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渔家傲》道尽了石家庄大石桥的沧桑:<br> 正太遗踪横古道,石骨曾迎硝烟扰。枕石听风年岁杳,苔痕老,车流人迹添新貌。<br> 桥畔繁华今更闹,长虹卧影波间照。忆昔烽尘遮远道,沧桑道,一城故事心头绕。<br> 在石家庄的岁月长河里,大石桥静静伫立,像一位沉默却满是故事的老者。它的建立,本是为护一城百姓,却在时光里,成了城市历史的鲜活注脚。下面的老照片,更显了历史的沉厚。<br> 民国时期。大石桥东侧。 清末民初,石家庄因铁路枢纽地位渐起,正太铁路与京汉铁路交汇,带来商贸繁荣,也让铁路穿行的街市满是隐患。1907年,为方便行人穿越铁路,减少事故,时任正太铁路总办的法国人提出建桥,可因成本等搁置。后来,本土实业家、开明绅士们奔走努力,1909年,大石桥动工。工匠们以砖石为骨,在铁路旁垒砌希望。桥身敦实,拱洞如月,横卧铁轨之上,连通街市南北,成了当时石家庄的交通关键,也成了城市崛起的一个标志。 民国时期,大石桥西侧。 建成后的大石桥,见证着城市的热闹。桥上行人穿梭,有商贩挑着担子赶路,有学生背着书包嬉笑,桥下火车轰鸣,载着货物与希望驶向远方。周边渐渐聚起商铺、茶馆,人们在桥边谈生意、唠家常,大石桥成了市井烟火的圆心,把石家庄的生机与活力,一圈圈漾开。它是城市繁荣的“见证者”,更是市民生活里的“老伙计”,承载着无数平凡又温暖的日常。 大石桥全貌。 可战争的阴影,终是笼罩过来。1937年10月12日,日军占领了石家庄,大石桥也难逃厄运。炮火纷飞中,桥体被炸毁,砖石散落,曾经的坚固建筑满是疮痍。那些拱洞不再完整,桥面上弹坑累累,像是城市被撕开的伤口。可即便如此,大石桥依旧倔强地立着,仿佛在无声宣告:这座城市不会被轻易打垮,就像这桥,哪怕受伤,脊梁仍在。它成了战争创伤的“记录者”,每一道裂痕里,都藏着城市的苦难与不屈。 日本占领下的大石桥。 日本占领下的大石桥。 日本占领下的大石桥。 1947年11月,人民解放军发起石家庄战役。战士们英勇无畏,突破敌军坚固防线,穿越鹿砦、壕沟,与敌人展开激烈巷战。经过六昼夜浴血奋战,11月12日石家庄宣告解放。此次战役不仅开创了我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也为后续城市攻坚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石家庄迎来新生。 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解放军向大石桥推进。 如今,硝烟散去,大石桥作为历史存留,被精心修护。虽不再承担主要交通功能,却成了石家庄的“历史地标”。市民们会来这里,触摸砖石,想象当年的车水马龙与战火纷飞;游客们驻足,聆听它的故事,感受这座城市的厚重。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后人在岁月静好时,不忘曾经的苦难与奋斗。 石家庄解放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