</p> <p class="ql-block">  坊街的“十八曲”鱼饺是当地特色美食。其鱼饺皮用新鲜鱼肉手工制成,薄如蝉翼,馅料也选自新鲜鱼肉搭配蔬菜,口感鲜美。独特的调料配方使鱼饺味道鲜美,令人回味无穷。此外,鱼饺的制作技艺已历经五代人传承,是潮州古城的百年老字号。</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他们店里品尝了鱼饺之后,为这家店铺拍了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潮州的牛肉丸,以其独特风味闻名遐迩。潮州牛肉丸精选上好牛后腿肉,剔除筋膜,用特制方锤手工捶打数小时,直至肉泥绵软细腻且富有弹性。再加入适量盐、鱼露等调料搅拌均匀,制成丸状,放入沸水中煮至浮起即成。其外观圆润饱满,色泽光亮诱人。口感方面,咬一口,外层紧实有嚼劲,内里肉汁充盈,鲜香四溢,牛肉的醇厚原味与调料的清香完美融合,令人回味无穷。无论是涮火锅、煮汤还是炒菜,都能为菜肴增添独特风味,是潮州美食中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深受各地食客喜爱。</p> <p class="ql-block">  潮州还有很多特色小吃,丰富多样,其中裸条面肠粉独具风味。裸条面,是用面粉、水、盐等原料和面后,擀成薄片,切成宽条,煮熟后捞出,淋上卤汁、花生酱、辣椒酱等调料,面条爽滑劲道,卤汁浓郁醇厚,花生酱香浓,辣椒酱微辣,口感丰富,是早餐的不错选择。肠粉则以米浆蒸制而成,口感细腻嫩滑,晶莹剔透。淋上特制的酱油,搭配上鲜虾、猪肉、香菇等馅料,鲜香可口,让人回味无穷。这些特色小吃承载着潮州的饮食文化,展现了潮州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p> <p class="ql-block">  在“蝴蝶”台风沿海袭扰的时节,潮州城也是处在风雨交加之中。我选择在这时游览了凤城潮州,却也意外收获满满,且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踏入潮州,雨丝如织,古城墙在风雨中更显沧桑。沿着古街漫步,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光亮,两旁的古建筑飞檐斗拱,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牌坊街上的牌坊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每一座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佳话,让我对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在开元寺,雨声与梵音交织,古刹的宁静与庄严在风雨中愈发凸显。我仿佛能感受到岁月在这里沉淀,心灵也得到了净化。潮州美食更是让我大饱口福,尽管天气不佳,但每一家小店都热闹非凡,人们热情地分享着家乡的味道,让我感受到了潮州人的热情好客与生活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雨中游潮州,让我领略了这座城市在风雨中的独特魅力,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美妙。潮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让我收获了难忘的经历,也引发了我对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深入思考。</p><p class="ql-block">庐阳太白有诗(词一首)云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调歌头·雨中漫步潮州</b></p><p class="ql-block">烟雨凤城里,漫步古街游。广济桥头伫望,听蓝水湍流。牌坊街中拓步,道韵楼前怀古,旧馆墨香留。开元钟声远,佛寺香火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歌舞,唐宋韵,八贤酬。状元故里,文脉绵亘贯千秋。蚝烙春饼脆嫩,鸭捻桃粿味厚,官塘吃纤柔。牛肉丸弹韧,馋虾粥鲜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按照潮汕民俗,为各位朋友送上视频《财神来了》,祝大家恭喜发财,好运连连!</p> <p class="ql-block">  从汕头去潮州的交通,只有出租车和长途大巴。出租车费用问了一下250-300元;长途大巴30元。</p><p class="ql-block"> 我选择了长途大巴。</p> <p class="ql-block">  汕头汽车总站里面空空荡荡,只我一个乘客。大约半个小时后,又来了一对年轻夫妻,也是去潮州的。</p><p class="ql-block"> 可能因为人太少,我们坐的车改成了10座小车,准时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汕头骑楼一家福彩门店躲雨时顺手买了一张彩票,后来在揭阳美食街躲雨时又是一家福彩门口,想起了揣在口袋里的那张彩票,掏出兑了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