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黄土塬上的文艺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宜川县文联组织艺术家“夏日采风、寻迹非遗文化里的宜川故事”写意</span></p><p class="ql-block"> 图|文|薛仁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水滋养着黄土塬,也孕育了宜川璀璨的非遗文化。</p><p class="ql-block"> 壶口月寸村折子鼓、云岩井家村软糜子烧酒等非遗项目,如深埋黄土的珍珠,不仅凝结着宜川千年的文化记忆,更成为黄河文明传承中跳动的精神符号。</p><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 5月21日,一早儿我来到县大广场《宜川赋》前,和作协、舞协、书协等30多位艺术家一起乘车前往壶口岸边的月寸村,心品非遗的文化魅力,感受古老与现代文化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经过1时30分的车程,当中巴车驶入月寸的一家小院时,锣鼓声响起,身着盛装的村人,彩绸如流霞飞舞,秧歌随鼓点扭出新生活。他们用炽热的礼遇,将质朴和豪情化作真诚和热情,跃动的音符与飞舞彩绸,呈现出一幅鲜活的乡土民俗画卷。</p><p class="ql-block"> 月寸的折子鼓开场。男人一身黑色脊梁淌着汗珠,挥槌时青筋如岩脉暴起,鼓点似万马奔腾般狂放;跺脚腾跃间,呐喊从喉咙迸出,带着黄土的粗犷与黄河的澎湃。女人红绸翻飞如火,腰肢旋动间刚柔并济,手持小擦、大擦的脆响与鼓点交织,彰显出特有的铿锵与柔肠。</p><p class="ql-block"> 鼓点里有“生如黄土厚重,死似鼓点利落”的豪放,更有千年文化在新时代的沸腾——当裙袂飞扬,那豪迈的韵律早已在天地间刻下黄土地里的生命最强音。</p><p class="ql-block"> 壶口的折子鼓,可追溯至300年前的月寸村。它以三折递进的鼓点节奏为核心,一折比一折急促,如黄河浪涛层层奔涌、一泻千里,展现着生命的激昂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作为民俗活动的灵魂,折子鼓既是庙会祈福的庄重仪式,也是节庆狂欢的热烈表达。旧时,每年的正月拜年、祈雨祭典等场合,男女老少身着传统服饰,组成数十人乃至上百人的队伍,以“双龙摆尾”“十字梅花”等队形变换,演绎着黄土儿女对天地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憧憬。其鼓谱融合“秧歌鼓”“三条键”等传统元素,既有战阵般的磅礴气势,又不失民间艺术的诙谐灵光,被誉为“黄土高原跳动的脉搏”。</p><p class="ql-block"> 文艺演出中,舞协的《淮海戏韵》,舞者水袖翻卷间,传统戏曲的典雅与现代舞的张力碰撞出火花。最动人心弦的是延大艺术系毕业的大学生歌手丁浩的一曲《黄河颂》。当“黄水奔流向东方……”的歌声响起,壶口上空隐约传来瀑布的轰鸣,化作母亲河的和声。扇子舞《蒸蒸日上》掀起了气氛高潮。杜延萍等人手中的红扇翻成一片云霞,现场的观众跟着节奏拍打膝盖:“这舞里有咱扭秧歌的劲儿,也有城里人广场舞的俏!”阳光穿过扇面的镂空花纹,在灼热的水泥地上织出锦绣,寓意宜川人蒸蒸日上的好日子。这期间,县书协主席魏宗平的“鼓震月寸传薪火、情融壶口,艺汇群贤话锦章、韵溢春风”的联句,李静老师挥毫泼墨“黄土情深”“月寸折子鼓”等书法作品雅俗同辉、古乐流芳,以及安彩琴老师的《观瀑》、马新红老师的《花香蝶自来》、侯红梅老师的《丰收在望》《花好月月》等书画作品如繁花绽放,现场赠予月寸村村委会,让墨香与鼓韵共同扎根一方人民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巴车缓缓离开月寸村,驶向云岩的阁楼井家村——宜川县沿黄酒厂。</p><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 中午,太阳褪去清晨的温柔,变得炙热起来。它高悬在黄土高原上空,像一个巨大的火球,火辣辣的毫无保留地倾泻而下。果园里的燥热,让果农喘不过气来,村口的老槐树叶子萎蔫地下垂,柏油路面被晒得黝黑发烫……阳光炙烤着大地。</p><p class="ql-block"> 当艺术家们走进这片黄土地,《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正化作壶口的风,吹拂着新时代的文艺寻根之路。</p><p class="ql-block"> 井家村的烧坊内,氤氲的糜子香勾住了艺术家的脚步。非遗传承人张志龙正揭开不锈钢蒸锅,清澈的酒液顺着导管潺潺流入陶缸。“从明朝传到现在,这酒曲里藏着老辈人的心思。”他抓起一把带皮糜子,指尖漏下的金黄颗粒里,沉淀着“淘粮九遍、熬粮三时、发酵廿日”的老规矩。当我的镜头对准他粗糙手掌时,犹如岁月烙印的“活态工艺流程图”。</p><p class="ql-block"> 酿酒的作坊不大,但却弥漫着酒香。在一个地窖里,一口口大缸整齐地排列着,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软糜子烧酒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贺艳霞。她中等身材,眼神中透出朴实与坚毅。贺艳霞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软糜子烧酒的历史。原来,自明朝张家人从山西大槐树下移民至宜川井家村后,便开始了酿酒的生涯。这一技艺世代相传,从祖父张耀宗到父亲张宝玉再到她手中,已经历经了数百年的岁月时光。</p><p class="ql-block"> 在贺艳霞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软糜子烧酒最大的工艺特点在于“熬”。原料糜子要小火慢熬,下曲糖化发酵也要用长时间熬。整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酒的品质。从淘粮、破粮、热水烫粮,到凉水解粮、入锅熬粮至熟,再到少量微黄至焦,凉至常温后加入适量小麦做的酒曲糖化、发酵,长时间低温增香、高温蒸馏、分段接酒,最后原浆入缸、贮藏三年后出缸,每一步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贺艳霞说:“年限越长,这酒的味道就愈发幽香醇厚。”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门技艺的谙熟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品尝时,我轻轻抿了一口,那独特的口感瞬间在舌尖散开。入口滑顺,落口绵柔。再品时,香气在口中回荡,回味缠绵、甘甜。酒后,肚中微热,腹中轻盈,没有口干和头疼的不适,这一独特的饮酒体验,让我对软糜子烧酒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张家烧坊,其酒味纯正,闻名遐迩。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酿酒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如今,进入新世纪,不断投入、改进,让烧坊淘汰了旧设备,采用不锈钢锅炉、导管和冷却器,使得酒的口感更加纯正。从窑洞前的陶缸到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张家烧坊以酒为媒,在和美乡村建设中,让六百年的酿酒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光芒!</p><p class="ql-block"> 魏老师的《井家坊》即兴书法,不仅是墨香与酒香在风中交融,更是乡村振兴中宜川文艺与人民血脉相连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 风从黄河来,吹过83载春秋。</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3周年前夕,县文联组织本土艺术家们走进壶口镇月寸村、云岩镇阁楼井家村——夏日采风、寻迹非遗文化里的宜川故事。这场寻根之旅,让我们在非遗的烟火气中溯源,于黄土高原的风情里采撷创作的源头活水。</p><p class="ql-block"> 烧酒坊外斑驳屋檐下,范丹阳主席召集创作者围坐,膝头笔记本浸着糜子酒香,望着酒甑感慨:“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耳里隐约传来的鼓点、鼻尖萦绕的馥郁醇香,正是最鲜活的注脚。我忽然懂得:酿酒师傅手掌的纹路与折子鼓队员脸上洋溢的笑容里,满是对生活的热忱、信念与勇气,每道痕迹都是岁月诗篇,每声鼓响都是生命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月寸折子鼓的激昂鼓点、井家软糜子烧酒的醇厚馨香,犹如两颗熠熠生辉的非遗文化明珠,不仅串联起宜川人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更成为黄河文化谱系中跃动的活态基因,在时光淬炼中诉说着缕缕黄土儿女与母亲河的血脉羁绊。</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精神寻根的采风。当鞋底沾满黄土,《讲话》精神便在触摸与共鸣中,于新时代抽发葳蕤新枝。宜川文艺工作者的行囊里,装着折子鼓的雄浑、糜子酒的醇香,更装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的赤诚初心。壶口岸边,“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的意境里,歌声再次回荡,那是人民对文艺最质朴的期许:守正创新,一路踏歌,心向阳光,永远做黄土地上一株盛放的山丹丹。</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3日</p> <p class="ql-block"> 薛仁礼,笔名凌波。中共党员,研究生文化。2005年9月6日,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的亲切接见,其工作被充分肯定和表扬,并在全国乡镇基层党组织中被推广、学习和借鉴。延安市社会科学界专家。陕西省作协作家;陕西省教育厅“百姓学习之星”;中国新文学学会乡土诗人分会会员;延安市摄协摄影家;中国摄影网记者、摄影师,论坛注册会员。著有《筑梦》《那些事儿》《写满宜川爱》《情满自然资源》《筑梦经发人》《岁月记忆》《宜川习俗》《宜川县地名志》《政治理论学习与研究》等9部书作。撰写、编纂200万字的书稿。</p>